乾隆微服出访,被一副对联难倒,却被路边的一个乞丐,随口对上

发布时间:2025-07-31 00:38  浏览量:1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乾隆皇帝自诩才高八斗、学贯古今,微服出巡之时,更喜欢与民间才子比拼文采,以显帝王风范。可这一次,他却在一副对联前驻足良久,皱眉不语,竟一时语塞,脸上挂不住。

就在众人面面相觑之际,路边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摇摇晃晃走来,嘴里念叨几句,竟随口对出了下联,语意工整,妙到毫巅!

那天的北京城,杨柳抽芽,春风正好。西单大街上的福源茶楼,生意一如既往地冷清。掌柜老王站在门口,看着自家门框上那副积满灰尘的半联,长叹一口气。

"大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他念叨着这上联,"三年了,就没一个人能对出下联来。"

街角处,一个流浪汉正翻着垃圾桶找吃的。他叫刘半仙,原本是山东来的读书人,进京赶考没中,盘缠花光了,只能流落街头。这会儿他饿得前胸贴后背,听见茶楼掌柜的叹息声,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

"掌柜的,"刘半仙凑过去,"您这对联,要是有人对上了,能赏口饭吃不?"

老王瞅了他一眼:"你要是真能对上,别说一顿饭,我请你吃三天!"

刘半仙没急着开口,而是仔细端详起这上联来。他发现每个字都带木字旁,心里有了谱。在垃圾堆里混了这么久,他对水的渴望比谁都强烈。灵光一闪,一个绝妙的下联在脑海中成形。

我觉得很多时候,灵感就是这么来的。越是在困境中的人,越能激发出潜力。刘半仙这个下联,就是饥饿和求生欲望催生出来的杰作。

说起乾隆皇帝,那可是个有意思的人物。打小就聪明,六岁能作诗,十岁通晓满蒙汉三语。登基之后,更是把写诗当成了日常打卡。据说他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平均一天两首还多。

宫里的文臣们都知道皇上这个爱好。每次乾隆作了新诗,大臣们都要排着队夸赞。"皇上此诗,当真是前无古人!""臣读了皇上的诗,如沐春风!"听得多了,乾隆自己都飘了。

有一回,乾隆问身边的纪晓岚:"纪爱卿,你说朕的诗词造诣,在历代帝王中能排第几?"

纪晓岚是个聪明人,回答得滴水不漏:"皇上的诗作数量之多,确实是历代帝王之最。"

您瞧,纪晓岚只说数量,不说质量。这就是高明之处。乾隆听了很受用,却没听出话里的玄机。

我个人认为,乾隆的问题就在于身边没有敢说真话的人。写诗这事儿,贵在真情实感。可皇帝写诗,哪有什么真情实感?不是歌功颂德,就是风花雪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是真醉了,乾隆的诗多半是为了凑数。

话说这天早朝散了,乾隆把纪晓岚叫到养心殿。

"纪爱卿,朕在宫里待得闷了,想出去走走。"

纪晓岚心里咯噔一下。皇上微服私访,自己得陪着,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万一出点岔子,脑袋就得搬家。

"皇上想去哪儿转转?"纪晓岚小心翼翼地问。

"就在京城里随便走走,看看民间疾苦。"乾隆说着,又补充道,"对了,听说民间有不少对联高手,朕倒想会会他们。"

纪晓岚暗暗叫苦。皇上这是手痒了,想找人比试对联。要是赢了还好说,输了可怎么收场?

两人换上便装,乾隆扮成富商,纪晓岚扮成账房先生。出了宫门,乾隆就像放出笼的鸟儿,东瞧瞧西看看,好不快活。

走到西单大街,正是晌午时分。乾隆觉得口渴,看见路边有家茶楼,就拉着纪晓岚进去歇脚。

纪晓岚的担心不是没道理的。皇帝出宫,最怕的就是碰上尴尬事。偏偏乾隆还是个好面子的主儿,真要是在外面丢了脸,回宫还不得拿下人撒气?

