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落笔封神的经典六言诗十首:美到极致,不输于五言七言!

发布时间:2025-07-18 21:47  浏览量:1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河中,六言诗如一颗被时光轻抚的明珠,虽非主流却自成气象。其源可溯至《诗经》《楚辞》的六言散句,经建安孔融首创完整诗体,至唐宋王维、苏轼等大家手中绽放异彩。相较于五言的灵动、七言的酣畅,六言诗以六字一句的独特节奏,构建出更为凝练的意象空间。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的工笔淡彩,李白《春景》里“门对鹤溪流水,云连雁宕仙家”的空灵飘逸,杜牧《山行》“家住白云山北,路迷碧水桥东”的迷离意境,皆以六言特有的对仗与留白,将山水田园的静谧与超脱推向极致。这种诗体虽因节奏局限未成大宗,却在方寸之间雕琢出永恒的美学范式,证明了中国诗歌形式的多元与包容。今辑十首六言经典,邀您共赏这穿越千年的文字画境。

【01】

田园乐七首·其六

王维〔唐代〕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田园乐》组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雨霁春晓图。桃红宿雨、柳绿朝烟的明艳色彩中,透着水汽氤氲的朦胧美,恰似诗人半仕半隐的模糊心境。家童未扫的落花与山客犹眠的闲适,暗合禅宗"无为而治"的智慧,落花不扫任其自然,莺啼不惊酣眠,恰是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哲学的诗化呈现。

作为开元盛世最后一位山水诗人,王维亲历安史之乱后,在辋川别业构建起精神桃花源。诗中"柳绿""桃红"的生机与"未扫""犹眠"的静谧,构成动静相生的意境,既是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继承,更融入佛教空观思想,将隐逸情怀升华为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02】

春景

李白〔唐代〕

门对鹤溪流水,云连雁宕仙家。

谁解幽人幽意,惯看山鸟山花。

此诗以鹤溪雁宕为背景,勾勒出隐逸山林的仙境图景。诗中"云连仙家"的飘渺意象,暗合其一生求仙访道的执着追求。作为盛唐最富传奇色彩的诗人,李白虽曾"仰天大笑出门去",却始终保持着"欲渡黄河冰塞川"的矛盾心境。

"惯看山鸟山花"的闲适背后,是"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苦闷沉淀。这首诗不同于他惯常的奔放,转而以"幽人幽意"自喻,在鹤溪流水的潺湲声中,在山鸟山花的轮回里,完成对功名羁绊的超脱。这种"仙而隐者"的姿态,正是李白将道教玄思与山水审美熔铸的独特表达,展现出"诗仙"在现实困顿中依然保持的飘逸风骨。

【03】

山行

杜牧〔唐代〕

家住白云山北,路迷碧水桥东。

短发潇潇暮雨,长襟落落秋风。

此诗以简练笔触勾勒出隐者行踪。首联用空间迷离感暗喻人生方向,白云碧水的仙境意象与"路迷"形成张力,恰似诗人晚年对仕途的怅惘。作为牛李党争夹缝中的才子,杜牧虽曾"十年一觉扬州梦",却始终难展抱负,诗中"短发潇潇暮雨"的萧索,正是其宦海沉浮后两鬓如霜的写照。

尾联"长襟落落秋风"以衣袂飘飘的视觉意象收束,将功名未成的落寞转化为超然物外的洒脱。这种"秋雨秋风"的意境营造,既延续了杜牧诗中常见的苍凉感,又暗含对官场浊气的疏离,与其"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明快形成互文,展现诗人复杂的精神世界,在入世与出世间寻找平衡的独特姿态。

【04】

寻张逸人山居

刘长卿〔唐代〕

危石才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

桃源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

此诗以寻访不遇的视角,勾勒出大历年间士人普遍的隐逸情结。首联"危石才通鸟道"以险峻山径暗示寻隐之难,"空山更有人家"则点出张逸人深居简出的超然,暗合诗人自身宦海沉浮后对世事的疏离。作为"五言长城",刘长卿一生屡遭贬谪,诗中"桃源定在深处"的执念,恰是其屡次试图归隐却终难割舍的矛盾写照。

尾句"涧水浮来落花"以动态意象收束,落花随涧水远去的画面,既是对陶渊明桃花源意象的化用,更暗含诗人对功名如落花般虚妄的顿悟。这种"寻而不遇"的留白,恰是大历诗人特有的苍凉美学,在盛唐气象消逝后,士人们在隐与仕间徘徊,将人生失意化作山水清音。

【05】

喜晴

范成大〔宋代〕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此诗以细腻笔触捕捉江南梅雨时节的物候变迁。前两句"梅熟落蒂""笋成出林"用果熟笋生的具体意象,勾勒出农历四月乡居的生动图景,暗含农耕社会对时令的敏感。作为南宋四大家之一,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诗风转向冲淡平和,此诗正体现其"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的闲适心境。

