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DSE放榜,“终极状元”内地出生!赴港求学“卷”疯,还值得硬拼一把吗?

发布时间:2025-07-17 15:01  浏览量:1

香港留学如此火热,又“卷”得花样百出,那香港还值得“拼一把”吗?

内容合作 |

邮箱:tbeducation@daznet.cn

文、编丨Sherry

7月16日,2025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HKDSE放榜了。

根据香港考评局的数据公布,2025年HKDSE总报考人数超过了5.5万人,其中自修生占比超20%。与2024年相比,在校考生保持稳定,自修生从7431人上升至今年的10303人。

今年,共有53895人出席HKDSE考试。其中,诞生了16名状元,为历届最多,其中一名内地出生、3岁来港,自幼接受香港教育的男生获得7科5**、公民科达标,并在数学延伸部分同样获得5**,这是历史第二次出现8科加数学延伸单元均为最高等级的“终极状元”。

高分段表现优异,但是今年港八大和副学士的通过率却略有下滑。

今年共有17662名考生拿到了申请入读港八大的基本成绩(332A33),与去年相比,该通过率下降0.42%;今年有33728人通过了副学士的分数线,与去年相比,通过率下降2.45%。

通过率下滑,除了与今年HKDSE的考试难度息息相关,同样也与连年上涨的考试人数有一定关系。

HKDSE的爆红,背后折射出香港留学的持续升温。前段时间,外滩君曾就留学家庭的留学目的地选择,展开过一系列小调研:

在首次调研时,有49%的家庭正在寻找美国以外的留学目的地;在后续调研中,中国香港已经超过了英国、加拿大、澳洲、日本等方向,成为如今留学家庭更偏爱的留学目的地。

留学赛道上的风向,正在悄然改变。而实际上,香港留学火热的背后,挑战只增未减。

全世界的学生

都在冲中国香港

如今,再探讨香港留学爆火的原因,已经不能再拘泥于中国香港本身教育资源丰富、性价比高、离家近等优势了。世界局势猛烈变化、留学家庭的留学预算收紧与对确定性的渴求,才是把香港留学送上巅峰的主要原因。

今天的留学路上,与英美相比,中国香港地区展现出令人心安的“可控”与“稳定”。中国香港地区法治健全,社会秩序井然,公共服务高效透明,经济长期保持繁荣稳定,营造了一个安全、可靠的留学环境。

香港各高校这几年也非常努力。2026QS世界大学排名榜单上,香港高校实现集体大跃升,5所香港高校闯入前100。

这背后,是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通过持续优化师资结构与拓展全球合作网络,进而保证香港高校的学术声誉与国际研究影响力,长期稳居亚洲前列。

此外,香港高校也特别关注前沿领域,在巩固牙医学、护理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更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前瞻布局,形成156 个全球前 100 学科的集群优势。

香港高等教育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影响力正在持续增强。就在前段时间,哈佛学生陷于签证危机时,好几所香港高校都大胆开麦,迎接留美学生。

图源:香港理工大学

随之而来的,是暴增的入学申请。不少香港高校的非本地生申请数量增幅明显,部分学校的非本地生申请量甚至创历史新高——

截至7月初,2025/26学年香港大学的非本地生入学申请人数突破2.5万,增幅高达近25%,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海外国际生及内地生的申请人数分别上涨40%与20%;香港科技大学2025年共2万名非本地本科生申请入学,这其中国际生的申请增幅最为显著,比去年增加40%,申请人来自超过85个国家及地区;香港中文大学也收到了超1万份非本地本科生申请......

不仅国际生偏爱香港高校,如今,香港本地学生也更愿意继续留港求学。

10年前,如果问一个香港中六毕业生未来的求学打算,他大概率回答,去英国。就算不去英国,也会考虑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但如今却情况大不相同。

根据中国香港教育局最新公布《2024年中六学生出路统计调查》的数据显示,本次调查共有41385名2024年中六毕业生参与,其中,94.5%选择继续修读全日制课程,约92%的毕业生选择留港升学,仅7.8%的学生选择到离开香港,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求学。

2020年起,在中国香港以外地区升学的比例由14.5%高位持续回落至7.8%,创自2012年有纪录以来最低。

如今,香港本地学生更愿意留港深造,全世界的留学生也纷纷冲向香港,香港高校申请量暴增,想拿到港前三王牌专业的offer比牛剑还难,被挤爆的香港高校这次真成世界“顶流”了。

内地生赴港读书

如今路径更多元了

跟香港高校火爆形成照应的是,内地生赴港读书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了。

一种是以国际生身份,用IB、AP、A-Level等国际课程成绩申请香港高校。

香港高校普遍接受这些主流国际课程成绩,并拥有成熟的评估体系。持有这些国际课程的成绩、提供符合要求的英语能力证明(如雅思/托福)的内地学生,无需参加高考,即可直接通过香港高校官网申请系统提交材料。

