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人生|文/张耀宇 江南文风醉了北滩村
发布时间:2025-07-21 05:09 浏览量:1
岁月静好(sui yue jing hao)
江南文风醉了北滩村
文/张耀宇
入伏前一天,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西北小城景泰县的天气,一改往日狂风暴雨的节奏,突然变得像一位温柔的少女,含情脉脉地俯视着这片热土。从早上九点多开始就下起了阵雨,雨滴时而密集落下,滋润着干涸的土地,为秋季作物下种创造了优质的土壤环境;时而零星滴滴答答,将无数个农家小院的水泥地面,装扮成了一个个似青铜镜面的模样儿,雨滴轻轻落在积水处,溅起的水花儿渐欲迷人眼。
这场没有响雷和闪电助威的阵雨,尽显了夏日的热烈和温柔,蘑菇似的云团酝酿成了数万条银丝,哗哗地落了下来。从远处看银丝轻轻的,柔柔的;可在近处听,每次银丝落下时,就会从地上传来“啪啪……啪啪……”的响声来,好像一场盛大的交响乐演奏。城市的楼房和乡村的花草树木在夏雨薄雾中若隐若现,给盛夏的西北小城增添了几分神秘与魅力。
阵雨袭来时,我站在城郊喜泉镇北滩村文友家的小院里,欣喜若狂,一不小心,一滴雨水滴在可鼻尖上,冰丝凉滑,好不惬意。就在前几日,小城连续上演了近四十度的高温天气,狂风暴雨说来就来,突发的山洪令人毛骨悚然。初伏蹒跚而来,天气也出乎意料地来了一次逆转,阵雨将夏日的炎热驱走,又洗净了天地间的污垢,更冲刷了蒙在世人眼前的雾霾尘埃,让双眼更加明亮了,视线更愈发变得清晰了。如此一来,便可以尽情地去领略天地万物之美,细察人间百态之乐趣。
傍晚时分,阵雨才完全停了下来。
雨后的乡村空气格外清新,文友俞恒家的小院里,一缕缕黄焖羊肉的香味弥漫着整个村庄,门口聚集了好多只温顺的牧羊犬,来来回回在宽敞的空地上追逐嬉闹,狗通人性或,许是村子好久没有这番热闹了。从上午十点开始,我们六七位痴迷文学志趣相投的文友,就早早驱车来到北滩村,剁了两只山羊,捡了七八样本地土菜,煮了满满一锅,刚刚从地里挖出的新鲜土豆和早熟玉米,用西北人豪爽的待客之道,迎接来自江苏泰州《扬子江文萃》主编翟明总编一行,从4000里外奔赴一场以文学得名义的相约。
景泰文友俞恒等这一场文学的盛宴,整整等待了40多个年头,从少年等到了中年,梦想终于实现了;20多年前俞恒以理科尖子生,在景泰二中创办了文学社,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名噪一时。然而命运多舛,高考无情地将这位痴迷文学的农家子弟,挡在了象牙塔的门外。父母的埋怨,亲友的白眼,曾一度让心怀文学梦想的他,也开始怀疑起了人生。在残酷的现实中,他第一次无奈地做出了抉择,怀揣残缺的文学梦想回到了北滩村,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离开了校园后,贫困限制了俞恒对文学的想象力,只是偶尔在田间劳作休息时,小煤窑里昏暗的灯光下,他会想起在校园文学社时的年少轻狂和桀骜不驯……到头来究竟是文学辜负了他,还是他辜负了文学,一直没有标准答案。
上苍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人们在努力中失去的东西,必然会在其他地方收获另一个馈赠。最关键的是要有乐观的心态,相信有失必有得。要舍得放弃,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失去,因为失去可能是一种生活的福音,它预示着你的另一种获得。
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没过多久,北滩村小学招考民办老师,俞恒以全优的成绩拿下了这个看似微乎其微,却能在那个年代勉强维持生计的工作岗位,并为此倾注了半生的心血,并在他40多岁的时候,民办教师转正后真正吃上了公家饭。
这样看来,文学终是没有辜负他。
文学是世道人心的刻度,是大地深处的日记,是善良和美好,也是希望与勇气。
人生低谷时,俞恒没有放弃对文学梦想的追求,他在默默无闻中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散文,随笔,诗歌和小说,他的笔下有命运多舛的亲人,有可歌可泣的平凡人,每一篇作品都是他对生命的歌唱,对命运不屈不挠抗争。一次偶然的机缘巧合,让我结识了对文学同样痴迷的他,读都到了他20多年积累起来的文章。每读一篇感动一次,那些日子我被他的作品震撼了,并想方设法为他的作品寻找发表阵地。在他的带动下,我重拾了那份对文学的热爱,用笔记录生活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散文和随笔。我们的文章也隔三差五见诸当地报刊,努力和付出没有白费,在文学的道路上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那些日子痛并快乐着。
