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也怕巷子深,诗家干谒见性情 / 书香君
发布时间:2025-07-28 00:36 浏览量:1
酒香也怕巷子深,诗家干谒见性情——浅谈唐代几位大诗人的干谒诗
“干谒”的“干”,读阴平。“干”的词性、词义有很多,大家可以查。在这里是动词,“求取”的意思。《尔雅·释言》有“干,求也”的义项。《尚书·大禹谟》“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论语》“子张学干禄”中的“干”也都是这个意思。
“干谒”,有所企图而求见(显达的人)。《辞海》释:“有所干求而请见”。即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高的人,是古代文人为了延誉、入幕、入仕、升迁,而谒拜达官显贵或者文坛名宿的行为。
“干谒诗”,顾名思义,就是文人干谒时向达官贵人、文坛领袖呈献的诗作,目的在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得引荐、任用、提拔。干谒诗有些是专门为拜谒而作,表露心迹往往含蓄、曲折。有些则是作者当时自己满意的作品应要求而出示给对方。唐代流行干谒,钱穆《中国文学论丛》有言:“唐代士人干谒之风特盛”。
不少后世名声卓著的唐代大诗人的干谒诗,因其性格、才情、处境、愿景的不同而精彩纷呈,艺术水准也很高,我们今天略微介绍一二。
最提升名气的干谒诗当属李白的《蜀道难》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蜀道难》我们应该都背诵过: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文采恣肆,想象奇诡。
李白首次到长安时,时任秘书监的贺知章就看了李白的《蜀道难》,惊叹之余,盛赞其为“谪仙”。
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有记:“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又请所为文。白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人”。白酷好酒,知章因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这首诗当作于天宝初年(不迟于天宝三年即744年,因贺知章天宝三年致仕)。据詹瑛《李白诗文系年》考订,《蜀道难》与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剑阁赋》属于同题材、同时期的作品。
天宝初年,贺知章已经八十多岁(贺生于659年),与小他四十多岁的李白(李生于701年)对饮甚欢,解金龟换酒,每天喝到醉(“与倾尽醉,期不间日”),足见贺对李的欣赏。李白也因之名动京华。
干谒诗多由谒见者主动呈献,也有应声名地位显赫者的要求而出示的,出示者当然会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以彰显才华、志向,因而也就有了干谒意味。《蜀道难》属于后者。以李白的为人,他不大可能非常低调地求仕,干谒场合反而会激扬文字、意气风发甚至桀骜不驯。他的另一首有干谒意味的《上李邕》就是如此,我们后面再介绍。
前面说了,最提升名气的另一首干谒诗,就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大家都熟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写《赋得古原草送别》时,白居易才十六岁。这首诗也只是他的应考习作,通过对古原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的依依深情,更可视为一曲生命颂歌,是“赋得体”中的上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成为千古名句。白居易带着自己的一批诗作拜见时任“著作佐郎”(负责朝廷典籍编制、文章撰写的六品官员)的文坛大佬顾况。据唐代张固的《幽闲鼓吹》记载: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未到弱冠之年的白居易,就以横溢的才华使大名鼎鼎的顾况为之激赏、扶掖,而闻达于京城。
既然有因干谒而闻名的,当然也就有因干谒而碰钉子的,最悲催的干谒诗是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是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四十岁的孟浩然去长安应试进士落第后心情苦闷写的诗。当时孟浩然应邀到王维供职的翰林院玩,偶然见到唐玄宗时,背诵给皇帝听,里面一句“不才明主弃”却得罪了玄宗。
《新唐书·孟浩然传》有记:孟浩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皇帝不喜欢,放还他,孟浩然就不大可能再入仕了。此番经历对孟浩然打击很大,之后他归隐了一段时间。但五年后,耐不住寂寞的他又出山求仕,于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干谒张九龄,留下了一首
最谦卑的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标题中所言的张丞相就指时任丞相的张九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当时张九龄任中书令,四十五岁的孟浩然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但他又非常自尊,所以作品的铺叙是极其委婉的。
前两联是一幅洞庭盛景:湖涨平岸,天水共色,泽蒸云气,波撼岳阳。看不出一丝干谒之意。后四句则暗表心迹:欲济无舟楫,虽处盛世而无成就,心生愧耻;临渊观钓,欲展身手,但只有羡慕的份。由境生情含蓄蕴藉,虽意在干谒,但进退有余,心有高愿但落笔低调。所以清人屈复《唐诗成法》有评曰:“前半何等气势,后半何其卑弱!”