想用这些国际课程的成绩申请香港名校,门槛并不低。例如,香港大学A-Level申请者半数持有3A*以上成绩,港前三商科专业对IB总分要求普遍在40+,AP申请者需SAT 1550+且多科目满分等等。

另外一条路,也是最近几年最火爆的一种申请香港高校的方式——通过HKDSE成绩申请香港高校。也是目前,华语学生接触国际教育相对最“简单”的方式。

在中国香港,HKDSE的地位相当于内地的“高考”,其成绩不仅受到香港本地高校的高度认可,也获得了不少海外高校的认可——目前,全球600多所海外高等院校均接受HKDSE成绩。如果持有香港身份与“回乡证”,还可以用HKDSE成绩申请内地145所高校。

除了认可度高,HKDSE对内地学生也非常友好——不限制身份报考、可以用简体中文作答,知识点难度整体低于内地高考水平。

为了方便内地考生,2024 年起,香港考评局首次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设立HKDSE试点考场,为“与考学校”提供原校应考安排。2025年试点学校增至三所——深圳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约 230名考生顺利完成考试,试卷运送、阅卷程序与香港本地完全一致。

如今,HKDSE已经具备在香港以外城市,设立稳定考场的制度基础和技术能力。香港考评局表示,无论是试卷押运、保密机制,还是监考系统都已具备较高成熟度。未来若能将试点机制逐步推向常态化,将吸纳更多内地学生。

不过,对内地生来说,DSE也有它的难点,除了英语,还有一些颇具“香港特色”的考题。

例如,今年英语口试中有一道题:如果张家朗到校参观,作为学生会如何采访他,以及设计怎样的活动。张家朗是中国香港男子击剑运动员,并荣获2024年巴黎奥运会男子个人花剑冠军。香港本地学生可能比较熟悉,但不少内地考生根本没听说过这个名字。除此之外,在2024年HKDSE考试真题阅读中就出现了sai ying pun(西营盘)、tai hang(大坑)、wan chai(湾仔)等香港地名,如果没在香港生活过一段时间,学生考试时看到这些地名,或许真的会两眼一抹黑。

对于内地学生来说,HKDSE的通过率的确很高,但是想拿高分确实不容易,2025年HKDSE的16名状元则均来自香港的14个中学。

而想通过HKDSE的入读港三大的王牌专业,HKDSE需要近乎满分的完美成绩才有可能拿下offer,另外,香港高校的非本地生学额并不多,为了拿到为数不多的offer,几乎不能有任何“软肋”。

最后一种,就是高考。

这几年,通过高考入读香港高校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2025年,香港有15所高校面向内地招收普通高考生,除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珠海学院是通过高考统一招生,其余12所均采用自主招生方式。

采用自主招生方式的香港高校,于每年6月中下旬开启招生,想走这条路的学生,需自己到官网官网递交申请。7月初陆续公布录取名单,节奏非常快。

有资深从业者透露,香港排名靠前的高校,竞争非常激烈,以香港大学为例,每年会有数万名内地学生提交申请,最终录取的却只有几百人。去年刚刚开始扩招的多所香港私立高校,今年在内地的录取分数线提高了几十分,从二本线提升到一本线。

除此之外,三所与香港高校“同宗同源”的内地分校这几年热度也起来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这几所学校在招收内地学生时,只能走高考路线,各分校的招生要求同样不低:

其中,报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学生,高考外语单科成绩必须达到120分及以上(满分150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则非常看中学生的理科成绩,若考生所在省市有选科要求,必须有物理与化学成绩。

对学生来说,多元的申请路径意味着总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进而提升成功拿下offer的概率;对香港高校来说,不仅彰显了香港高校主动对接不同教育体系、广纳贤才的积极姿态,同时更有利于其吸纳不同背景的优质生源,助力香港高校赢得“抢人大战”。

内地生赴港求学背后:

惹争议的“身份问题”

这样盘算下来,去香港求学,路径还是挺多的,但“卷”仍然是共通的。

尽管港八大的非本地生学额已经扩招到40%,但池子里的人也水涨船高,挤满了高考生、IB、A-Level、AP等国际课程学生以及其他国家的国际生……孩子们不仅要在自己的赛道里争先,还要在“非本地生”这个大池子里一起赛个高低。

录取难、学费高、奖学金少,是香港留学爆火后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以至于社交媒体上一度爆出了“xx%的家庭不适合去香港”的说法。

