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雨城 | 雨城历史文化故事——高颐阙(一)

发布时间:2025-07-22 06:45  浏览量:1

高颐阙雕刻艺术探源

高颐阙,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青江街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故益州太守高颐墓阙,建于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东阙残,西阙完好,且墓、碑、神道、阙及辟邪兽总体布局保存完整,为全国现存约30座汉阙之首。

衔剑饕餮

衔剑饕餮

阙由座、身、楼、顶四部分组成,主阙13层,高6米、宽1.6米、厚0.9米,子阙7层,高3.39米、宽1.1米、厚0.5米。它集建筑、书法、雕刻艺术于一体。其建筑为仿汉木构,书法为汉隶,雕刻内容广泛,题材多样,经考大都源于《左传》《山海经》《吕氏春秋》《史记》等史籍文献,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历来受到海内外知名人士、学者、专家的青睐,如宋代的赵明诚、王象之,明代的杨升庵,清代的何绍基、刘喜海、李调元、黄云鹄、康有为,民国时期的鲁迅及海外人士等,且有专著面世。

高颐阙的雕刻艺术主要集中在楼部,所涉人物故事,奇禽异兽、花草树木等达上百种类,是汉阙中罕见的。近年来笔者重点研考了部分高浮雕的人物故事,奇禽异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考述于后。

南北面楼部第一层,中栌斗之上,两纵横枋头之间各雕一兽,面目狰狞,凶猛可怕,南面者口衔鱼,北面者口衔剑。

关于此图说法有三:

《左传·文公十八年》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谓之饕餮 。”

《吕氏春秋·恃君》载:“雁门之北,鹰集所鸷,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

《山海经·北次二经》“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鹗,是食人。”

是民族,是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饕餮”兽较为合理。

楼部北面第二层,即斗拱层(一斗二升斗拱3朵)。左边二斗拱间,一兽,一鸟。其兽为蓬尾九岐,且高高竖直上翘,前足抬起作行走状,肩生翼。

《山海经》载:“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九尾狐与三足乌

九尾狐非寻常所见狐之主要特征,而是变狐的"蓬尾"为九尾,当然,这不是数字的变化游戏,而是古人关于数的观念的体现。徐整《三五历记》(《艺文类聚》卷一引)载:“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舞有“九招”,乐有“九歌”,“九”数得到较多的应用。

《孝经·援神契》载:“德至鸟兽,则狐九尾。”

《春秋运斗枢》载:“机星得则狐九尾,而白狐至,国民利,不至,下骄姿(《潜潭巴》)。”“九德至,则九尾能得其所,子孙繁息,于是,明后当盛也(《白虎通义》)。”

《抱朴子》载:“狐、狸皆寿八百岁”,可见其亦是长寿的象征。在神话中,九尾狐常伴于东王公、西王母身旁;在艺术表现上,通常夸大其尾部特征。

但此处尾的刻画并不是九数之尾,而是一尾九岐,作循序的变化,或高高竖起,或平平横拖。肩生双翼,以示能随众神升飞。故此图应为“九尾狐”或“九尾狐与三足乌”。

九尾狐右边,二斗拱间,为二鸟,一大一小:大者立于树上,引领取树上之果(嘴含果);其下右边一小者,回首相望。

《山海经·西山经》载:“三青鸟居‘广圆百里’之三危山。”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其象为‘赤首黑目’,又名三青鸟,其职为西王母取食。”

图中较大之鸟形体健壮,三足长喙,形如涉禽,口中含食,立两足而举一足,作取食之状,显然非宛转依人之小鸟,而是多力善飞之猛禽。在神话中,其形象多样,不仅服役于西王母,亦侍奉东王公。故此图应为 “三青鸟(三足乌)为西王母取食图”。

▌来源:雅安西康博物馆(赵彤)

▌编辑:彭勇

▌校对:郑胶

▌责编:陈泽睿

▌审核:徐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