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江天外 维舟绿树阴——咏大暑古诗词赏析(三)
发布时间:2025-07-22 15:29 浏览量:1
大暑江天外 维舟绿树阴
——咏大暑古诗词赏析(三)
王传学
大暑时节,正是三伏天,天气炎热,酷暑难耐。金朝诗人赵元的《大暑》,描绘了大暑时节的酷热景象,表现了对清凉世界的渴望:
旱云飞火燎长空,白日浑如堕甑中。
不到广寒冰雪窟,扇头能有几多风。
这是金代诗人赵元的一首大暑节气诗。
首联“旱云飞火燎长空,白日浑如堕甑中”,意思是,不能致雨的云像流动的团火一样燃烧长空,太阳照射下,人们简直就像掉落在热甑之中(甑zèng,古代蒸饭的一种炊具)。
诗人笔下的大暑有多热呢?他笔下的云,并非一般白云,而是“旱云”;一个“燎”字,极其形象地道出了“飞火”占据“长空”后,呈现出一股铺天盖地的燎原之势,整个世界仿佛被“飞火”燃烧过一般。而人们“如堕甑中”,让人一下子就感觉到高温天气的猛烈,酷热难耐。
颔联“不到广寒冰雪窟,扇头能有几多风”,意思是,如果不能到达广寒宫那样的冰天雪地的寒窟中,仅凭扇子扇风,又能有多少凉风呢?
虽然到不了“广寒冰雪窟”,诗人也愿意想象一下,以此来作“望梅止渴”式消暑方式。诗人多么希望此时天空能像广寒宫一样凉快,而不是烈日整日炙烤着大地。
最后一句反问,“能有几多风”,实则是没有什么风。即便用大蒲扇拼命地扇,刮过来的也是热风,依然不能解暑。这就回应了上文“火”“燎”“日”“甑”,再次从侧面道出了天气的炎热。
这首诗极富想象力,“飞云燎长空”“白日如堕甑”,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壮观阔大、气势磅礴的暑热世界;而“广寒冰雪窟”的想象,又给人们带来极有美感的清凉世界。结尾重起轻落,扇头之上,留白极多,意味深长。是为咏大暑诗中的佳作。
大暑时节,怎一个“热”字了得?元代诗人张昱的这首《热》,道出了我们的感受:
南州大暑何可当,雪冰不解三伏凉。
夜深明月在天上,白露满湖荷叶香。
大暑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当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正是应对“伏气”。
南州的大暑怎么得了呀,就是冰雪也解不了三伏天的暑热。好“热”!
只有等到夜深之时,沐一身皎洁的月光,白露滋生,满湖都是荷叶的清香!好“凉爽”!
一语暑来,一语炎热,雪冰不解。一语月色,一语荷香,满目清凉。这可真是有点“冰火两重天”的意味,却是说出了我们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感谢诗人,既知热,且送清凉。
元代诗人许衡的《大暑登东城》(其一),描绘了诗人于大暑节气日暮时分登上三丈高城,感受暑热未消的情景:
三丈危城日暮登,暑威殊不霁凭陵。
何时太华高峰上,细嚼松阴六月冰。
《大暑登东城》是元初诗人许衡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该组诗以夏日登城为背景,描绘了酷暑难耐的景象,表达了对清凉世界的向往。
组诗中还融入了哲理思考,如“若教处此无深秘,只恐当机有至难”,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处境的深刻感悟 。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日暮时分登上三丈高城,感受暑热未消的情景,表达了对清凉世界的向往。
前两句“三丈危城日暮登,暑威殊不霁凭陵”,描写诗人大暑节气日暮时候登上三丈高的城楼,此时虽已天晚,但暑热威力不减,天未放晴,登高凭眺,满眼暑气弥漫,景色苍茫。
后两句“何时太华高峰上,细嚼松阴六月冰”,诗人想象,何时能登上太华山顶,在松树阴影下细嚼冰块,那该多么惬意啊!表达了诗人对清凉世界的向往。
明代诗人梁宪的《大暑》,描绘大暑时节,诗人面对酷暑,独自系舟树阴下,对社会现实作深刻思考:
大暑江天外,维舟绿树阴。
有谁閒肯到,独自一沉吟。
只觉趋炎苦,非关老病侵。
未能探禹穴,即此是瑶岑。
大暑时节,炎热夏日的烈焰弥漫江天之外,诗人乘着一叶孤舟,悄然停泊在绿树的浓荫之下。此刻,谁又愿意涉足这烈阳炙烤的天地,唯有诗人孤独地在这静谧的绿荫中沉思。
诗人感受到的,不仅是酷暑的逼人,更像是世间炎凉的侵蚀。这份痛苦,与年老体衰并无干系。诗人向往着,能够探寻那如“禹穴”般深邃的智慧(禹穴,.指会稽宛委山。相传禹于此得黄帝之书而复藏之)。然而此刻,他只能在这片绿荫中,感受它的清凉与宁静,仿佛这就是诗人心中的“瑶岑”(瑶岑,美丽的山丘),是远离喧嚣的圣地。
