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从“借刀杀人”计,看谋略背后的智慧与权衡
发布时间:2025-07-29 16:50 浏览量:1
孙子兵法-胜战计第三计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按语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kuài),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豭(jiā),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韩非子·内储说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襄,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借刀杀人”,作为《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的第三计,蕴含着深邃的谋略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频繁运用,其影响远远超越了军事领域,渗透到政治、商业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它的核心在于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标,而自身则巧妙地隐藏在幕后,最大限度地保存实力。
从字面意义上看,“借刀杀人” 似乎带有一种阴险狡诈的意味,但在谋略的语境中,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对局势的精准洞察和对资源的巧妙整合。《孙子兵法》中对这一计的阐述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其含义是,当敌人已经明确,而盟友的态度尚未确定时,要善于引导盟友去攻击敌人,自己则避免直接出手,这一策略的推导源自《易经》中的《损》卦,强调在适当的时候牺牲局部利益,以换取更大的整体利益。
这一计策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能够在不暴露自己意图和实力的情况下,利用各方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达成自己的战略目的。在实际运用中,“借刀杀人” 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利用敌人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也可以是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如盟友、其他势力甚至是自然因素,来削弱或消灭敌人。这种策略不仅能够减少自身的损失和风险,还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中保持主动,实现 “四两拨千斤” 的效果。
在遥远的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各国之间的局势犹如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齐国的国相田常心怀篡位的野心,为了铲除异己,扩充自己的势力,他力主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国,作为孔子的故乡,文化底蕴深厚,但国力却相对衰微,面对齐国的虎狼之师,顿时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孔子的弟子子贡,这位以卓越的口才和深邃的谋略著称的智者,挺身而出,决心凭借自己的智慧拯救鲁国于水火之中。子贡深知,要化解鲁国的危机,必须打乱田常的计划,将齐国的矛头引向别处。于是,他踏上了充满挑战的游说之旅,首先前往齐国。
见到田常后,子贡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对田常说:“您的忧虑若在国内,那么攻打强国才是正确的选择;若忧虑在国外,攻打弱国则更为合适。如今您的忧虑在国内,鲁国虽然弱小,但攻打鲁国并不能真正满足您的需求。相反,吴国国力强盛,攻打吴国虽然困难重重,但一旦成功,您在国内的地位将得到极大的巩固。” 田常听后,心中一动,他意识到子贡所言颇有道理,但又担心此时改变作战目标,会引起国内其他大臣的怀疑。
子贡见状,胸有成竹地表示,他愿意前往吴国,劝说吴王夫差出兵救鲁伐齐,为齐国攻打吴国制造借口。田常权衡利弊后,最终同意了子贡的建议。
子贡马不停蹄地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游说。他深知夫差一心想要成就霸业,于是便以此为切入点,对夫差说:“齐国若攻下鲁国,势力必将大增,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吴国。大王若想成就霸业,不如先下手为强,联合鲁国攻打齐国。如此一来,吴国既能救鲁,又能削弱齐国,日后更可与晋国抗衡,称霸中原。” 夫差听后,深以为然,当即决定出兵。
然而,子贡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深知,吴国战胜齐国后,鲁国仍可能面临威胁。于是,他又暗中前往越国,提醒越王勾践:“吴王夫差即将出兵攻打齐国,若吴国获胜,下一步很可能会对越国不利。大王可派遣军队跟随吴王出征,以表示对吴国的忠诚,同时也可借机削弱吴国的实力。” 勾践采纳了子贡的建议,派遣三千兵士跟随吴王出征。
之后,子贡又来到晋国,向晋定公通报了吴王率军援鲁攻齐的情况,并警告说:“吴国一旦战胜齐国,必然会觊觎晋国的霸业,大王务必提前做好准备。” 晋定公闻言,立刻整军备战。
公元前 484 年,吴王夫差亲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也如约派兵助战。齐军中了吴军的诱敌之计,陷入重围,一败涂地,主帅国书及几员大将命丧乱军之中。齐国无奈,只得向吴国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后,骄狂自满,果然移师攻打晋国。但晋国早有防备,轻松击退吴军。
