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主编,大明第一才子解缙,被朱棣处死,做人别太真诚
发布时间:2025-07-24 16:58 浏览量:1
朱棣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算不上一个好人。但是不可置否的是,他是一个好皇帝。
一个皇帝从不需要,用个人的良好品德来证明自己的英明。一个英明的皇帝必定是能让国家富强,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能让人们体验生活幸福的人。
这一点,朱棣做到了,他从当上皇帝开始,就时刻关心着百姓的疾苦,实行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他每天工作的状态,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秦二世胡亥当上皇帝的时候,曾留下一句经典名言:当皇帝就是享乐的,不然当皇帝干嘛?
朱棣却不这么想,他昼夜不息的处理政务,带兵打仗远征蒙古,的的确确称得上一个好皇帝。
特别重要的一点,他执政期间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包罗万象的《永乐大典》,成为几百年来的传世巨著。
这本书当然不是朱棣写的,却是在他的支持下经历了五年之久,有明代第一才子谢缙编撰而成。
此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种,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万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
如此宏大的工程,完成之时的庆功宴上却没有了谢缙的身影。此时的他已经成为阶下囚,被关在了大理寺的大牢里。
那么,这位曾被朱棣捧在手心的大才子,怎么就落得如此下场呢?我们来看一看,解缙错在哪里?
图片来缘网络
一、掺和立储,踩了帝王的逆鳞
永乐三年的端午节,朱棣在御花园摆了宴,席间突然指着棋盘问解缙:“你说,这局棋该怎么走?”
当时太子朱高炽仁厚但身有残疾,次子朱高煦战功赫赫,在立太子这件事上,朱棣举棋不定。
解缙是朱棣身边的红人,他曾当着文武群臣的面说:解缙之才无人能及。这样的评价也让解缙感受到了,朱棣对他的看重。
朱棣在征询他的意见,解缙连忙站起身,对着朱棣神情激动的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啊!”说着还看了看旁边侍立的皇孙朱瞻基,赞了一句:“好圣孙!”
这句话奠定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让朱高炽事后对他感激不尽。同时,又得罪了朱高煦,让他有机会在朱棣面前告他的黑状。
朱高煦在朱棣耳边吹风:“解缙这是拿皇孙压您呢!他收了太子府多少好处?”朱棣本就猜忌心重,听了这话,再看解缙时眼神就带了冰。
后来解缙奉旨去广西办事,回京时恰逢朱棣北征,他竟然没请示直接跑到东宫见了朱高炽。
这事儿被朱高煦捅到朱棣面前,朱棣龙颜大怒:“朕还没死,他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皇帝?把他贬去交趾!让他好好反省!”
解缙离京那天,抱着《永乐大典》的书稿哭了半宿,他想不通:自己说的都是大实话,怎么就惹恼了皇上?可他忘了,帝王家的家务事,哪容得外臣指手画脚?
图片来缘网络
二、直言不讳,戳破皇帝的面子
解缙这张嘴是真该上把锁,不然就不会这么口无遮拦。永乐五年修《永乐大典》时,朱棣想把自己北伐的功绩写成小说。
解缙却梗着脖子说:“陛下,史书当秉笔直书,北伐虽胜,百姓流离失所也是实情啊。”
朱棣把奏折摔在他脸上:“朕让你修书,不是让你教训朕!”解缙一边捡着奏折还一边嘟囔:“臣只是尽史官之责……”气得朱棣差点掀了龙案。
还有一次,朱棣想效仿汉武帝封禅泰山,满朝文武都顺着说“陛下功盖千秋”。
偏偏解缙站出来反对:“国库空虚,百姓刚喘口气,封禅劳民伤财,不妥!”这话没错,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等于直接扇了朱棣一耳光。
这像极了李世民身边的魏征,魏征曾多次直言劝谏李世民,留下忠臣的美名。解缙说的也都是大实话,可朱棣没有李世民的胸襟气度。
有回朱棣私下跟他说:“解缙啊,你这人什么都好,就是太直。”解缙还乐呵呵地说:“臣若不直,陛下养着臣何用?”
理是这个理,话也是实话。但是,他哪里知道,官场不是书房,皇帝也不是朋友,不能随便叙家常。
图片来缘网络
三、不懂收敛,成了百官的眼中钉
解缙这人,才华横溢是真的,可傲气也是真的。他主编《永乐大典》时,召集了两千多学者,却独断专行,谁提不同意见就怼谁:“你懂什么?这是千古大典,容不得半分差错!”
有回内阁议事,户部尚书夏原吉说粮价该调一调,解缙当场就打断:“夏大人是老糊涂了?粮价一动,天下不稳,这点道理都不懂?”气得夏原吉甩袖而去。
这些事传到朱棣耳朵里,就变成了“解缙结党营私,目无同僚”。朱高煦再在旁边添把火:“他现在连六部尚书都不放在眼里,将来是不是要骑到您头上?”
朱棣嘴上没说啥,心里的疙瘩却越结越大。他想起当年靖难之役,解缙连夜跑来投奔,那会儿多亲热啊!
一起在军帐里讨论诗文,朱棣还拍着他的背说:“有你在,朕如虎添翼。”可现在看解缙,怎么看怎么碍眼。
当一个人心有成见时,看对方就像是滤镜加持,对的也是错的,错的更是错的。
图片来缘网络
四、雪夜赐死,才子的最后悲鸣
永乐十三年的冬天,朱棣翻看囚籍,看到“解缙”二字时愣了愣,问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这人还活着?”就这轻飘飘一句,却成了催命符。
纪纲把解缙从牢里拖出来时,他还抱着本《论语》在看。见了纪纲,解缙咧嘴一笑:“纪大人,是不是陛下想通了,要放我出去修完《永乐大典》?”
纪纲递给他一壶酒:“解学士,喝了这杯吧,天冷。”解缙仰头举起酒壶,酒液顺着胡子往下滴,突然就哭了:“我就是想不通啊……我为大明编书,为陛下尽忠,到底错在哪儿?”
纪纲别过脸:“陛下说,你没错,就是太聪明了。”
解缙死的时候才四十七岁,他到死都不明白:自己错在了哪里?
其实,谢晋没错,错就错在他遇到的不是李世民,做不了像魏征一样的谏臣。他没有深谙“伴君如伴虎”的真正含义,把官场当成了书房,把皇帝当成了朋友。
他把朝堂当成施展才华的舞台,却忘了这里最忌讳的就是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