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机场更名为吉安井冈山机场,这是下了一步臭棋?

发布时间:2025-07-30 02:52  浏览量:1

2024年12月22日,“江西发布”这一官方平台很直接地丢出了新消息:井冈山机场以后要叫吉安井冈山机场!一时间,消息就像凉水一样泼进了不少人的视线。有人挺关心,有人觉得真没啥必要,还好奇这背后的算盘究竟是什么?大家瞅着机场牌匾改个字而已,真能让什么天翻地覆的变化发生吗?对于吉安来说,改名不只是贴个标签,他们那边眼里,这叫给当地“正名”。官方说法倒是挺全乎,甚至归结出一堆理由,比如提升城市形象、规范管理、给人才创造环境什么的,最后的算盘还是指着机场能更好地服务经济,还能给机场自身多点发展空间。算起来,也未见得就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可最初的疑问就扔那儿了——这波改名,真的值得吗?要不然怎么说,名字这事儿,搅和得人心也能晃一下。

大部分人可能不大在意机场门头到底挂的是什么,真正去琢磨的还真就不多。可凡是落在吉安头上,这改名就立马蒙上一层厚厚的意义。吉安的官员们可不会不重视,倒是许多人谈到这事的第一时间,嘴里吐出那句“多此一举”,剩下半句就不言而喻了。偏偏现实是,有些名字背后藏着的分量,单靠行政解释还真说不清,也不容易一刀切。机场改名只是表面,深层次却牵动了吉安与井冈山两个名字的历史厚度。要说井冈山,那早就不是什么地理实体,它成了好多代中国人脑袋里的一座精神灯塔。机场从2004年开张,井冈山三个大字就是招牌,到头来却被“吉安”添上前缀,不少人心头咯噔。机场名字有那么重要?换个名就真能带来新的流量,还是只是一次官样文章?说到底,有些历史意义,真不是行政手册里可以随手改动的。你信不信?

井冈山名字里端着的分量,首先就和吉安这种地方行政区划有了缠绕。它是江西的山,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茅庐之一,单靠“吉安”这两个字扮演配角,说不定还不如不加。井冈山这个名字,经年累月装满了革命和牺牲,这是一种集体记忆。更名好像在把这记忆打包再重新贴上区域标签。说井冈山“属于”吉安,或者是吉安的子品牌,总感觉局促。中国幅员太广。如果每一块历史注脚都按地理位置再“归类”,会不会反而把光环限定死?

更名之后,老一辈人脑海里的井冈山机场,也许在地图上失了些许辨识度。机场原本承载着双重意义,一是地理节点,二是象征。这种名字的改动,像是把一块公共记忆切了一小角,转嫁给属地管理。有人说是放小了,但也有人会拍胸脯说,既然落地吉安,就归吉安了,有什么不妥?看起来说得过去,但某种历史氛围就淡了几分,一下子生分了不少。哎,事有轻重缓急,怎么琢磨都嫌难。

对吉安而言,他们底气其实一直都不算小。当地被誉为“才子之乡”,从唐朝到清朝,官员里边名声不小:历史记载显示居然出过接近三千名进士,还出过二十几个状元!吉安地位,在江西甚至全国,谁都得点头认账。当下虽然没古时这么炙手可热,但名气摆在那。机场更名真的能带动多少热度?其实已经有不少外地人知道吉安。与其靠井冈山机场的名字捆绑,倒不如借助原有知名度再搭台。嘉年华似的宣介、宣传,总觉得差点意思。反而好像有点显得底气不足。这么折腾,到底是为宣传吉安,还是蹭井冈山的光?

当然,吉安本身也不是没这实力。单靠井冈山的名头来衬自家门第,显得生硬。改革开放后,吉安靠农业和红色旅游站在前台。机场改名就能拉来多少“人才”?未必。更别说井冈山红色品牌早就全国闻名。真要宣传作用,宣传车、影视剧、网络短视频,哪个不是铺天盖地?机场名字随便挂,带动旅游能上多大台阶?到底是助推产业升级还只是刷存在感,谁说得清?有些地方超爱折腾名字,这种“折腾”,到底图啥?