子贡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巧妙地利用齐、吴、越、晋四国之间的矛盾,不费一兵一卒,成功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又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使鲁国在这场四国博弈中得以保全,损失微小。他的这一计策,堪称 “借刀杀人” 的经典范例,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谋略,更体现了他对局势的精准把控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春秋早期,中原大地诸侯林立,郑国作为新兴势力,其国君郑桓公深谋远虑,志在扩张疆土。邻近的郐国,虽地小力弱,却拥有一位忠诚勇猛的将领祝聃,此人是郐国国防的中流砥柱。郑桓公深知,若要征服郐国,必须先除去祝聃这个障碍。然而,直接发兵难免损伤国力,且胜算难料。于是,郑桓公决定运用智谋,采取 “借刀杀人” 之计。
他暗中派遣细作潜入郐国,散布流言,称祝聃有谋反之心,意图联合郑国背叛郐君,自立为王。这些流言蜚语,如同野火燎原,迅速在郐国宫廷内外传播开来,引起了郐君的极大猜忌。郐君本就多疑,加之这些流言的刺激,对祝聃的信任开始动摇。为了验证流言的真伪,郐君开始暗中观察祝聃,寻找其 “谋反” 的证据。然而,祝聃一心为国,毫无二心,自然不会有任何把柄落在郐君手中。但这反而加剧了郐君的猜疑,他认为祝聃是在刻意隐藏。
郑桓公见时机成熟,又通过细作向郐君进言,称唯有除去祝聃,方能确保王位稳固。在猜忌心的驱使下,郐君终于下令,将无辜的祝聃杀害。消息传出,郐国军民震惊不已,国内人心涣散,国防力量大减。
得知祝聃已死,郑桓公立刻把握住这一有利时机,亲率大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攻打郐国。失去了祝聃这道屏障,郐国几乎毫无抵抗之力,很快便城破国亡,成为郑国版图的一部分。
郑桓公以智取胜,不仅成功除去了劲敌祝聃,还兵不血刃地吞并了郐国,这一战例成为了后世兵家研究的经典案例,也让人们深刻体会到,智谋与策略往往比单纯的武力更为强大。而郐君因一时猜忌,自毁长城,终致国破家亡,也成为了历史的教训,警示后人勿让猜忌之心蒙蔽了理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当时最具权势的人物之一。在这个英雄辈出、战火纷飞的时代,有一个特立独行的才子祢衡,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不羁的性格而闻名于世。祢衡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尤其擅长辞赋,二十岁时便已远近闻名 。然而,他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性格怪癖,几乎没有朋友,唯有孔融与其交好。
孔融对祢衡的才华极为欣赏,认为他是千年一遇的奇才,为了帮助祢衡在仕途上发展,便将他引荐给曹操。曹操素闻祢衡之才,心中十分欢喜,渴望与之相见,共同成就大业。然而,祢衡却自视甚高,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不仅拒绝与曹操见面,还四处放话辱骂曹操,称其为 “欲窃汉室的贼子”“宦官之后”,言辞极为激烈。
曹操听闻后,心中大怒,他虽爱才如命,但祢衡的狂妄无礼实在让他难以忍受。然而,曹操深知自己身为汉室重臣,需维护名士清流的风范,若直接杀害祢衡,定会落下 “杀害名士” 的恶名,对自己的声誉和招揽人才的大业极为不利。经过深思熟虑,曹操心生一计,决定借他人之手除去祢衡,既不脏了自己的手,又能让祢衡得到应有的教训。
一日,曹操召见祢衡,表面上是赐予其官职,任命他为鼓吏,实则暗中安排将其送往荆州牧黄祖处。曹操深知黄祖性情暴躁,且对名士多有猜忌,料定祢衡在黄祖麾下难以久安。祢衡接到任命后,虽心中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前往荆州。
祢衡初至荆州,黄祖初见其才,确有重用之意,对他颇为客气。但祢衡旧习难改,没过多久便开始对黄祖指手画脚,言辞间尽是轻蔑之意。一次宴会上,祢衡酒后失言,对黄祖出言不逊,彻底触怒了黄祖。黄祖怒不可遏,加之平日累积的不满,终于按捺不住,下令将祢衡斩首。
消息传回许都,曹操听闻祢衡之死,表面佯装惋惜,内心却暗自得意。他深知,这一计策既除去了心头之患,又未让自己背负骂名,实乃一石二鸟之策。而祢衡,这位才华横溢却过于狂傲的名士,最终成了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年仅二十六岁,令人唏嘘不已。
在现代商业竞争的激烈战场上,“借刀杀人” 策略以各种巧妙的形式频繁上演,成为企业在市场角逐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其中,借助舆论力量打击对手是一种常见的策略运用。
以智能手机行业为例,2016 连华为与三星之间的 “电池门” 事件备受关注。三星 Note 7 手机被曝存在严重的电池安全隐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多起爆炸事故。这本是三星自身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但华为却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契机。华为通过官方渠道和社交媒体,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手机安全标准和技术创新的内容,强调自身产品在电池安全方面的严格把控和卓越技术。虽然华为并未直接提及三星,但在舆论的引导下,消费者自然而然地将两者进行对比,三星 Note 7 的负面形象被进一步放大,市场份额受到严重冲击。而华为则凭借这波舆论攻势,成功提升了品牌形象,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稳步增长,借三星 “电池门” 这把 “刀”,实现了自身市场地位的巩固和提升。
企业还会通过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来打击竞争对手。在电商领域,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巨头长期处于竞争状态。京东作为电商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与腾讯达成深度合作。腾讯为京东提供了强大的流量入口,将微信和 QQ 这两大社交平台的海量用户引流至京东商城。借助腾讯的流量支持,京东在与阿里巴巴旗下淘宝、天猫的竞争中获得了有力的支持,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打破了阿里巴巴在电商市场的部分垄断局面。通过与腾讯的合作,京东巧妙地借助了腾讯这把 “刀”,在激烈的电商竞争中崭露头角。
