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古人的称呼讲究:从名到号的那些门道

发布时间:2025-06-14 17:30  浏览量:1

咱古人的称呼门道可多了去了,不同关系、身份地位喊人的法子都不一样,就跟咱现在见着街坊得按辈分喊“张大爷”“李婶儿”似的,讲究着呢!咱今儿个就掰扯掰扯老祖宗那些称呼的套路,保准听得明白——

1. 用名和字喊人

古人自个儿跟人唠嗑时,大多喊自个儿的名,很少有人家直接喊别人大名的。要是长辈或者同辈之间,一般都喊“字”。就说张学良将军吧,他见人总自称“学良”,可他的师友们都爱喊他“汉卿”,听着就跟咱现在喊“哥们儿”似的,透着热乎劲儿。

2. 用外号喊人

好多文人喜欢给自己起个“外号”,也就是别号。像李白给自己起了个“青莲居士”,白居易叫“香山居士”,欧阳修更逗,先叫“醉翁”,后来又整个“六一居士”,苏轼则是“东坡居士”。别人喊他们别号,就跟咱夸人“厉害喽”似的,透着恭敬。

3. 用老家喊人

“郡望”其实就是老家的意思。比如唐代的柳宗元,老家在河东,韩愈世世代代住在昌黎县,后来人就喊他们“柳河东”“韩昌黎”,跟咱现在说“老王是山东人”“小李是四川娃”一个道理,连他们的文集都跟着叫《河东先生集》《昌黎先生集》。

4. 用官衔喊人

古人还爱拿官衔喊人。王维当过尚书右丞,大伙儿就叫他“王右丞”;杜甫在严武手底下当过参谋,被封了个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都喊“杜工部”;柳永做到屯田员外郎,干脆就叫“柳屯田”,跟现在喊“张局长”“李主任”一样,听着有排面。

5. 用死后的荣誉喊人

谥号这玩意儿,是人死了以后皇帝给封的荣誉称号。比如欧阳修死后得了“文忠”的谥号,后人就喊他“欧阳文忠公”,文集也叫《欧阳文忠集》;范仲淹更牛,谥号“文正”,大伙儿都称“范文正公”,相当于现在评上“终身成就奖”了。

6. 用书房名喊人

蒲松龄的书房叫“聊斋”,大家伙儿干脆喊他“聊斋先生”,他写的那本神神鬼鬼的小说集《聊斋志异》,就是拿书房名起的名,跟咱现在说“老王家的‘静心斋’”一样,透着文化味儿。

7. 用代表作喊人

宋代有个词人张先,写词特讲究字句精巧,好几处都把“影”字用绝了,大伙儿干脆喊他“张三影”,就像现在谁要总爱说某句话,别人就喊他“金句王”似的,特有辨识度。

8. 用住处喊人

清代才子袁枚住的地儿叫“随园”,他干脆就自封“随园主人”,别人也这么喊他,跟咱现在说“小区里的李大爷”似的,住处成了代号。

你瞧,古人的称呼跟咱过日子似的,处处都是人情味儿,从一个称呼里,能品出他的老家、职业、名气,甚至脾气秉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