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随口作了两句诗,竟流传到现在,成了教师们的口头禅

发布时间:2025-07-20 22:31  浏览量:1

于烟雨朦胧间,相思绘就了一幅幅旖旎画卷。李白轻吟“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道尽了隔山隔水难相见的哀愁;李商隐则叹“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相思成灰,情深不寿;而秦观笔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虽言距离非阻,却也难掩那份渴望相依的深切相思。在这缠绵悱恻中,欧阳修以笔为媒,云雨之词,含蓄间藏着大胆,克制之下,是千年不灭的香艳与深情。 黄昏的残阳斜斜地铺在江面上,水波泛着金色的碎光,像散落的铜钱,无人拾取,岸边的芦苇低垂着头,在风中轻轻摇曳。 远处传来一阵低沉的渔歌,歌声苍凉,似在诉说人生的不得志:“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古往今来,多少才子贤士困顿于时运,郁郁不得志,屈原放逐,行吟泽畔,终作《离骚》,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李白豪情万丈,却也只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漂泊半生,写下“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辛弃疾壮志难酬,唯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李商隐一生沉浮,只得“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然而,在现实的重压下,多少人能始终怀抱热忱?多少人能在困顿中依然坚守? 秦桧,这个名字在历史的尘埃中早已被钉在耻辱柱上,他是南宋权臣,是害死岳飞的元凶,是屈膝投降金国的奸相。 他主和误国,割地赔款,使南宋偏安一隅,再无恢复中原之志; 他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使忠良之士尽遭迫害; 他贪财敛权,使朝政腐败,民不聊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遗臭万年之人,早年却也曾困顿潦倒,做过私塾先生,靠微薄的束脩度日。 那时的他,尚未得志,心中充满对现状的不满和对富贵的渴望。 一日,他望着学堂里吵闹不休的顽童,想到自己清贫的处境,不禁提笔写下两句诗:“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 “若得水田三百亩”,“若得”二字,透露出一种假设,一种奢望。 水田,是农耕社会的财富象征,三百亩,足以使一家温饱无忧,秦桧所渴望的,并非功名,而是最朴实的安稳。 “这番不做猢狲王”,“猢狲”即猴子,古人常以“猢狲王”戏称私塾先生,因孩童顽劣如猴,而先生则如管束群猴之王。 此句自嘲中带着愤懑,他不甘于清贫的教书生涯,更不屑于与顽童周旋。 这两句诗,本是他一时牢骚,却因其直白辛辣,道出了千百年来教书人的辛酸,竟流传至今,成了教师们的口头禅。 古人对教书育人的描述,多是崇高的,韩愈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杜甫诗云:“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白居易亦写道:“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然而,秦桧做私塾先生,显然并非出于对教育的热忱,而是生活所迫。 他渴望富贵,不甘清贫,正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反面——他恰恰是为五斗米折了腰,却又满腹怨怼。 今日的教师们,面对顽劣的学生、繁重的课业、微薄的薪资,何尝不会在筋疲力尽时苦笑一声:“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 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耕耘,夕阳西沉,江面归于平静,那些被风吹散的叹息,终将化作明日晨曦中的朗朗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