运用这一策略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迅速提升自身竞争力,但也存在诸多潜在风险。过度依赖舆论引导可能会引发消费者的反感,一旦被发现有恶意引导舆论的行为,企业的品牌形象将遭受严重损害。与合作伙伴的合作也并非一帆风顺,合作双方可能存在利益分歧,若不能妥善协调,反而会陷入合作困境,给竞争对手可乘之机。
在职场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舞台上,“借刀杀人” 策略同样可以成为员工解决工作难题、推动职业发展的有效工具,但运用时需要谨慎把握,以避免陷入人际关系的困境。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阻力,而借助领导或同事的力量往往能够事半功倍。例如,小李所在的团队负责一个重要的市场推广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其他部门的配合不力问题,导致项目进度严重受阻。小李深知直接与其他部门产生冲突可能会使问题更加恶化,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选择在一次公司会议上,以客观、数据化的方式向领导汇报了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重点强调了其他部门配合问题对项目的影响。领导高度重视,当即协调相关部门,要求全力配合小李的团队。在领导的干预下,项目顺利推进,小李不仅成功解决了问题,还赢得了领导的认可。
当面对职场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时,这一策略也能发挥作用。小王在工作中发现,同事小张总是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影响他在团队中的形象。小王没有选择与小张直接对质,而是通过更加积极地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主动与其他同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扩大自己在团队中的 “朋友圈”。渐渐地,其他同事对小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再轻易相信小张的片面之词。小王通过借助其他同事的力量,成功化解了小张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了自己在职场中的良好形象。
然而,在运用这一策略时,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在向领导反映问题时,要确保信息客观真实,避免给人留下打小报告的不良印象;在借助同事力量时,要真诚合作,不要让别人觉得自己是在利用他们。否则,一旦被识破,将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对职业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各种纠纷和困难,巧妙运用 “借刀杀人” 策略,借助第三方力量化解矛盾,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解决生活难题。
邻里纠纷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当遇到这类情况时,第三方调解往往能够起到关键作用。例如,老张和老李是多年的邻居,却因为房屋边界问题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双方互不相让,甚至差点动手。在这种情况下,老张意识到继续争吵下去只会让矛盾升级,于是他主动联系了社区居委会。居委会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并邀请了专业的测量人员对房屋边界进行重新测量。在专业人员的鉴定和居委会的耐心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多年的邻里矛盾得以化解。老张借助社区居委会和专业测量人员这第三方力量,成功解决了与老李的纠纷,维护了邻里和谐。
在消费维权领域,这一策略同样适用。小赵在购买某品牌汽车后,发现车辆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但 4S 店却以各种理由拒绝退换。小赵多次与 4S 店沟通无果,于是他向当地的消费者协会投诉,并通过媒体曝光了此事。在消费者协会的介入和媒体的关注下,4S 店迫于压力,最终同意为小赵退换车辆,并给予一定的赔偿。小赵通过借助消费者协会和媒体的力量,成功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让不良商家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无论是邻里纠纷还是消费维权,借助第三方力量时都要选择合适的对象,确保其具有公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遵循合法合理的原则,通过正当途径解决问题,避免采取过激行为,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成功运用 “借刀杀人” 策略,精准选择可借助的力量是关键的第一步。这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深入了解周围的人际关系和各方势力的利益诉求。比如在商业合作中,企业想要拓展市场,就需要寻找那些在目标市场拥有资源、渠道或影响力的合作伙伴。这些合作伙伴可能是当地的知名企业,他们熟悉当地市场的消费习惯和竞争态势;也可能是拥有庞大客户群体的渠道商,能够迅速将产品推向市场。通过与这些合作伙伴的合作,企业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降低进入新市场的风险和成本,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巧妙引导第三方力量为己所用同样不可或缺。这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策略思维。在引导过程中,要善于找到与第三方的共同利益点,以利益为纽带,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推动一个项目时,项目负责人可以与团队成员分享项目成功后的收益和个人成长机会,让成员们认识到项目的成功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从而积极投入到项目中。还可以通过提供资源、技术支持等方式,增强第三方的信心和能力,使其更愿意配合我们的行动。
