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大儿自缢,二儿入狱,大女儿失聪,唯有小女儿命好点
发布时间:2025-07-27 15:07 浏览量:1
文|沈言论
文章由沈言论头条原创首发,请勿抄袭转载
提起金庸,谁不是先想到“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位写尽江湖恩怨的武侠大师,笔下人物个个鲜活,可谁能想到,他现实中的家庭,竟比小说里的悲剧更让人唏嘘。
大儿子19岁自缢,二儿子因盗窃罪入狱,大女儿幼年失聪,小女儿虽平安却与他生疏,金庸的四个孩子,命运像被施了“魔咒”,个个坎坷,而这些悲剧的源头,或许早藏在他那几段纠葛不断的婚姻里。
1947年,23岁的金庸在《东南日报》当记者,笔下写着“脖子坚挺,羽毛丰满”的鸭子评论,却在一个读者来信里,遇见了让他心动的人。
写信的是杜冶秋,一个爱抬杠的年轻人,说“南京板鸭脖子无毛,味道却好”,金庸觉得这人有趣,跑去拜访,见到了杜冶秋的姐姐杜冶芬,17岁的姑娘,扎着麻花辫,眼睛亮得像星子。
一个是报社才子,一个是书香闺秀,两人很快坠入爱河,1948年,金庸与杜冶芬在杭州完婚,可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裂痕。
婚后,金庸跳槽去《大公报》,被派往香港,杜冶芬跟着去了,却因语言不通、生活不惯,整日闹脾气,金庸忙于写稿,没空哄她,杜冶芬过惯了杭州的优渥日子,嫌香港苦,1952年竟独自回了内地。
金庸在报纸上登了离婚声明,这段三年的婚姻就此结束。多年后他提起杜冶芬,只说一句:“她背叛了我。”
离婚后,金庸在报上连载《书剑恩仇录》,笔下的陈家洛、霍青桐让他成了“武侠天才”,这时,一个19岁的姑娘闯进了他的世界,朱枚。
朱枚出身名门,父亲是银行家,自己在国外读过书,却偏对金庸的文字着了迷。她给金庸写信,说“你的小说里有江湖,我想看看写江湖的人”。
一来二去,两人见了面,金庸被朱枚的率真打动,朱枚也欣赏他的才华,1956年,32岁的金庸与21岁的朱枚结婚。
这段婚姻初期,是典型的“才子配佳人”,朱枚为了支持金庸的事业,卖了嫁妆,回娘家借钱,凑了八万块给他办《明报》。
金庸白天写社评、小说,晚上和朱枚挤在小厨房煮面,朱枚怀孕后,挺着肚子帮他校对稿子,连流产都瞒着他,怕影响他写作。
可日子久了,矛盾慢慢冒头,金庸性格温和,朱枚却强势,金庸爱写江湖儿女情,朱枚却总把“家里事”挂在嘴边,最让金庸介意的,是朱枚总爱对他的工作“提意见”,“这篇社论太软”“那篇小说情节拖沓”。
1969年《明报》十周年庆,金庸在台上说:“我太太很好,她不要薪水,来我报馆帮我采访新闻。”台下的朱枚笑着鼓掌,可谁都看得出,她的笑里藏着疲惫。
1970年代,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火遍大江南北,他在报纸上写“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私下却在咖啡馆遇见了改变他家庭的女人,林乐怡。
林乐怡是咖啡馆的服务员,比金庸小29岁,金庸常去店里写稿,林乐怡总给他点一份火腿扒,收10元小费,别人觉得这钱多,林乐怡却偷偷说:“您写作辛苦,这钱该您赚。”
金庸动了心,他为林乐怡买澳洲机票,送跑马地别墅,甚至想和她结婚,朱枚察觉后,跟踪他到酒店,撞破了两人的事,面对质问,金庸没有犹豫:“我要和她在一起。”
朱枚哭了三天三夜,最后提了两个条件,一是要一笔补偿,二是林乐怡必须绝育,不能生孩子,金庸答应了。
1976年,金庸与朱枚离婚,这一年,他的生活彻底乱了套,大儿子查传侠在美国自缢,大女儿查传诗因误用药失聪,二儿子查传倜开始“学坏”……
查传侠是金庸最疼的孩子,他11岁在报纸上发表《我的人生是为了什么》,老师说他“太忧郁”,14岁写《人生实苦,了无趣味》,金庸却觉得“有文人气质”。
19岁时,查传侠去美国留学,交了女友,女友出轨的消息传来,他打电话给父亲倾诉,金庸却在和林乐怡约会,双重打击下,查传侠在宿舍上吊,留下遗书。
金庸接到电话时,正伏案写稿。他握着听筒,半天说不出话,放下电话后瘫坐在椅子上,半小时才缓过神,后来他回忆:“是我害了他。”
查传倜长得最像金庸,性格却最不像,他不爱学习,金庸送他去英国学会计,他嫌枯燥;回国后管家族账务,他敷衍了事,转头跟蔡澜学做美食,收集唱片。
最离谱的是,他曾把一张115港元的唱片撕去商标,偷偷塞进背包,被抓包后闹上新闻。
群众骂他“仗着父亲名气胡作非为”,金庸却沉默,查传倜的行为,像极了金庸对婚姻的“不负责”:自己享受着朱枚的付出,却背叛她;自己沉迷于林乐怡的温柔,却让儿子成了“局外人”。
查传诗的悲剧,始于金庸的一次“失误”,她幼年在新加坡避难时发烧,当地医生用错药,导致双耳失聪。
但她没被打倒,她学手语、上大学,毕业后回香港当记者、编辑,可在婚姻上,她偏要和父亲“较劲”,她执意要嫁二婚男,金庸反对,她就闹到断绝关系。
有人替她不值:“你爸是武侠大师,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可谁又懂她的委屈?从小到大,父母吵架、母亲流泪、弟弟自杀,她的童年全是阴影,她嫁二婚男,不过是想证明:“我也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小女儿是金庸和林乐怡的孩子,从小被捧在手心里,她学绘画,办过个人画展,选伴侣,金庸没插手,如今她生活安稳,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
可她的“幸运”,恰恰反衬出其他孩子的悲剧,金庸把对朱枚的愧疚,全补给了小女儿;把对婚姻的逃避,全藏在“父亲”的身份里。
金庸写了一辈子“侠之大者”,自己的家庭却成了“江湖”的反面教材,他用笔下的江湖恩怨,掩盖了现实中的婚姻失败;他用小说里的圆满,逃避了子女的痛苦。
或许这就是因果,你如何对待婚姻,婚姻就如何对待你的孩子,你如何逃避责任,命运就如何报复你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