回顾半生,生活是最好的导师。
当历尽沧桑,自然学会安静。善待生命中的缺点,以宽容之心面对自己,以豁达之心面对生活。重要的不是脚下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人生逆境时,切记忍耐;人生顺境时,切记收敛;人生得意时,切记看淡;人生失意时,切记随缘,因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文友俞恒在耳顺之年,在4000公里外的江苏泰州扬子江药业集团主办的《扬子江文萃》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背粮》的文章,在泰州和景泰文坛,引发了一场小轰动,也让他与《扬子江文萃》结下了深厚的情义,仿佛找到了青春少年时,在景泰二中校园创办文学社的激情。每天一篇评论文章,字字玑珠,句句经典,引起了江南才子们对他的刮目相看。
于是,就有了这一场跨越4000里路云和月的文友相聚,畅谈文学的盛宴。
这一刻恰逢初伏交替,《扬子江文萃》翟明总编一行,从泰州启程途径十三朝古都西安,碾转宁夏固原和甘肃平凉,抵达景泰北滩村俞恒家的小院已是黄昏,小院里聚集了憨厚淳朴的村民和景泰本土文学爱好者30多人,大铁锅里煮炖的山羊肉,是由白银女作家张小兰的老公,一位从战场炮火硝烟里走出的老兵亲自主厨,来自寿鹿山下纯天然的跑山羊肉香味,飘香了一个下午,热切期盼着来自江南水乡的文友,北滩村这个名不经传的小村庄,也是建村以来首次迎来如此规模庞大的江南文人墨客。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扬子江文萃》于耳顺之年的俞恒而言,在短短一年多的互动中,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那份对文学的痴迷,对刊物的用稿风格,以及对翟明总编,文友周法鸣和王军乐深厚文字功底的敬佩,五体投地。为了准备这一次跨越千里的相聚,一周前他就和82岁的老母亲开始着手准备,叮嘱自己的小女婿,从亲家养殖的几百头山羊群里,精心挑选了两只肥瘦相间的山羊,开招待远方的客人。当地关注《扬子江文萃》的十多位粉丝,也积极加入到了接待泰州文友的队伍中。
初伏前的这一天,阵雨断断续续下了一整天,天雨为远道而来的文友洒道,洗去了落在万物上的尘埃,滴滴雨丝如《扬子江文萃》一篇又一篇充满生活气息正能量的文字,它赋予了文学的生命力,祛除了笼罩在世人心中的雾霾,用最美好的憧憬,去追求人生道路上属于自己的快乐。
当万家灯火通明时,在北滩村的农家小院里,满满一大铁锅里的羊肉,“噗嗤……噗嗤……”地在翻滚,夏风轻轻地出来,这香味醉了远道而来的文人墨客,也醉了整个村庄……
从未谋面的泰州,西安和景泰的20多名文友,以文学的名义相聚在北滩村,心灵相通,少了文人相轻的陈规陋习,从两手紧紧相握的那一刻起,满怀深情,心心相惜,脸上写满了真诚。远道而来的文友被俞恒的真诚所感动,少了客套,端起羊肉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儒雅斯文的翟明总编和夫人,一个劲儿地夸赞说,这羊肉是他们吃过最美味的一顿西北美食。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三个多小时的相聚,一晃而过,做过20多年都市报纸主编的翟明先生,才思敏捷,句句珠玑,他从文艺陕西文学的崛起讲到了文艺圈里的狗苟蝇营,谈到了创办《扬子江文萃》的初衷,他和他的团队努力要将这本刊物打造成现代版本的《古文观止》,情绪受到感染的他越讲越激动,当地文友们仔细聆听,纷纷被这位半生文学做嫁衣,敬业勤勉总编的精神所感动,多希望时间能在此刻停下来,多一点向这位文学前辈学习的时间。
凌晨一点,当我们驾车离开北滩村时,月朗星稀,整个村庄万籁寂静,憨态可掬,我想这一定是被来自江南水乡朴实的文风,熏陶醉了。
陕西文友王永峰说,这是传统意义上的作者读书编者的一次见面会,只是你可能会以为这发生在三十年前,因为这三十年中国的文学活动史上未曾有过。如果你记得有过,那一定是在庙堂之高处。翟明主编跨越二千公里去见,这是“扬子江文萃”倡导的“向真向美向善向上”的最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