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张明福 魏灵:临邑书法艺术之乡的奠基人郭谌
发布时间:2025-07-24 15:36 浏览量:1
临邑县作为国家命名的中国书法之乡,不仅书法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书法艺术的历史悠长。尤其是明代中后期,此地接连走出两位鼎鼎有名的书法巨擘郭谌和邢侗,使得鲁西北的德平、临邑两县成为明清两代举国士子心目中的书法圣地。如果说邢侗是将临邑书法历史推向极致辉煌的巨擘,那么郭谌则是临邑书法艺术之乡的奠基人。
书法状元走进宫廷禁内
郭谌(1476-1534)字信夫,号盘浒居士,今临邑县德平镇郭家村人,是德州区域以书法走进仕途的第一人。郭谌的父亲叫郭洪,生有12个儿子,郭谌为行八。因居钩盘之涯,自号盘浒居士。他自幼聪明,读书有独到见解,不到20岁即成廪生,很快补博士弟子员。他博涉五经,而尤精于六书,兼之绘事。他曾认为,写文章主要是表达好中心思想,不必总是拘泥于形式和引经据典。正德十三年(1518)岁试,郭谌因答案不合主考官的口味,在申辩无效的情况下,竟拂衣出曰:“出仕致身,岂能就这么一条道路”?于是加意字学。他在已掌握颜体楷书和张海草书的基础上,至是乃上遡苍籀,下逮钟王,对中国书法历史和各体的来龙去脉做到潜心钻研和心领神会。
岁试结束后的当年秋天,礼部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擅长书写的人才,以图改进朝廷的公文缮写。当时,全国有数百人应考,32岁的郭谌考试成绩名列第一,成为响当当的书法状元,他的书法名声瞬间传遍祖国大地。郭谌摘取书法状元桂冠后,不仅穿上朝服走到皇帝身边工作,而且朝野上下兴起一股淘郭谌字热。史书记载,当时的名公巨卿,无不欲得郭谌的笔迹加以珍藏。与同乡的大司徒陈东洙、南京吏部侍郎许龙石,遂为莫逆之交。缙绅大夫慕先生名者,多是自备纸绢求郭谌为之作画或写诗题文。识者,称以三绝,与王维、米芾的作品等同。史书还说,当时天下的廊庙殿宇,多请郭谌重写匾额;当时的仕宦豪门,家无郭谌之字不算阔。于是,他的书法作品也迅速传遍天下。但郭谌的官运似乎没有书法那样幸运。 嘉靖年间,郭谌升任武英殿中书事,负责在内阁中抄写文书。由于古代没有打字机、复印机等快捷的缮写和印刷设备,遇有皇帝发布圣旨、部衙颁发政令,都是由写字好的人手抄,只有印数特别大的书籍、公文等才采用木板或活字印刷。抄写公文这项工作虽然重要,但很清贫。郭谌在京期间接连遭遇丁母、生母两王氏丧葬,在家守制长达10余年。至嘉靖十一年(1532),始授中书科带俸序班,敕封登仕佐郎(从九品)。嘉靖十三年(1534)春节,奉命赍书走访明室山东各处藩王府邸。先是积劳成疾,行程安排太紧,至兖州病情加剧,于正月初九日回到老家德平,当夜病逝,享年58岁。其次子郭文郁,承袭文华殿中书事,后转光禄寺丞;次子郭文成,明隆庆四年(1570)举人,也有一定的书法特长。
郭谌的为人处事,明达深智,气度不凡。他教育后生有方,教出的学生有的官居高位。据说作过3部尚书的葛守礼即出自郭谌门下。郭谌去世后,葛守礼为他撰写了墓志铭。葛守礼在《明敕封登仕佐郎郭谌暨周孺人合葬墓志铭》中,将郭谌与汉代乡贤东方朔、祢衡两位文学名士相并列,认为他们都是出生在平原上的才子,都是空怀旷世之才而得不到重用的贤士。葛守礼不无感慨地说:“呜呼,先生(郭谌)负异才不获显遇,赍志而终”。葛守礼还评论道:“古来能称士者,本来就不是很多。然论身后之遗,能与二王争流的,那能有几个呢?书散在天下者,漫不可纪。精心将它们收集起来,按类编辑成帖,如《四体千字文》《同升歌叙》《古千字文八分书》《集二王并晋唐名贤法帖》《草诀》《草韵》等,其事业是何等的劳苦功高!如果有好事者,摹诸石,鬻于都肆,就能得厚利不衰。但先生家道并不富有,可直到去世,他也没有以字换钱的行为。所以说,郭谌先生的人品就像泰山松柏那样伟岸高洁”。清光绪二十年(1894),郭谌墓因年代久远,墓荒石毁,邑举人王炳辉为其作墓表,并题写“迹追钟王”碑额。光绪二十九年(1903),其郭氏后人为其补建石碣。
