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儿媳,丈夫落难时离婚,还给儿子改名换姓,二婚嫁麻醉学家

发布时间:2025-07-26 03:58  浏览量:1

世人皆知梁思成与林徽因琴瑟和鸣,堪称才子佳人中的典范,但他们唯一的儿子梁从诫,情感生活却没有那么顺利。

少年时的梁从诫被誉为“建筑世家”的后继者,长大后却在时代的风波中,经历了许多不平坦。

让他更难过的是,在自己落难时,妻子不但提出离婚,更是给孩子改名换姓,和他断的干干净净。

01

梁从诫的人生原本是被规划得体面而稳妥的。

其父亲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母亲是才情横溢的文学大家,他一出生,就站在了社会的制高点。

虽然高考时,他没有选择清华建筑系,但北大历史系高材生的身份,也同样让他大放异彩。

毕业后,梁从诫顺利走上了学术道路,还迎娶了青梅竹马的女子周如玫。

婚礼那天,文人墨客齐聚一堂,林徽因更是亲自张罗这门婚事,亲友们看着这对“世家配良缘”的新人,颇为羡慕。

只是谁都想不到,多年后,这场婚姻会溃散得很彻底。

最初,梁从诫和妻子的婚姻生活确实是温馨美满的,夫妻二人南下昆明,在彩云之南安了家,儿子出生后,取名梁鉴,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可生活从来没有永远的安稳,十几年后的一次骤变,让这份宁静轰然坍塌。

1969年的一天,梁从诫正在书房整理资料,准备开启新一轮的历史研究,门突然被撞开,等待他的是被带走。

02

被押走的那天,梁从诫没有喊冤,只有非常的错愕,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运早就不由自己掌控了。

几十年来,他习惯了讲道理、讲逻辑、讲学术,可这些都在那一刻失去了意义。

他成了“问题人物”,命运急转下降,妻子周如玫站在门口,抱着孩子一句话也说不出。

她知道,这一别,很可能就是他们夫妻情分的尽头。

其实,周如玫并不是不讲情义的女人,她一直是个温和得体又顾家的妻子。

可丈夫落难后,她还是选择带着孩子悄悄离开了北京,离开了梁从诫,连儿子的姓都改了,叫“周学兵”。

有人指责她无情,但那是1969年,不是童话里的年代,而是充斥着太多的身不由己。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或许都知道,她不是逃,而是做了自己认为最安全的选择。

在那个讲清白、讲划清界限的年代,谈感情,有些奢侈了。

他们的离婚协议签得很冷静,梁从诫没有挽留,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妻子离开,心里的悲痛难以言说。

他知道,强留只会拖着她们一起下水,他连话都没说,只是在签字的时候,手在纸上微微发抖。

03

接下来的日子,是梁从诫人生中最黯淡的一段时间,

他被下放到江西,在烈日和泥泞里干最苦的活,曾经在北大讲中国文化演进的学者,如今在地里挑粪、种地、养猪。

他吃不惯的饭、干不动的活、说不出口的委屈,都被一层土掩埋,他不能思考、不能写作、不能读书,只能靠咬牙一寸寸熬下去。

而他的前妻周如玫,在离婚后也并未走入坦途,她带着孩子寄住在父母家里,靠翻译稿维持生计。

后来周如玫遇到了一个学者,一位从英国留学归来的麻醉专家,他叫谢荣。

他们因翻译书稿而相识,因学术结缘,谢荣不在意她曾离异、带着孩子,也愿意承担起父亲的责任。

他们的生活不奢华,但有稳定、有温暖,还有了一个女儿,如果故事停在这里,也算圆满。

但命运再一次开了一个玩笑。

后来周如玫生病了,病得很重,谢荣四处求医,倾尽家财,最后仍然没能留住她。

那个曾在昆明的月光下温柔笑着的女人,最终没能老去,也没能回头看看那个曾经深爱她的男人。

04

而此时的梁从诫,已经熬过了最难的十年。

1978年,他终于恢复自由,不但回到北京,还得以重回学术界。

他没有去寻找前妻,也没有和儿子重聚,那份亲情和过往,早已被现实一刀一刀割裂。

他依旧做着学术工作,创办杂志,投身环保事业,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

可他知道,他的人生已经不完整了,虽然后来再婚,可是留在心里的伤痕却无法被岁月磨平。

2010年,79岁的梁从诫病逝于北京,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来送他最后一程。

那天,没人提起他曾经的婚姻,没人谈到那个曾陪他走过青春、后来远走他乡的周如玫。

其实,这段破裂的婚姻没有对错,只有无奈。

周如玫不是薄情,梁从诫也不是无能,他们只是被推入了一个无力挣扎的时代。

在最风雨飘摇的时刻,谁也没有能力拯救谁,唯有各自为生,那份“青梅竹马”的温柔与浪漫,终究败给了现实的锋利与冰冷。

人们说梁从诫是那个时代最后的绅士,说他身上有父母的影子,也有自己的坚守。

离婚后,他没说过妻子一句不是,也没有在公众面前展示过伤痕。

他把那些悲伤都交给了时间,让它慢慢沉到生命的湖底,再不泛起波澜。

可若有来生,他是否还愿意娶那个在云南和他看星星的女孩?是否还愿意再走一次那条风雪中的路?

没人知道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他心里,那个名字,始终藏在某个不能触碰的角落里,像一封没寄出的旧信,带着太多来不及说出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