后两句通过天气骤晴的顿悟,巧妙点出时光流逝的无痕。这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浑然天成,恰是诗人历经宦海浮沉后,在田园生活中获得的超然,既非刻意避世,亦非强作豁达,而是将人生况味化作对自然节序的细腻体察,在梅雨晴晦间完成对生命本真的回归。

【06】

夏日六言

陆游〔宋代〕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陆游这首六言绝句以工笔勾勒出江南夏夜的幽邃意境。首句"溪涨清风拂面"暗藏时令密码,梅雨季的溪水暴涨与穿林风,恰是南宋偏安江南的气候写照。诗人以"月落繁星"的时空转换,将个人生命体验融入宇宙节律,这种"天地一逆旅"的苍茫感,与其"僵卧孤村不自哀"的爱国情怀形成奇妙共振。

尾句"一声笛起山前"堪称神来之笔,悠扬笛声在静谧山野间荡开,既是对陶渊明"但闻人语响"意境的化用,更暗含诗人未泯的壮心,那笛声何尝不是收复失地的号角?作为一生主张北伐的战士,陆游在归隐石湖的晚年,将"铁马冰河"的豪情化作"船横浦口"的闲适,这种以淡语写深情的笔法,恰是其"诗家三昧"的绝妙体现。

【07】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宋代〕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这首自题画像的绝句,以"已灰之木""不系之舟"的禅意比喻,道尽半生沉浮。北宋元符三年,六十五岁的苏轼遇赦北归,在金山寺面对自画像时,以自嘲笔法完成对人生的终极注解。三个贬谪地"黄州惠州儋州"的并置,看似戏谑,实则暗藏玄机:黄州成就《赤壁赋》的哲思,惠州孕育"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旷达,儋州播种中原文明的星火。这种将苦难转化为精神财富的智慧,正是东坡最动人的魅力。诗中"心似已灰"并非消极,而是经历乌台诗案、新旧党争后的彻悟;"身如不系"更见潇洒,恰似其"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写照。当世人以功名论英雄时,苏轼却将贬谪之路走成文化苦旅,在绝境中开出绚烂的生命之花。

【08】

过山农家

顾况/张继〔唐代〕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顾况此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唐代山居生活的烟火气。首联"板桥人渡泉声"用听觉引领视觉,潺潺泉水与竹桥人影构成动静相生的山水小品,暗藏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作为曾提携白居易的诗坛前辈,顾况的笔触始终带着对民生的关切,"茅檐日午鸡鸣"的细节,恰似其"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平民视角。

后两句"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以农人口吻道出辛劳中的诗意,这种将生活琐碎升华为审美对象的笔法,正是中唐诗歌平易近人的体现。顾况晚年隐居茅山,诗中"焙茶""晒谷"的劳作场景,既是对陶渊明"种豆南山下"的继承,更暗含对官场浊世的疏离,在"烟暗"与"天晴"的对比中,完成对简朴生活的礼赞。

【09】

松下茅屋图

方回〔元代〕

一株松下一茅屋,何处山中此景无。

煨芋老翁常闭户,世人从此画成图。

方回这首题画诗以简笔勾勒出隐逸世界的悖论。首句"松下茅屋"的经典意象,本是文人理想国的标配,次句"何处山中此景无"却陡生质疑,当隐逸沦为程式化的画图素材,其精神内核早已消解。作为宋末遗民,方回亲历过"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剧变,诗中"煨芋老翁常闭户"的细节,恰似其晚年拒仕元廷的写照,那扇紧闭的柴门既是对现实的疏离,更是对气节的坚守。

尾句"世人从此画成图"堪称神来之笔,方回以冷眼旁观者的姿态,揭露了世人将隐逸生活符号化、景观化的虚妄。这种对"隐逸美学"的解构,与其诗论中"学晚唐而不俗"的主张形成互文,真正的隐逸不在画中松影,而在老翁煨芋时炉火的温度,在柴门紧闭后内心的澄明。

【10】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一)

王安石〔宋代〕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此诗以夏日暮色为背景,暗藏晚年变法失败后的精神投射。首联用浓墨重彩的笔触,将蝉噪林静、日映荷红的画面定格,看似写景,实则暗喻政治生涯的炽热与沉寂,"绿暗"是变法受阻后的阴翳,"红酣"恰似改革初期的澎湃激情。

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诗人以"春水"意象勾连起政治理想与江南记忆。作为曾主导熙宁变法的铁腕宰相,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诗中"白头"二字既是对时光易逝的喟叹,更是对改革未竟的隐痛。当"三十六陂"的江南水系在眼前浮现,他看到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心中那份"民本"理想的倒影,那曾被寄予厚望的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终究如春水东流,徒留白头人在历史回响中怅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