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大彻大悟古诗词,道尽人生哲理!读懂人生豁然开朗!

发布时间:2025-07-16 12:35  浏览量:1

佛家说,人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悟空,悟空”,只有真正了悟人世虚空,才能真正释怀淡然。10首诗词,人世间的无能为力,静享属于自己的人间清欢,读懂了,就放下了。

01

《定风波》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在《定风波》开篇便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这首词写于黄州贬谪时期,表面描写途中遇雨的小事,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当我们穿透文字的表层,会发现苏轼在风雨中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那里没有绝对的顺境与逆境,只有生命本真的从容与豁达。 词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不仅是物质上的简朴,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贬谪中的苏轼失去了官职俸禄,却获得了精神的自由。他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却感觉比骑马还要轻松。这种"轻"不是重量的减轻,而是心灵负担的卸下。

在当代社会,我们追逐物质丰盈却常常感到心灵沉重,苏轼的"轻胜马"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不被拥有所束缚。 "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苏轼对生命不确定性的坦然接受。烟雨朦胧中,一件蓑衣足矣;人生起伏间,一颗平常心足矣。这种态度不是消极的认命,而是积极的顺应。

苏轼知道风雨终将过去,正如他知道人生荣辱都是暂时的。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烟雨"时,能否像苏轼一样,既不逃避也不恐惧,而是以"任平生"的豁达去拥抱? 词末"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达到了哲学上的圆融境界。苏轼消解了对立,超越了二元。风雨与晴天都不再是评判标准,因为生命本身已经足够完整。这种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料峭春风吹酒醒"的清醒与"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温暖后,达到的精神高度。它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外境的顺逆,而在内心的觉知。

苏轼在《定风波》中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涅槃。他从具体的生活事件出发,最终抵达了普适的生命智慧。这首词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面对困境时的各种可能。当现代人被各种"风雨"所困时,苏轼的声音穿越千年依然清晰:不必惧怕,不必逃避,只需保持行走的姿态,因为风雨终将过去,而走过风雨的你,已经不同。

02

《自遣》

唐·李群玉

翻覆升沉百岁中,前途一半已成空。 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

修竹万竿资阒寂,古书千卷要穷通。 一壶浊酒暄和景,谁会陶然失马翁。

在百年人生中,世事翻覆升沉,前途已经有一半化为虚空。人生就像暂时寄居在一场梦里面的另一场梦,世间的事情仿佛是听到的风里面的另一种风,虚幻缥缈,难以捉摸。大片修长的竹子可以凭借它们获取静谧的氛围,千万卷古书需要深入钻研才能真正通达其中的道理。在温暖和畅的景色中,喝上一壶浊酒,又有谁能理解像塞翁那样得失皆能坦然处之、悠然自得的心境呢。

《自遣》是李群玉晚年的自我勉励之作。李群玉虽有诗才,曾得唐宣宗赏识授弘文馆校书郎,但三年后便辞官归乡。这首诗可能是他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对仕途失望以及对人生有了深刻感悟后所作。 诗歌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前两联“翻覆升沉百岁中,前途一半已成空。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表达了对人生无常、虚幻的感慨,诗人意识到人生短暂,前途渺茫,世间万事如同风中的声音般虚幻难测。 中间两联“修竹万竿资阒寂,古书千卷要穷通”,借修竹和古书,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通过研读古书寻求精神寄托和人生通达的心境。

尾联“一壶浊酒暄和景,谁会陶然失马翁”,以饮酒作结,表面上以塞翁自况,表现出一种豁达超然的态度,实则蕴含着诗人内心的苦涩与无奈,反映出他在经历人生波折后,试图自我宽慰、超脱世俗的心境。

03

《江城子》

元·邵亨贞

癸丑岁季夏下浣信步至渔溪潘氏庄,舟坐绿树间。适行囊中有松雪翁所书江城子,逸态飞越,不忍释手,因依调口占,以寄清与。古人云,人生百年间,大要行不耳,卒章以此意为消。
疏云过雨漏斜阳。树阴凉。晚风香。野老柴门,深隐水云乡。林下草堂尘不到,亲枕簟,懒衣裳。
故人重见几星霜。鬓苍苍。视茫茫。把酒歔欷,唯有叹兴亡。须信百年俱是梦,天地阔,且徜徉。

邵亨贞:元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词人,也是历史上少有的长寿诗人,活到了93岁。但是他的一生却是风雨飘零,他有三个子女,60多岁时,二个儿子一个死在流放的路上,一个在被贬谪的途中身亡,之后女婿也不幸离世,年近七旬的邵亨贞只能把唯一的女儿接回到家中,相依为命。或许正是他这一分痛失亲人的经历,才让他将世事看得更加豁达,人生如梦,梦如人生,看淡得失的同时,也看淡了生死。

须信百年皆似梦,

天地阔,且徜徉。
——元·邵亨贞《江城子》


释义:

人生百年,恍如一梦,过往云烟,皆成泡影。站在时光的彼岸,回望来时的路,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都已化作记忆中的一抹淡影。