关于程序合法这一块,当地用数据说话。2021年民航局规定机场命名应带行政区划名,吉安按照程序征集了社会意见,期间只有两个人留言——一个赞成,一个反对。最后采纳了一个,整个过程滴水不漏,依法依规,这样的流程怎么看都挑不出毛病。可实际上法规并没硬性规定必须改。走完程序就意味着正确?这就有点像考试答题,答案对了,但思路却可能偏了。毕竟机场不只是地方基础设施,还是公共记忆的一部分。你看,大家照章改名,却很难保证社会共识真跟得上。

还有一点,井冈山机场这种地名背后夹杂着“示范效应”。你看今天,大伙儿见着机场更名,好像忽然觉得哪儿都可以来一出。各地“换马甲”、起新牌,再把当地行政区划名字前缀全补上,好像这才正统。有些人振振有词说能提高辨识度、站队规范管理,可结果可能是花了心思,却没啥成效。倒是形成一阵风气,追着名号跑,弄得自己都云里雾里。再说机场更名,这几年各地不少,反而是谁改谁争议最多。真正见到巨大转变的不是太多。套路玩多了,难免让人疑心这只是官场惯例罢了。

其实历史地标的名字本来就该慎重。井冈山三字,已成一个“超级符号”。往前翻翻,像南京总统府、天安门广场、延安宝塔,哪个不是全国上下耳熟能详?硬要改成东城区天安门广场、南京下关总统府吗?乖乖,听着就别扭,更别说习惯里边怎么也拧巴。有人会持不同意见:现在就是要规范运作、降低混淆。逻辑不能说不对,可在某些情况下,地名的分量远大于行政程序。改成吉安井冈山机场,或许确实更合规,更有地方气息,结果历史感被稀释,吉安的自信或许还被社会解读成“心虚”,是否需要就此画上问号?就算地方努力提升身份,方式对了未必目标就达成。

转过来看,名字这种东西,在现代社会往往变得很奇怪。知乎、微博上一些调查显示,多数人其实懒得计较机场叫什么,重在使用体验。只要飞机别误点,票价别一直飘,服务稳稳当当,从吉安飞还是从井冈山飞,真有区别?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无所谓,只是大部分没那么敏感罢了。谁家老人、谁家孩子都爱说自己去的是井冈山,不必讲清航班地名和行政边界。有时候,表面合规,实际又能带来什么呢?

城市发展是长期拉锯。吉安打出的“名片”,这场机场更名也许只是小喇叭踩个调子。数据显示,机场2023年旅客吞吐量不过86万人,在全国算不上大节点。比起郑州新郑、广州白云这样的巨无霸机场,叫啥名字真不是关键瓶颈。但地方上每个发展细节都不想落下,能抓一分就是一分,也在情理之中。细看不出啥问题,但真的值当投入巨大精力去“折腾”名号?有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部分地级市机场忙着换名,旅客量其实没多大变化。归根结底,品牌是一回事,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

其实也不是所有更名都没必要,有些历史错误可能确实要拨乱反正。可一旦涉及外界固有认知、符号感,这动手就是对公共精神财富的再次分配。地方有地方的需求,全国有全国的期待,彼此没妥协,也没谁说得算。或许哪天,这又成了自上而下的新风潮,谁也拦不住。呼吁慎重一点,转头老百姓还是照常订机票。你说不琢磨还真不行,但想明白也不容易。我甚至觉得,如果说这波更名操作折腾得意义非凡,其实又何妨?有时候,名字就是数字游戏,沾点名气、找找感觉,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下一步还会不会有其他变动,这也是没谱的事。

其实吉安也不乏底气,只不过,面对行政程序和历史符号的时候,谁能真正权衡两头,很难一句话说清。机场名字换了究竟能否助力发展,这结果要过很久才知道,等社会心态彻底平复那天,也许大家早已不再在意。

所以,一场机场更名风波,最后也就变成了众声喧哗之中的一个注脚。名字终归只是表象,吉安也罢,井冈山也罢,终归还是当代社会各种力量互动的一次小插曲,既没有绝对答案,也很难有什么必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