对书法理论做出杰出贡献
郭谌任职期间,经常是白天兢兢业业地工作,业余时间则以诗书画自娱,尤其对书法的研究可谓是如醉如痴。他亲自或托人到处收集名帖、名碑拓片,细心研究各家书体特点和书写要领。通过不断的学习揣摸,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用真草隶篆四体书写的《四体千字文》,被摹刻上石。朝野人士争相题记以为荣。曾任过吏、户、刑三部尚书的大学士许赞评其楷书:“古今论楷书,首推欧阳洵的《九成宫帖》,而今郭谌的《真书千字文》很得欧体切要,真而不杂,正而平坦,银钩铁画,温润生光; 气度严毅,形象整肃,就是放在欧阳询的字帖里,也难辨真假。想学楷书者,应学郭谌”。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虚山席评其草书:“郭谌以书法闻名。爱好书法的人买来燕石把这卷《草书千字文》摹刻下来,临摹拓片的人络绎不绝。这卷石刻可与智永的《草书千字文》石刻并传于世”。曾任过户、礼、兵3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的陈经评其隶书:“以书法出名的人,每个时代都有,但多是只擅长于一体。而郭谌书法不单是隶书写的好,楷草行篆诸体写得都很好。郭谌可以算是书法中集大成者了。名世不难,传世就难了。郭谌这卷石刻可以永传于后世”。左通正、颖川书法家杜楠评其篆书:“周籀秦篆还仿佛存有古法,许慎以后,就离古法很远了。郭谌忧虑于此,便订正假的、查考错的,区分被荒疏混淆了的,区分传讹了的,搞出这卷《篆书千字文》并上了石。啊!千古至今,终于续传了古代文字真形要妙,六义得以彰明。郭氏此帖,不仅有功于周籀秦篆,而是对文字进行的有益挖掘和续传”。
郭谌对书法理论的贡献主要在草书。他的《草韵辨体》与《草诀百韵》,详细描述了草体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介绍了学习草书的要领与诀窍,是后世学习草书的基本理论教材。他编著的《草韵辨体》墨本珍藏于宫廷之中。万历十二年(1584),神宗皇帝亲自为之作序:“先朝中书官郭谌,所辑《草韵辨体》,自汉迄元,诸体略备。音以字系,字以类从,旁笺主名,用使披览。爰命善书者重加摹写,付之纂刻。朕观其霞舒云卷,壁合珠联,贯六辔于翰途,汇万派于笔海……自有草书以来,此其总萃矣”。1987年上海古籍书店再版的清石渠所集《草字巢》中,有清人赵思道的序说:前(明)代中书官郭谌《草韵辨体》一书的要旨与本书基本相同。不容忽视的是,郭谌对草体演变规律的精思巧构在先,就像百川汇之大海一样,那些早于郭谌的草书作品,依赖《草韵》一书得以留传;那些晚于郭谌的草书,也多以《草韵》一书为据。郭谌对于草书理论与草书艺术的贡献是很大的。赵思道还认为,郭谌的行书如《同升歌》、《同升义会序》,其字体笔似放而神彩内敛,意奔驰而气韵凝聚;其法度造诣 宗二王而清逸超群,严整含秀,风格幽标,应该是学书者的入门途经。
郭谌留存于世的石版有:《八分》《集二王》《草诀百韵》《四体千字文》《同升歌》《同升义会序》等。其中《四体千字文》《同升歌》《同升义会序》石版与“循天理”横匾、“道为真事业,身是小乾坤”楹联等,现存临邑县文化馆内。
郭谌的传世画作有《西山漫兴卷轴》,上有题诗,书有7体,集精采于一幅,诗书画“三绝”归于一人,被时人视为神品。但郭谌的画被书掩,故很少有人议论他的画作。郭谌一生很爱吟诗,可诗作存下来的也很少。《德平县志》仅载《西山漫兴》元诗3首和《同升歌》1篇。
带起家乡千年书法之风
