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经典歌曲《延安颂》是两位“外行”人作词作曲的
发布时间:2025-07-21 14:01 浏览量:1
1993年6月5日,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将《延安颂》评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歌曲《延安颂》能够获得这样崇高的荣誉不是偶然的。在抗日烽火的年代,成千上万名热血青年就是唱着《延安颂》这首歌奔赴延安的。这首歌曲使延安成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的、富有激情的、令人向往的革命圣地。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首歌的作曲竟然是一名外国人,他就是为了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来到中国寻求祖国解放道路的朝鲜青年郑律成。郑律成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学习,更没有学过作曲。他在创作这首歌曲时来到中国只有五年,他对中国文化不很了解,就连中国话说的也不流畅。
《延安颂》的作词莫耶,当时是一名只有十九岁的姑娘,此前从来没有写过歌词,是郑律成“强行”拉来配合自己写歌词的。
郑律成
郑律成出生在韩国的光州。他的三个哥哥先后都参加了1919年开始的朝鲜独立革命运动,大哥牺牲于日寇的狱中;二哥到了中国,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广州起义时牺牲;三哥也来到中国,从事地下抗日斗争。1933年,郑律成在三哥的引领下离开朝鲜来到中国,参加秘密抗日活动。1937年到了延安。
朝气蓬勃,充满了青春气息的延安,深深打动和感染了郑律成,他决心要创作一首赞美延安的歌曲。
旋律在郑律成的头脑中渐渐成型了,他需要请人填词。找谁呢?延安有许多大才子,但自己的这篇习作哪好意思惊动他们?
正踌躇间,看到窑洞前有一名姑娘经过,他认识,是延安鲁艺戏曲系二班的女生莫耶。郑律成眼前一亮,赶忙喊住了她。
“小莫,我想写一首歌唱延安的歌,拜托你给写写歌词。”
莫耶扎着两条辫子,一双黑眼睛又大又亮,十分俏皮可爱。
“写歌词?我没有写过歌词,不知道怎么写啊!”
莫耶是福建省安溪县人,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她在上高中时就参加了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救亡话剧队,投身抗日宣传工作。1937年到达延安,进入鲁艺学习。她是颇有名气的才女,十八岁时就担任《女子月刊》的主编,发表了多篇小说、剧本,但她确实没有写过歌词。
“只要有热爱延安的真正感情,就能写出来。当然,歌词应当是优美的、战斗的、激昂的!”
“那我就试试吧。”莫耶爽快地答应了。
一星期过去了,莫耶没有来找郑律成,看来她写的不顺利。郑律成有些心焦。
这天傍晚,郑律成走出延安城的北门,登上了山坡。他意外地看到了站在不远处的莫耶,莫耶也看到了他。
郑律成走到莫耶的近前,他看到莫耶正专注地凝视着远方,顺着她的目光可以看到远处巍峨的宝塔山,像缎带一样环绕着古城的延河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壮美。
延安宝塔山
两人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声感叹:“啊,延安!”
“我找到感觉了。”莫耶兴奋地说。
她坐在一块石头上,把笔记本放在膝盖上飞快的写起来。
“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音乐的创作就是把藏在人类灵魂深处的爱与恨、悲和喜激发出来。莫耶写的歌词让郑律成激动不已,长时间以来孕育在脑海中的乐思,如同含苞待放的花蕾,在春风中尽情的绽放了。
不久后的一个晚上,在延安大礼堂举行了一场音乐会,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到场观看。第一个节目就是《延安颂》,由时年三十岁的鲁艺音乐系教师,后来的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唐荣枚演唱。
当唐荣枚饱含深情的优美歌声停止后,观众席上先是鸦雀无声,继而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久久没有停息。
《延安颂》就像长了翅膀,不但在延安传开了,也流传到了各个抗日根据地,并广泛流传到了国统区和敌占区。
《延安颂》感动了无数爱国青年和进步知识分子。这首歌将抒情性和战斗性完美的结合起来,在中国首创了“抒情颂歌”这样新的音乐题材,成为了世纪的经典。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