放眼四望,天地之间,广阔无垠,仿佛有无尽的可能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在这浩瀚的宇宙中,自由徜徉,以一颗豁达的心,去拥抱每一个黎明的曙光,去迎接每一个日落的余晖,让生命在无限的徜徉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04

《对酒五首·其二》

唐·白居易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赏析】
此诗为白居易的闲适之作,写于他被贬江州之后,借酒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诗中,白居易以“蜗牛角上争何事”开篇,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琐碎小事上的无谓争斗,进而以“石火光中寄此身”比喻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他劝诫人们应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应为外物所累,不开口笑反而是痴傻之举。这种超脱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与佛家的“放下执念,追求内心平和”的思想不谋而合。整首诗语言平实,寓意深远,引导人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追求内心的自在与解脱。

人活在世界上,就好像局促在那小小的蜗牛角上,空间是那样的狭窄,还有什么好争的呢?人生短暂,就像石头相撞时迸发出的一点火光,转瞬即逝。人生不论贫穷富有,应放开眼界,随遇而安,笑口常开,极乐自在。

05

《天道》

唐·冯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冯道,人称官场中的“不倒翁”,他历五朝,事十帝(或曰十二帝),始终稳坐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一臣不事二主,后世文人瞧不起他,不屑于他,可他的这首《天道》,细品来,句句在理,不正是为人处世之道吗?

《天道》是冯道一首哲理五言古诗,开篇的两句:“穷达皆由命,何须发叹声”堪称千古绝唱,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充满智慧的人生哲学,启示我们无论社会如何喧嚣纷扰,始终坚守本心,活在当下,活出最精彩的自我。

06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官场黑暗,勾心斗角。他曾几次做官,但每次都被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繁琐的公务搞得头大。终于有一天,他忍无可忍,果断辞职!离开官场后,陶渊明回到乡下,过上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田园生活。某天,陶渊明喝着小酒,欣赏着乡村美景,他举起酒杯大笑:“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于是,一首充满闲适与洒脱的诗诞生,直接成了古代版 “躺平宣言”!

《饮酒·其五》是一首五言古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宁静安详的心志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

07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赏析

是一首赠友诗。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伟大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心情。由于到了晚年。只好“惟好静”了。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

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是王维写给张少府的作品。从题目冠以“酬”字看,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王维早年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张九龄为相时,他曾是张的政治主张的拥护者,并受到张的提拔和器重。张为李林甫排挤罢相,代表着玄宗开明政治的终结。“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资治通鉴》)张被远贬,王维十分沮丧,曾寄诗九龄,表示对朝政失望,从此将归隐山林。此后他虽然依旧在朝作官,官职还有所升迁,但他的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并更加笃信佛教,以此求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脱。

08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尔然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赴任陕西凤翔府签判,途经渑池,想起与弟弟苏辙当年赴京应试曾借宿渑池僧舍,如今僧舍已变,僧人已逝,于是和诗苏辙,写下此句。 其意思是,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脚一样。诗人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将生命的漂泊不定、匆匆无常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句也蕴含着一种豁达的态度,即不必过分执着于过往的得失,应以超脱的心境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赏析:

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

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

09

《无题》

佚名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留风尘。

繁华落尽一场空,青山依旧笑春风。

曲终弦断人散尽,浮生若梦在其中。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留风尘。这句话的意思是,本来想在宗教中寻求人生的大彻大悟,但却因为贪恋浊酒,滞留红尘。 人生彻悟,四大皆空固然好,但也太无趣。 人生于世,有所执念,怀着这份执念前行,无惧红尘消磨,无惧人生孤苦,无惧前路艰辛,通过这一份执念,获得人生的淡定从容,我想,这便是最美好的人生历程。

10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南宋·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朱敦儒 (1081年-1159年),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以清高自许,两次举荐为学官而不出任。绍兴二年(1132年),53岁时,有人向朝廷推荐朱敦儒,言敦儒有经世之才。高宗于是下诏任他为右迪功郎,并命肇庆府(今广东肇庆)督促他赴临安任职。朱敦儒仍不肯受命,在众亲朋的劝说下,他方应诏前行。到了临安,赐进士出身,授予秘书省正字,尔后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今浙江)提点刑狱。后因右谏议大夫—汪勃而致仕,晚年在秦桧的笼络下出任鸿胪少卿。后居于嘉禾(今浙江嘉兴)。二十九年(1159年)病逝,年79。

这首诗作于朱敦儒晚年,写出不去计较、不问名利,怡然眼下,唯爱赏花、饮酒、自歌自舞、自娱自乐之情。

描绘了诗人自由、悠然的生活状态,同时折射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日日杯深酒满,朝朝小圃花开"的描绘,生动展现了诗人日常的生活景象,那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充满着悠然的诗意。

"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毫无束缚,无比自由。

再看“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朱敦儒以一种超然的姿态看待历史和世界,意识到人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如春梦般短暂,再大的才子英豪也难逃红尘,这是一种对生命无常和人生短暂的深刻理解。

最后的"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展现出朱敦儒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超然态度。

他提倡享受当下,珍惜眼前,不去过度计较与安排,这是一种深刻的生活智慧,也是对"活在当下"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