可惜的是,这首盛赞洞庭且低调干谒的佳作并未换来张丞相的举掖(但孟浩然的才华摆在那里,张九龄失势后想到了孟夫子,并征请孟为其幕僚),或许是玄宗仍在位,谁也不敢忤逆皇帝旨意吧。五年前皇帝不任用,五年后丞相没举掖。之后的他,彻底释然,每日寄情山水,逍遥自在,反而为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和经典佳作,为后世留下了一位山水田园大诗人!不幸也?幸也!
最温情的干谒诗当属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唐敬宗宝历年间进士,诗人,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著有《朱庆馀诗集》。
《近试上张水部》,又名《闺意献张水部》,是朱庆馀在应进士举前呈献给张籍的行卷诗。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时任水部郎的张籍的意见。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应试前的自己与将见公婆、心绪忐忑的新媳妇作比。既紧张又柔情,令人读之沉醉,而张籍也是性情中人,以一首《酬朱庆馀》回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把朱庆馀比作相貌明艳、歌喉又好的采菱姑娘,暗示他能敌万金、不须担心。
经张籍举荐,朱庆馀果然高中进士。二人之间的谒酬之作情意深深、珠联璧合,传为美谈。
最桀骜的干谒诗是李白的《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
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
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旅行途经渝州,当时任渝州刺史的李邕,是一代名儒,书法文章俱佳、著作颇丰,还做过监察御史。李白主动谒见李邕。二人谈论间,李白不拘俗礼、高谈阔论,且自比管仲、诸葛,令李邕不悦。李白感到未受李邕的重视和尊重,心有不平,临别时写了这首牛气冲天的《上李邕》。严格说这首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干谒诗,只是李白临时起意,表达不满、表明志向的诗,但多少有点干谒的意味。
李白的凌云壮志、强烈的入世之心、不畏流俗的高洁人格,都通过歌颂大鹏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邕也是性格孤傲之人(《旧唐书·李邕传 》:“邕颇自矜”),但看到李白的这首诗也内心叹服。
李白因家族经商,按唐代规矩,无法应常举和制举而入仕,只能走干谒之路。他的干谒诗还有献给玉真公主的《玉真仙人词》。此外,他献给唐玄宗的《明堂赋》《大猎赋》也可算是干谒诗。
《蜀道难》得到贺知章盛赞,获“谪仙人”之美誉,令李白名动一时。但论豪气干云,非《上李邕》莫属!
最规矩的干谒诗,是钱起的《赠阙下裴舍人》
二月黄莺飞上林,
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
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
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
羞将白发对华簪。
钱起被誉“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钱郎”,时人赞“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这首诗是钱起落第期间献给朝中一位姓裴的中书舍人(具体是谁,未见史料)的干谒诗,希望得到援引。
前四句描绘艳丽的宫苑春景借以烘托裴舍人的特殊地位,虽对裴舍人未着一字,却尽显恭维之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后四句话锋一转,感叹盛世阳和,而我却穷途不遇,即便这样困窘,我仍然忠心不改。十载献赋都没得到赏识,白发羞对玉簪啊。仿佛和一位挚友故交把酒相谈,羡慕并恭维着对方的通达得意,惭愧着自己的穷困潦倒。诗中的卑微、诚恳、希冀,情真意切,令人难以不动容、不举荐。从干谒的角度看,堪称最合格最规矩最标准的干谒诗。
最狂傲的干谒诗是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杜甫曾赴洛阳应举,不第。天宝七年,三十有五的杜甫在长安应试,仍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但杜甫心性不改,《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虽旨在求官,但诗中流露出的自负几到极点,可称天下最狂傲的自荐书,当时的杜甫虽然已经有一定的诗名,但还不足以震动京城,但他自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而“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四句,又是何等自雄!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把他效法尧舜、睥睨长天的宏大志向一宣而尽。
这样的自荐,不啻叫板,好在最后他还是得到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从杜甫这首“狂傲”的干谒诗,我们能看出他的自重自信自负,也能看出他对社会现状的深切的悲愤。
钟国骏2025年7月27日写于池州。诚请朋友们交流指正。
作者简介:
钟国骏(书香君),安徽池州人,工作于海南。书香公益文化沙龙发起人、组织者和主持人。
他热爱古典文学,潜心研读《诗经》十余年,网络发表《致敬之骏注骏译》两百余篇,四十五万字。受邀在晓剑书斋论坛、琼州文化大讲堂、海南省文化馆、海南师范大学、海南中学、文昌中学、多家读书会等场合做《诗经》讲座四十余场。
八年来,他举办书香公益文化沙龙已达175期。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