当然,这种情况下,自然也有家庭盯上了“本地生”的身份。

要知道,港八大每年给香港本地生留了15000个学额,今年拿到港八大最低入学要求成绩332A33的本地生16393人,平均约1.2个考生竞争一个港八大学额;另外,本地生的学费更便宜,大约是非本地生的三分之一。

在优才计划、高才通计划下,2022年12月底至2025年2月底,有约19.6万人才抵港,孩子也能通过受养人签证,拥有香港身份。

前几年,这些“本地生”直接跳过在香港读书要面对的各种压力和挑战,选择在内地培训机构全脱产备考HKDSE,以自修生的身份参加考试,然后再以香港本地生的身份申请香港高校。

几乎没有在香港生活过的“本地生”,却享受到了香港教育的巨大红利。这简直是卡bug!去年,一位自称“一名香港本地学生在读生家长”的匿名人士,写了一封8页《关于DSE考试教育乱象的投诉信》给媒体平台,说出了香港本地家长对“考试移民”的愤懑。

对此,香港教育局今年也有了新的动作,26招生季或将开始推行本地生“学费分层计划”。

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明确表示,不剥夺人才子女的本地生身份,坚持“持香港身份证即属本地生”原则(含受养人签证),但将引入学费分级制平衡公平性。

那么现在香港高校的学费是什么水平呢?

以本科为例,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香港高校的非本地生学费,已经从十几年前的约10万港币/年,普遍上涨至18万-22万港币/年,部分特殊专业(如医学、牙医、部分商科)学费更高,可达40万港币/年以上。授课型硕士学费同样涨幅明显,热门商科、金融、数据科学等专业动辄30万-50万港币/年,例如香港大学的金融硕士学费为每年46.2万港币、香港科技大学的金融科技力学硕士学费为每年38.2万港币。

一旦“学费分层计划”执行,意味着这些没有在香港生活的“本地生”虽然依旧可以用本地生学额申请香港高校,但是学费就不能享受优惠了,可能比香港本地生的学费高出一截。

而在今年最新的香港财政预算案中提到,政府对港八大资助院校未来3年提供681亿元的教育拨款,相比于预估的709亿,削减了2%。财政拨款一旦减少,香港高校的学费还有可能再次上涨!

该计划背后的核心逻辑,其实是想通过经济杠杆调节资源分配,而不是剥夺身份,这样既保障人才政策吸引力,又可以缓解本地家长不满。

未来,若想享受本地生的全部福利,除了香港身份证外,未来可能还会要求:学生必须在香港连续居住≥3年(参考美国州立大学模式);父母在港纳税或就业记录;社会融入证明(如社区服务时长)等相关证明。

如今,这项政策还在讨论中,具体的身份要求以及分层收费细则还并未敲定,近日,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带来最新消息:目前进展顺利,目标新学年联招前公布最后方案,或考虑签证持有人在入学前居住一段时间才可获本地生学费资助。

蔡若莲强调,关于“本地生”定义的检讨,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将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比如申请人在港居住年期、对香港的贡献等因素等,总的来说是希望人才把生活重心放在香港,尽可能赴港定居、工作或创业。

外滩君觉得,“拼一把”肯定有其价值。但是具体到个人,价值是什么,价值有多大,是因人而异的。

可以预见的是,在申请如此火爆的情况下,香港高校肯定会有更多手段来录取心仪的学生,可能有一些政策已经在来的路上:

可能是提高录取标准、也可能是学费涨价,也可能是重新定义“本地生”身份......

这些措施的核心目标,并不是简单地将学生“拒之门外”,而是香港高校要在海量的申请中,精准识别、吸纳那些最具学术潜力、最契合学校培养目标、且能为学校和社会带来积极贡献的优秀人才,确保香港高等教育的“金字招牌”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持续发光。

即使是已经在香港的学生,外滩君看到有人如鱼得水或特别愿意迎难而上,也有人郁郁寡欢,有时问题也不在于学业或就业,而在于社交、生活,甚至是气候和饮食。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最为关键的问题还是多问问自己:除去环境的杂音后,自己到底为什么想去香港?

参考资料:

(上下滑动浏览)

1.HKDSE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香港政策研究所2.港版高考誕生一名「終極狀元」,來自這所學校!香港文匯報3.2024年中六学生出路统计调查,香港教育局4.關於DSE考試教育亂象的投訴信,维港精算师5.2025 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統計資料,香港考评局6.香港【本地生】6月最新消息:本地生将分层收费,孩子拿到香港身份不赴港读书,大学学费会增加!在港生活通7.同样是高考,为何香港高考火出圈?!,云顿&遵理DSE课程中心8.香港“高考”|“终极状元”内地出生,“超级状元”来自学霸世家……香港商报

K12 成长与教育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