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写的到底是明亡挽歌还是曹家家事?

发布时间:2025-07-20 21:17  浏览量:1

如果癸酉版红楼只是诸多续书中的一本,这本书在红学研究史上会有怎样的地位?

考据派和索隐派数百年之争,实质是夷夏之辨 满汉之争。

两个流派的此消彼长受到社会思潮 民族政治的诸多影响。两派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又多有牵强附会之言。

要想真正探明这点,首先要抛开场外因素回归文本。然而,无论是作品诞生的数百年前,还是红学兴起、如火如荼的近现代,亦或民族意识逐渐觉醒的现在,以及可预见的将来,红楼梦的研究都很难回归文本本身了。

红楼梦本身是一部非常宏大的作品,囊括了个人命运 家国兴衰的世事变迁和当中的诸多思考,而人性具备一致性,人类社会也就呈现相当程度的共性,这也是《让子弹飞》“申遗”在各种视频、文字中频繁出现的原因。当然,泛化的“隐喻万物”没有实际意义,更应该根据作品的成书年代背景和作者生平来合理推演,可惜这一部分到了现今已是扑朔迷离。

人永远无法完全公正客观的解读一部作品,更何况是处于“当事人”的我们。

鲁迅在写道: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哲学家感悟世事无常 万物皆空的哲思是深邃的;才子痴心情爱,惋惜美好终将消亡是诗意的;学者考究文笔 服装 饮食 社会风尚是务实的;革命家看见悼明谑满 家亡血史是高尚的;道学家和流言家都是可鄙的,很不幸,两派均有人事实上沦为了此类;

风月宝鉴,一面是美人,一面是白骨。若如考据派所言,“贾”的是荣宁兴衰,“甄”的是曹家旧事,那两面不过是一般的立意,未免太无趣了,况且曹家远不及一门两国公的兴盛。

拿黛、钗二人来说,学问家认为林代表柳絮才、孤高灵秀的林下风气,薛代表停机德、圆融端庄的世俗智慧,两种不同文化意向;索隐派认为林隐喻明朝或者崇祯,薛隐喻满清或者皇太极,两个朝代民族的皇权争夺;考据派考据出了两个不知真假的曹家表亲... 即便考据为真,三者可以构成 表象 里象 引申意的结构,但显然沉溺于研究这俩曹家表亲得不出任何有价值 有深度的产出,旁人也只会兴味索然。

红楼作为小说,有原型,有隐喻是自然的,但仅是原型或满是隐喻也不大可能。小说不是史书,文学创作和故事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力求一事一物一人都找到或明或曹的对应,则大可不必,也会降低红楼的价值。

红楼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作为一般读者的私心,希望红楼梦属于全体人类的,超越个人性质的文化、哲思多一点;也尊重和钦佩作者的家国情怀、字字血泪;但对于攀附来的鸡零狗碎和宫闱秘事,真不感兴趣。

红楼梦应是一部更宏大 深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