临邑、德平一带之所以能够考出书法状元也是有其根源的。从唐朝开始,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做过平原郡太守,在抗击安禄山的同时,书写了影响书法进程的著名颜子碑,为鲁西北一带后世学者学习颜体书法提供了借鉴。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曾被贬来做德平镇监官,在鲁西北也曾留下书法墨宝。据1987版《济阳县志》记载,在济阳县垛石镇挖渠疏河时,还发现黄庭坚所书的刻石一块。黄庭坚在德平书写的《朝奉郎刘公墓志铭》,《续德平县前志》曾予以收录。因此说,临邑、德平一带在明代应该还是能够看到颜真卿和黄庭坚这两位书法大家的墨迹的。我们说这绝不仅仅是一二块石头的事,它们的存在会对书法爱好者产生极大影响。这应该被看做临邑书法之所以能够如此辉煌的一个先天条件,也是历史巧妙安排的结果。热爱书法的郭谌,先是对它们无数次地临摹和用心思考,然后得到顿悟与升华,从而完成了自己的学书过程。
郭谌以书法入仕出现的社会效应是巨大的。郭谌的官职尽管不高,历史上他的书法作品留下来的也不是很多,但他开创了临邑书法入仕之风,使明代中后期临邑德平一带的有志青年都能像他那样平心静气地练习书法,为科举出仕打下好的书法基础。其次子郭文郁,承袭内阁中书,书法艺术保留了其父之风;邑人邢如默长子邢化,也以善书法走进仕途。邢化的书法被嘉靖皇帝钦定第二,先授中书科中书舍人,历任故城县知县、保定府和真定府通判、络州知州、延安府同知,后晋朝列大夫。邑人葛守礼、邢侗、王洽、李若讷等人虽不是以书法走入仕途,但都写一手好字却是事实。更为难得是,邢侗在其影响下甚至成为晚明的书法大家。郭谌的成功,甚至影响到家乡与书法有关的行业。如陵县出土的石维屏墓志铭上,最后竟然镌有“德平铁笔孙从刻”的字样。“铁笔孙从”的出现,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郭谌书法在家乡临邑德平一带的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深入程度。
如果说,颜真卿与黄庭坚是临邑书法艺术的火种,郭谌无疑就是临邑深厚的书法艺术的第一个践行者。也正是由于明代中后期众多书法艺术者的努力,为临邑书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清代虽然没有再出现像郭谌和邢侗这样的书法大家,但临邑与德平民间却始终笼罩着浓厚的书法氛围中。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临邑全县上下爱书法、练书法、藏书法的活动日益升温。县书法协会不断壮大,建立文化书法类社会组织40余个,有一大批人士成为中国书协和省、市、书协会员,他们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入展获奖。县内画廊、书社、裱画店等更是星罗棋布。县政府主办的中国楹联书法展、邢侗碑廊作品展,在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县里每年都举办多期书法培训班,书法展览进街道、进乡镇、进社区已蔚然成风,县内几乎每周都有书法活动。各中小学校均设立了书法课,并将书法成绩作为学生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年终评比。在第八届全国师范院校书法教育学术年会上,临邑师范还被定为“全国大中专院校书法教学示范校”。
如今临邑爱好书法的文化人士有上万人之多,他们正在沐浴着临邑这特有的书法春风,在临摹、继承、借鉴前贤艺术真谛的基础上,力图创新、发展,决心将临邑的书法事业再度推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