大暑时节,静坐墙西高槐之下,绿树荫浓,清新入怀。日暮黄昏,夕阳西下,微风轻轻吹拂,带来阵阵凉爽;鸟鸣声声,悦耳动听,冰梅冷冽甘甜,拨动诗兴盎然。
明代诗人程敏政的《六月二十二日大暑坐墙西槐树下有作》,通过描写大暑之日,墙西槐树下的清凉景致,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门外炎光炽,墙西一径开。
残阳馀古瓦,凉吹发高槐。
鸟与人俱乐,诗随景自来。
无因堪破寂,童子进冰梅。
程敏政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诗风淡雅婉丽,恬静闲适。
程敏政这个诗人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但若说到明代著名才子唐寅,大家就比较熟悉了。
我们都知道唐寅因为一场科举冤案,而断送了前程。
而那场科举的主考官之一正是程敏政,他也因此被牵连下狱。后来虽然洗清了舞弊之罪,但仍以言事不察之名被迫致仕,晚景凄凉。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暑时节的墙西槐树阴凉场景,以“炎光炽”与“凉吹发”的对比凸显夏季特征,展现明代文人消暑赋诗的生活情趣。诗中“残阳馀古瓦”与“童子进冰梅”等细节,生动勾勒出动静相宜的画面,末句“无因堪破寂”,暗含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
首联“门外炎光炽,墙西一径开”,采用空间对比手法,通过“门外”与“墙西”的方位转换,营造出盛夏酷暑与槐荫纳凉的意境反差。以“炎光炽”一下子将读者摄入了盛夏灼灼的氛围中,但紧接着“一径开”,又从灼热的氛围中挣脱出去。在那炎热的世界里,竟然有一块幽静清凉的角落。
夕阳的余晖落在古老的屋檐上,那斑驳的光影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一阵轻风穿过槐树的绿荫,带来阵阵清凉。
颔联“残阳馀古瓦,凉吹发高槐”中,“残阳”与“凉吹”形成冷热交织的感官体验,古建筑元素与植物意象的组合,强化了诗歌的历史感。“凉吹”与开头的“炎光炽”,形成了鲜明对比,不仅是指温度上的变化,还有诗人心境的转变。
颈联“鸟与人俱乐,诗随景自来”,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创作中"即景成咏"的特点,“俱乐”二字既指禽鸟的鸣叫,又暗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考 。诗人没有描写鸟儿的鸣叫,也没有描写鸟儿的飞翔,而是通过一个“乐”字,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尾联“无因堪破寂,童子进冰梅”,通过生活场景的细节描写,既展现了明代消暑饮食习俗,又以"冰梅"的清脆声响打破夏日寂静,形成余韵绵长的意境]。最后的“童子进冰梅”富有生活气息,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
试想一下,炎炎夏日里,吃上几颗冰凉酸甜的梅子,一种凉意从舌尖直达心田,当真是爽快极了!
大暑时节,天地之间仿佛被烈焰包裹,热浪滚滚,令人烦躁。
然而程敏政笔下的大暑,却仿佛远离了那份燥热与喧嚣,只余宁静与清凉,令人心向往之。
桂花一般在秋天开放,有时也因暑天不热,在大暑时节开放。清代诗人阮元的《大暑节桂花初开》,就描绘了大暑时节桂花绽放的情形:
终朝凉雨不闻雷,北户何曾肯暂开。
今日节时交大暑,开窗为放桂香来。
阮元生活在清朝中期,历任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大臣,也是著名学者。
大暑本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可有时也会遭遇凉夏,比如清朝中期某一年的某个地方,盛夏多雨,反而凉爽。
连绵的雨,使得本应该秋天开放的桂花,却提前萌生花芽,并在大暑节气开放。诗人有幸目睹了盛夏的桂花绽放。
诗写得很别致。
首句写天气。进入盛夏,连日降雨,天气转凉。
次句说房屋朝北的窗户未曾打开过,进一步印证天气凉爽。
三、四句点明大暑节气到来,朝北的窗户终于打开了,为的是让桂花的香气进屋来。
那一缕浓郁的桂花香气,给大暑节气增添了别样的情韵。也让人感觉秋天就要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