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走了,带走了一个时代的芳华
发布时间:2025-07-18 17:56 浏览量:1
2025年6月25日,农历六月初一,香港养和医院。
83岁的蔡澜在亲人的陪伴下安详离世。
按照他的遗愿,不设任何仪式,遗体已火化。这个消息两天后才被悄然公布,一如他生前的作风——从容、淡然,不愿叨扰他人。
当这个消息传出时,我想到的不是那些宏大的词汇,而是一个细节:就在几个月前,蔡澜还在微博上分享着他在澳门的生活片段——面朝大海,品着清酒,写着书法。
那种近乎奢侈的从容,是他用了83年时间修炼出的人生态度。
如今,"香港四大才子"中的最后一人也走了。金庸于2018年辞世,黄霑早在2004年就已仙逝,倪匡也于2022年离开。
一个时代,就这样悄然落幕。
但与其说我们失去了一位美食家、作家或电影人,不如说我们失去了一种生活的可能性——那种毫无愧疚地享受人生、活得坦荡又率真的可能性。
1. 任性而活:一个享乐主义者的人生修辞
要理解蔡澜,我们得先理解他的人生哲学:享乐主义。
这不是一个贬义词。在蔡澜那里,享乐主义从来不是无节制的放纵,而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一种对时间和精力的精明投资。他曾说:"抵抗诱惑的唯一方法就是投降。"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一个浪子的自我辩护,但细品之下,却是一种对人性和欲望的深刻理解。
1941年,蔡澜出生在新加坡邵氏"大华戏院"的戏楼上。这个出生地,似乎就注定了他与娱乐、与艺术、与"好玩"的不解之缘。16岁时,他赴日本留学,在那个战后重建的国度里,接触到了精致的生活美学和开放的文化氛围。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人生态度奠定了基调。
1963年,22岁的蔡澜移居香港,开始了他传奇般的人生。他做过电影制片人,监制过数十部影片;他写过无数专栏文章,出版了上百本著作;他主持过美食节目,被誉为"食神";他甚至还做过生意,开过餐厅。
但在所有这些身份中,最打动我的,是他作为一个"生活家"的身份。他用自己的一生,示范了什么叫"把生活过成艺术"。
蔡澜从来不掩饰自己的享乐主义倾向。他坦言自己有过61段感情经历,但从不感到羞耻;他无儿无女,但认为这是自己的选择;他晚年卖掉豪宅,住进酒店公寓,雇佣8个保姆伺候,被外界称为"散尽家财",但他自己觉得这是最合理的生活安排。
在这个崇尚奋斗、推崇牺牲的时代,蔡澜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反叛。他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告诉我们:人生可以有另一种活法——不必为了某个宏大的目标而牺牲当下的快乐,不必为了符合社会期待而委屈真实的自己。
"活一天,过一天"——这是蔡澜晚年常说的一句话。听起来消极,实则积极到了极点。因为只有真正明白生命有限的人,才会如此珍惜每一天的体验。
2. 四大才子的黄金时代
蔡澜的文学成就,或许没有金庸的武侠小说那般影响深远,也没有倪匡的科幻作品那般天马行空,但他有自己独特的文字魅力:随性、幽默、见识广博,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人生的通透和智慧。
"香港四大才子"这个称号,最初并非官方认定,而是民间自发的推崇。金庸、黄霑、倪匡、蔡澜,四个人性格迥异,文风各不相同,但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到了极致,更重要的是,他们代表了香港文化的黄金时代——开放、包容、充满活力。
蔡澜在这四人中,是最"异数"的一个。金庸写武侠,构建了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倪匡写科幻,想象力天马行空;黄霑写歌词,"沧海一声笑"至今传唱。而蔡澜呢?他写吃喝玩乐,写人生感悟,写旅行见闻,看似"不务正业",实则是在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美好。
他的文字从来不故作深沉,也不刻意哲理化。读蔡澜的专栏,就像在听一个见多识广的老朋友聊天——轻松、有趣,偶尔点出人生的要害,但绝不说教。他可以从一道菜写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从一次旅行写到人生的哲理,文字间有种温润的智慧和洞察。
更难得的是,他们四人的友谊。在那个香港文化圈相对较小的年代,这四个才子经常聚在一起,谈文论道,喝酒聊天。他们曾经一起主持过电视节目《今夜不设防》,言论开放,知识渊博,被誉为"香港三大名嘴"(蔡澜、黄霑、倪匡)。
这种友谊,在今天看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商业利益的考量,没有人设的包装,就是纯粹的惺惺相惜和志同道合。金庸曾力荐蔡澜的美食文字,认为他"以其广博见识和独特才情展现饮食文化"。这种相互欣赏和支持,构成了那个时代文化圈的美好图景。
如今,四人相继离世,一个时代真正结束了。那种才子聚会、挥毫泼墨的场景,或许只能在回忆中寻找了。
3. 用味蕾写就的人生散文
如果说文字是蔡澜的第一张名片,那么"食神"这个称号,则是他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标签。
蔡澜对食物的理解,远远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吃货"。在他的笔下,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情感的寄托、人生的隐喻。
他曾经担任《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的总顾问,这部在国内爆火的美食纪录片,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蔡澜对美食文化的理解和见识。他不仅仅关注食物本身,更关注食物背后的人文历史和情感故事。
蔡澜的美食哲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好的食物,是生活品质的体现,也是对生命的尊重。他从不认为吃好喝好是什么奢侈的事情,反而认为这是人之常情,是生而为人的基本权利。
这种态度,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在一个强调节俭、推崇苦行的文化背景下,蔡澜毫不掩饰地谈论享受,谈论美食,谈论生活的乐趣。他用自己的实践告诉人们:追求生活的美好,不是罪过,而是智慧。
