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娃娃621分背后的13年支教路:南大才子与一盏不灭的灯
发布时间:2025-07-15 06:51 浏览量:1
2025年高考放榜,湖北考生田艳青的名字像一道光,穿透了寂静的山谷。621分!这个被称为“玻璃娃娃”的女孩,曾经历七次骨折,身体禁锢几乎锁住了她的求学路。然而,她心中有一盏灯,照亮了知识的崎岖——那是支教老师袁辉燃起的光,已在大山深处默默燃烧了十三年。
袁辉,南京大学历史系高材生。毕业那年,老师推荐的工作与内心支教召唤形成分岔路。他听见了徐本禹的故事在血液中奔流:“趁着刚毕业,最热血、最激情澎湃的时候去支教。”
理想一旦扎了根,便不惧贫瘠。
2012年,袁辉辗转至湖北巴东县姜家湾教学点,追随“拐杖老师”谭定才的足迹。一床睡袋、几套衣服、二十多本书,便是他全部行囊。
他初饮的“茶水”是棕色的雨水,水瓢一拨,小游虫均匀浮游——他烧开,静待虫子沉底,啜饮上层清水。后来老乡寒冬爬入水窖为他取山泉,那份朴素的善,让袁辉更坚定了反哺的信念。
当袁辉得知因“成骨不全症”无法入学的田艳青时,他主动承诺:“能读一天是一天,能学一点是一点。”从此,“一个人的课堂”在田家默默开启六年。
从教学点到田家,一条单程3公里的山路,晴天扬尘,雨天泥泞。后来他转至白沙坪小学,距离陡增为8公里。一辆二手摩托伴他风雨兼程;大雪封山时,他徒步两小时,雪地上只留下沉默的脚印与滚烫的师心。
在袁辉的引导下,田艳青不仅没有落下功课,更重新拥抱自然,爱上绘画、手作与写诗。高考621分,是她对袁辉老师“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育理念最坚韧的回响。
赞誉与光环曾接踵而至,“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好人”……编制岗位的机会也曾向他招手。然而袁辉一次次选择留在山中孩子身旁。当生活补助从微薄月薪涨至一年三万,他满足地引用颜回箪食瓢饮之乐:“我穷,但我富有。破摩托能代步,于我便是宝贝。”
所谓理想主义,不是云端高歌,而是甘愿俯身做桥梁,渡人于泥泞。
袁辉十三年如一日的守候,田艳青在命运重压下开出的621分花朵,彼此映照成最动人的生命画卷。这画卷中,没有孤勇者的悲壮,只有无数个平凡日子里,一个灵魂点亮另一个灵魂的笃定微光。
有人问,一盏灯能照亮多远?袁辉和田艳青用岁月作答:当心火不熄,它能穿透命运的岩层,照亮一个灵魂的巅峰,更映亮无数观望者心中沉寂已久的火种——那火种的名字,叫“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