两人刚走到茶楼门口,乾隆就被门框上的对联吸引了。

"哦?只有上联?"乾隆停下脚步,饶有兴致地读起来,"大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

店小二看见来了客人,赶紧迎上来:"二位爷,里边请!"

"且慢,"乾隆指着对联问,"为何只有上联,没有下联?"

店小二笑道:"客官有所不知,这上联挂了三年,愣是没人对得出来。我们掌柜说了,谁要是能对出下联,茶水点心全免费!"

"有意思!"乾隆眼睛一亮,"区区一副对联,能难倒天下读书人?待我来试试。"

纪晓岚在旁边急得直使眼色,可乾隆哪里顾得上?他背着手,在茶楼门前踱起步来。

这上联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每个字都含木字旁,要对出工整的下联,必须找到另一组偏旁统一的词语,还要意境相配。

乾隆想了"金银铜铁锡",不行,少了一个字。又想"江河湖海池",意思对不上。一时间,堂堂天子被一副对联难住了。

围观的百姓越聚越多。有人小声议论:"这位爷看着像个读书人,怎么也对不上?"

乾隆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纪晓岚也在一旁苦思冥想,两个饱学之士,竟然都被难倒了。

我觉得这个场景特别有意思。平时在朝堂上指点江山的皇帝,在民间的一副对联面前束手无策。这说明什么?说明真正的学问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江湖之远。

英雄不问出处

就在这时,人群外传来一个声音:"让让,让让!"

众人回头一看,是刘半仙挤了进来。他已经在旁边看了好一会儿了,见这两位"爷"对不出来,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掌柜的,"刘半仙大声道,"您刚才说的话还算数吗?对出下联就能免费吃饭?"

老王一看是个流浪汉,皱起眉头:"去去去,别来捣乱!人家两位爷都对不出来,你一个要饭的懂什么?"

"话不能这么说,"刘半仙不卑不亢,"读书识字,不分贵贱。我要是对出来了呢?"

乾隆来了兴趣:"你要是真能对出来,我请你吃饭!"

刘半仙清了清嗓子,朗声道:"细水淼淼,江河溪流湖海!"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这下联对得太妙了!"细水淼淼"对"大木森森",一大一细,一木一水。后面的"江河溪流湖海"每个字都带水字旁,对应"松柏梧桐杨柳"的木字旁。不仅结构工整,意境也是天衣无缝。上联说的是陆地草木,下联说的是各类水域,相映成趣。

乾隆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个一国之君,竟然输给了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

纪晓岚赶紧打圆场:"好对!好对!这位兄台果然才思敏捷!"

老王也看呆了,只能履行承诺,把刘半仙请进茶楼,好酒好菜地招待。

刘半仙一边狼吞虎咽,一边对乾隆说:"这位爷,对联这东西,靠的不是身份地位,是灵感和积累。我虽然落魄,可书还是读过不少的。"

乾隆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兄台说得是,是在下孟浪了。"

吃完饭,刘半仙抹抹嘴,对着乾隆和纪晓岚拱手:"多谢二位爷请客,在下告辞了!"说完,大摇大摆地走了。

乾隆站在茶楼门口,望着刘半仙远去的背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纪晓岚小声提醒:"爷,咱们该回去了。"

回宫的路上,两人都沉默不语。这次微服私访,不仅没有彰显皇帝的文采,反而丢了面子。

我个人觉得,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身份的反差。一个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一个是流落街头的书生。可在文学面前,他们是平等的。甚至可以说,越是处在底层的人,越能激发出创造力。刘半仙的下联,正是他对水的渴望的真实写照。

结语

这个故事在老北京流传了很多年。有人说那个流浪汉后来中了进士,做了大官。也有人说他还是继续流浪,但靠着这副对联,走到哪儿都有人请吃饭。

不管结局如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才实学面前,人人平等。管你是皇帝还是乞丐,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乾隆那四万首诗,还不如刘半仙这一句下联来得精彩。

信息来源:

《清宫秘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老北京民间故事集成》,中华书局,2005年版

《乾隆朝野史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纪晓岚笔记》手抄本,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通史·清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