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的家人,到底是有多爱徐志摩的才华呢?
发布时间:2025-07-24 07:01 浏览量:1
在张幼仪的人生中,对她影响最大、帮助最多的哥哥,是二哥张君劢和四哥张嘉璈。
张幼仪小时候,母亲准备按照当时的旧俗,给张幼仪裹小脚。
裹小脚是一场漫长的酷刑。
张幼仪哭得十分凄惨。
二哥张君劢受不了妹妹的哭声,主动劝说母亲不要给妹妹缠足。
为了让母亲安心,二哥张君劢主动表示,如果妹妹将来因为大脚嫁不出去,他愿意养妹妹一辈子。
终于,心软的母亲在缠足传统的压力和心疼女儿之间找到了一个心理平衡,选择顺其自然。
自张幼仪起,张家的女儿都不缠足。
从这个细节来看,张君劢当时的思想,还挺进步。
张君劢后来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哲学家。
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是一代实业家和银行家。
张幼仪的二哥和四哥,也成为家人的骄傲。
四哥对张幼仪的一生,影响更大。
张嘉璈从日本留学回来后,曾经任浙江都督府秘书。
张嘉璈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主抓当地的教育。
张嘉璈有一次发现有一个学生的作文十分出彩。
这位学生年纪虽小,但文笔文风上颇有七八分接近大师梁启超的灵气。
这让张嘉璈如获至宝。
张嘉璈打听到这位学生是一位富商的独生子后,第一个强烈的想法就是要让这个才子成为张家的一份子。
这位才子就是徐志摩。
一般情况下,古代联姻,都是男方找媒人,先到女方家上门提亲。
张嘉璈爱才惜才,恨不得徐志摩赶紧成为自家妹婿,立即写信给徐家,建议两家联姻。
与徐家相比,张家在当地的名声和地位更高,其家族拥有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是徐家这样的地方富商可以相媲美的。
面对张嘉璈递过来的橄榄枝,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喜不自胜,求之不得。
两家人迅速搞定了订婚。
订婚这一年,张幼仪也就十三岁。
订婚以后,张家花了大量的精力,给张幼仪准备嫁妆。
张幼仪的嫁妆,运到徐家老宅时,镇上的人都围着街道两旁,啧啧称奇。
在张幼仪嫁过来之前,当地没有过排场这么大的嫁妆。
相比新娘子的忐忑,张幼仪的兄弟们十分高兴——才华横溢前途无量的一代大才子,就要成为自家的女婿了。
张幼仪的哥哥和兄弟们,对徐志摩相当友爱。
这份友爱,胜过对亲妹妹张幼仪的感受和幸福。
徐志摩采用冷暴力,态度强硬要和张幼仪离婚,直接把张幼仪打入低谷。
张幼仪当时怀有身孕,独在异乡,语言不通,身旁无人无钱,困窘至极。
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听到妹夫徐志摩一定要和妹妹张幼仪离婚时,第一个反应是:“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
惋惜过后,张君劢才想起来要帮一把孤立无援的老妹。
张幼仪的八弟张嘉铸,更是徐志摩的狂热粉丝。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时,张嘉铸倒不在乎徐志摩和自家的关系,盛装出席徐、陆二人的婚礼。
徐志摩飞机失事后,张嘉铸带着外甥徐积锴,积极帮徐志摩料理后事。
张嘉铸生前对自己的葬礼安排,就有一条——一定要在自己的葬礼上朗诵一首徐志摩的诗。
张嘉铸的孙女张邦梅读大学后,主攻东亚文化。
她知道家族长辈的人生过往后,她把研究张幼仪和徐志摩的故事,作为研究的切入口。
对此,张嘉铸最担心的地方居然是张邦梅思想西化,同情姑祖母张幼仪的经历,对徐志摩过于不敬。
张嘉铸嘱咐张邦梅将来在研究写作徐志摩时,对徐志摩这位前辈一定要仁慈一些,不要过分批判。
张幼仪的二哥、四哥和八弟,对于徐志摩的感情,似乎比对自家的姐妹深厚得多。
他们帮过张幼仪,但他们的潜意识里更加痛惜,张幼仪没有和徐志摩白首偕老,让他们随时有机会可以靠近徐志摩的才华。
徐志摩的确有才,但他的才华和光芒落到张幼仪身上,就是一把钝刀,用婚姻之名和那个时代赋予男性在婚姻里的优势,刀刀割向张幼仪。
徐志摩在和张幼仪的婚姻里,的确够渣的。
这些行为,放在张家人眼中,丝毫不影响他们对徐志摩的热爱。
妹妹张幼仪更像是一个工具人,拉近他们和徐志摩的亲缘关系。
从此和徐志摩,不再是欣赏其才华的友人,而是看过去就金光闪闪的自家亲戚。
这种心理,大概也能说明为什么张君劢面对张幼仪的再婚,态度如此矛盾,犹豫不决?
张幼仪1954年想再婚。
此时距离她和徐志摩离婚,已经30多年了。
她写信询问二哥张君劢的意见。
张君劢上一份电报是同意,第二封电报就是不同意。
到了最后,他给张幼仪的建议终于是“妹自决”。
反倒是张幼仪的儿子徐积锴,毫不犹豫表示母亲已经孀居30载,是该找个老伴了。
如果张幼仪再婚,他愿意“儿请父事”,意思是我会当做自己的亲生父亲来对待他。
儿子的回信,彻底打消了张幼仪的顾虑。
张幼仪下定决心,步入第二段婚姻。
不得不说,徐志摩的才华,居然能有这么大的魅力。
在主动结束两家人的姻亲关系后,还让这些前大舅哥们,纷纷为之倾倒。
张幼仪的兄弟们看到的是徐志摩惊艳的文才,张幼仪感受到的是无视、践踏等等冷暴力。
可惜,婚姻里具体过日子的关键要素是人品,而不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