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沾化区部分村庄名称由来历史
发布时间:2025-07-22 04:11 浏览量:1
堤圈村的堤与陶家井的碑
明洪武初年,颜、陶两姓族人沿徒骇河筑堤成圈,“堤圈村”由此立名。彼时,盐业是命脉,而“盐怕淘”的谐音如谶语悬在颜姓人心头。一位过路老者一句“张口吃桃(陶)”的点拨,颜氏自此改姓张。清嘉庆年间,陶家突遭文字狱株连,举族星散,只留下陶家湾、陶家井、陶家坟三处遗迹。2014年,村人立碑刻文,碑阴铭载这段沧桑:“有湾有井有坟,独无陶姓人矣。”
徒骇河环村如元宝,水土丰沃滋养生息。村中张氏(原颜姓)自明清起便兴学重教,同治年间设复圣书院,开放家塾广纳寒门子弟。至今四十余载,村中考出大学生1200余名,高级职称者逾百人,“才子庄”之名遂传遍沾化。
永丰寺的钟与下洼的土
永丰村东,曾矗立崇兴寺,乡民惯称“永丰寺”。寺钟铭文刻金承安二年(1197年),比《金史》所载1195年始筑沾化城更早,故谚云:“先有永丰寺,后有沾化城。”道光八年(1828年)是其最后一次修缮的残影。1945年寺毁,唯余碎砖埋于荒草。而“永丰”二字随寺名沉入土地,化为村名。
西行数里,下洼村卧于洼地。康熙《县志》直述其名源:“地势洼下,水潦汇泽。”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黄河分洪的浪涛在此被驯服——东平、西平两村因分水闸得名,取“平息水患”之意。
滨海盐烟与泊岸帆影
盐场余韵:富国村名出《盐铁论》“富国裕民”,唐代盐民煮海为业,聚落成镇;利国村则为清代盐务驻地,“利国利民”之愿至今烙在名中。下河乡官灶村更直溯盐史本源,金代屯兵戍守煮盐之所,残垣称“官灶城”,棘刺顺生、铁柜沉沙的传说,皆缠绕着咸涩的盐烟。
水道遗痕:泊头村嵌着漕运记忆。明代海丰镇码头,船泊如蚁,故称“泊岸”。而耿局村临徒骇河弯局处,耿姓择曲而居,河名与姓氏同铸村名。徒骇河亦在河溃村留下暴戾印记——水溃频发,名如伤疤。
烽燧与枣林:刻在名中的生计
大高镇烽台村西,明代永乐烽堠遗址犹存。土台曾燃狼烟,戍卒望海防倭,今以“烽台”之名守望着农耕的平和。
黄升镇枣园村则飘散着清嘉庆年的甜香。王氏植枣千亩,枣林成荫,村名自此与枣相连。同一片土地上,程井村因程姓凿井得名,每一口井都是向盐碱地索要淡水的战书。
沾化之名:沾圣化,驯山海
村名如一部镌刻于山河的地方志:盐民筑灶,在富国、利国、官灶之名中升起炊烟;
黄河奔涌,在下洼、河溃、平水闸的烙印里沉淀泥沙;
移民垦殖,堤圈颜改张姓、枣园栽林、程井汲水,皆是生存的智慧;
文脉深植,才子庄千名学子走出堤圈,复圣书院琅琅声穿透三百年。
沾化——取义汉典“海滨之民复沾圣化”。这些村庄之名,正是海退陆进、盐碱变膏壤的史诗,每一字都浸着人与自然的较量与共生。
历史厚重,文化绝伦。小编斗胆,妄写此文。从您点赞、关注、评论、转发 中得以更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