更重要的是,蔡澜的美食观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他走遍世界,品尝各地美食,从不以自己的口味标准去评判别人的饮食习惯。在他的文字中,没有地域歧视,没有文化偏见,有的只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美食的欣赏和理解。
这种包容和开放,正是香港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蔡澜作为文化人的格局和胸怀。
4.61段爱情与一生的真诚
蔡澜的感情生活,向来是外界津津乐道的话题。61段感情经历,这个数字听起来惊人,但在蔡澜那里,却是一种坦诚的自我表达。
他从不为自己的感情生活辩护,也不刻意隐瞒。在一个道德观念相对保守的社会里,这种坦率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但蔡澜的态度很简单:既然经历过,就没有什么好隐瞒的;既然选择了,就没有什么好后悔的。
这种态度,体现的是一种对情感的尊重和对人性的理解。在蔡澜看来,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性的自然表达,不应该被道德枷锁所束缚。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真诚面对内心"。
值得一提的是他与亦舒的关系。亦舒是倪匡的妹妹,也是香港文学圈的重要人物。蔡澜曾经给亦舒写过12封信,这些信件后来成为他作品集的特别收录内容。从这些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蔡澜在情感表达上的细腻和真诚。
蔡澜无儿无女,这在传统观念中可能被视为人生的缺憾。但在他自己看来,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解脱。他用自己的方式定义了什么叫"完整的人生"——不是按照社会期待去生活,而是按照内心的声音去选择。
在妻子去世后,蔡澜选择了一种极简的生活方式:卖掉豪宅,住进酒店公寓,雇佣保姆照顾日常起居。外界可能会觉得这是"散尽家财"的无奈之举,但在蔡澜那里,这是一种理性的安排——既然生命有限,为什么不让剩下的时光过得更舒适一些?
这种对待感情和生活的态度,展现了蔡澜作为一个人的真诚和坦率。他没有被社会的期待所绑架,也没有被传统的观念所束缚,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真实地活着"。
5. 面朝大海的人生谢幕
蔡澜的最后几年,过得像一首诗。
卖掉香港的豪宅,搬到澳门的海边公寓,每天面朝大海,看云卷云舒。这种生活方式,被外界解读为"散尽家财"的无奈,但在蔡澜自己看来,这是一种最合理的安排。
83岁的人,还要什么房产?还要什么积蓄?与其留给别人,不如用来让自己的晚年过得更舒适。这种逻辑,简单到了极点,但需要巨大的勇气才能付诸实践。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蔡澜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好奇。他在微博上分享着日常的点滴:今天喝了什么酒,看了什么书,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人。那些文字,透着一种从容和淡然,让人感受到一个老人对生活的不舍和眷恋。
更让人动容的是,他对死亡的态度。"活一天,过一天"——这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积极的珍惜。他明白生命的有限,所以更加珍惜每一天的体验;他接受死亡的必然,所以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活。
6月25日,农历六月初一,蔡澜在香港养和医院安详离世。他的遗愿,不设任何仪式,遗体已火化。这种安排,一如他生前的作风——简单、直接,不愿给任何人添麻烦。
这种对待生死的态度,展现了蔡澜作为一个人的最后优雅。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人生的谢幕——安静、从容,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
一个时代的结束
蔡澜走了,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那些关于美食的文字,那些关于生活的感悟,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示范:真诚地面对自己,勇敢地追求快乐,优雅地接受生命的每一个阶段。
在这个焦虑的时代,蔡澜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安慰。
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生可以不那么沉重,生活可以更加轻松,快乐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
"四大才子"的时代结束了,但蔡澜式的生活哲学,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财富。
这或许就是蔡澜留给我们的最后一课: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但这种行乐,不是简单的享受,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对时间的珍惜,对美好的追求。
愿每一个人,都能像蔡澜一样,真诚而优雅地过完这一生。
这里是禾白的思考室,一个专注深度分析的独立观察窗口。
我们不追热点,只追真相;不做复读机,只做望远镜。从科技巨头的暗战博弈,到社会事件的深层逻辑,从商业模式的底层密码,到时代变迁的历史脉络——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深度挖掘,每一个观点都有据可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选择做一个冷静的思考者。用理性的笔触,为您拆解复杂世界背后的运行规律。
关注禾白的思考室,让深度思考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