“借刀杀人” 策略的运用必须坚守道德底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损害他人的基本权益和尊严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职场中,为了争夺晋升机会,不能恶意诋毁竞争对手,传播虚假信息,破坏他人的声誉。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准则,也会破坏团队的和谐氛围,影响工作效率。在商业竞争中,企业不能为了打压竞争对手,而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如恶意举报、泄露商业机密等。这些行为不仅会损害竞争对手的利益,也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遵守法律是运用这一策略的基本前提。法律是社会秩序的保障,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将受到制裁。在处理纠纷时,不能通过雇佣非法势力来威胁、恐吓对方,而应该通过合法的途径,如调解、仲裁或诉讼来解决问题。在利用舆论力量时,不能故意传播虚假信息,误导公众,违反法律法规。否则,一旦被追究法律责任,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也会损害自己的声誉和形象。
在不同的情境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借刀杀人” 策略。比如在面对不同性格的人时,沟通和引导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对于性格直爽的人,我们可以直接明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利益点;而对于性格内向、敏感的人,则需要更加委婉、含蓄地沟通,避免引起他们的反感。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这一策略的运用方式也存在差异。在科技行业,企业可能更注重借助技术合作伙伴的力量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而在文化创意产业,可能更需要借助艺术家、设计师等创意人才的力量来打造独特的产品。
我们还应该从 “借刀杀人” 的思想中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思路。它所蕴含的借助外力、整合资源的思想,我们可以将其应用到学习、创新等方面。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借助老师、同学的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在创新过程中,我们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如技术、资金、人才等,推动创新项目的发展。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领悟这一策略的精髓,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刀杀人” 之计,宛如一把双刃剑,既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又潜藏着道德与法律的风险。它是《孙子兵法》智慧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事例证明了它的强大威力。从子贡巧妙周旋于各国之间,拯救鲁国于危难,到郑桓公巧用计谋,兵不血刃地吞并郐国,再到曹操借黄祖之手除掉祢衡,这些故事无不展示了 “借刀杀人” 之计的精妙与复杂。
在现代社会,这一古老的计策依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刻的启示。在商业竞争中,企业借助舆论力量和合作伙伴之力,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突破;在职场中,员工巧妙借助领导和同事的力量,解决工作难题,推动职业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借助第三方力量,化解邻里纠纷,维护消费权益。这些都是 “借刀杀人” 之计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
我们在运用这一策略时,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与法律的底线。要明白,真正的智慧不仅仅在于运用谋略达成目标,更在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始终坚守正义和善良的原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希望读者们能够从 “借刀杀人” 这一计策中汲取智慧,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时,能够运用巧妙的策略和智慧,化解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期待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对这一计策的理解和感悟,共同探讨智慧与人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