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智慧: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
发布时间:2025-07-13 16:00 浏览量:1
深秋的山林,枫叶褪去冗余的枝叶,只留筋骨在风中舒展;陶罐里的浓茶,滤去浮沫杂质,方显醇厚本味。自然界的减省里,藏着生命的通透。禅宗常说 “减一分人欲,增一分天理”,所谓减省,不是刻意苛待自己,而是剥离外在的纷扰,让心灵在精简中照见本真,每多一分舍弃,便多一分超越世俗束缚的自由。
同事小林曾是个 “囤积癖”,衣柜里塞满三年没穿的衣服,手机存着上千张重复的照片,周末总被各种饭局填满。直到一次搬家,面对十几个打包箱,他突然觉得疲惫:“我好像被这些东西绑架了。” 后来他学着 “断舍离”,扔掉不合身的衣物,删除冗余的照片,推掉不必要的应酬。三个月后再见他,办公桌清爽了,眼神也亮了:“原来少一些牵挂,心里这么敞亮。”
小区里的周老师退休后,把阳台改造成小茶室,只摆一张旧木桌、两把藤椅,墙上挂着一幅 “心无挂碍” 的字。有人劝她添些花草摆件,她笑说:“多一物便多一份照看的心思,少些装饰,反而能专心喝茶。” 每日清晨,她在茶室里读经、练字,夕阳西下时静坐观云,活得比在职时更从容。她说:“年轻时总想着拥有更多,老了才懂,能放下的越多,能拿起的快乐就越纯粹。”
禅宗里,“减省” 被称作 “剥落功夫”。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人生,便是一场极致的减省。年轻时他是风流才子,精通书画、戏剧、音乐,坐拥世俗繁华;中年出家后,他褪去华服,只着粗布僧衣,日食一餐,过午不食。弟子们见他用的毛巾破烂不堪,想换条新的,他却说:“布虽破,尚能拭面,何必求新?” 旁人不解他为何舍弃一切,他在书信中写道:“减省一分物欲,便多一分心力照看本心。” 这份减省,让他从世俗的李叔同,成为了通透的弘一法师。
有则 “赵州吃茶” 的公案流传甚广:学僧问赵州禅师:“如何才能得道?” 禅师答:“吃茶去。” 学僧再问:“可我还没悟啊?” 禅师仍说:“吃茶去。” 这三个字里,藏着减省的智慧 —— 放下对 “得道” 的执念,专注于当下的茶事,便是在减省杂念。就像我们喝茶时,若总想着 “这茶值多少钱”“别人怎么看”,反而品不出茶的真味;抛开这些纷扰,只专注于茶汤的甘苦,便是与茶的本真相遇。
现代人的痛苦,多源于 “求多” 而非 “求少”。手机里几十个 APP,每天花大量时间刷推送;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信用卡账单越积越厚;社交场上总想着多认识些 “人脉”,却连身边人的生日都记不住。就像被藤蔓缠绕的树,枝叶越繁茂,越难挺直腰杆。而减省,恰是剪掉那些缠绕的藤蔓,让生命回归本来的生长方向。
百丈怀海禅师曾对弟子说:“修行如磨镜,尘多则光隐,尘少则光显。” 这里的 “尘”,便是我们心中的欲望、执念、焦虑。有位企业家分享过经历:他曾同时经营三家公司,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却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一次大病后,他关掉两家公司,只专注于最擅长的领域,每周给自己留两天 “空白时间”,不接电话、不看文件。他说:“以前总以为拥有的越多越安全,现在才明白,能坦然放下,才是真正的自由。”
减省并非消极的舍弃,而是主动的选择。就像园丁修剪果树,剪掉杂枝不是不爱护,而是为了让养分集中到结果的枝条上。有人舍弃无效社交,是为了留出时间陪伴家人;有人简化物质生活,是为了专注于热爱的事业;有人减少抱怨指责,是为了让心变得柔软。这种减省,是在为生命 “做减法” 的同时,为心灵 “做加法”。
禅宗里有 “一钵千家饭” 的说法,僧人云游时只带一个钵盂,少一分行囊,便多一分自在。近代高僧虚云禅师,九十岁时仍拄着拐杖云游,身边只带一件衲衣、一本经书。弟子们担心他受苦,他却说:“身上东西少了,心里念头就少了,走得才轻快。” 这份 “轻”,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心灵的无挂碍。
如今的社会,每个人都像被塞进高速列车,总想着 “再快一点”“再多一点”。却忘了,人生不是一场囤积比赛,而是一次长途徒步 —— 背的包袱越轻,走得就越远,看得就越清。试着减省几分:手机里定期删除不用的 APP,衣柜里每年清理一次旧物,聊天时少说几句无关的闲话,心里少装些别人的评价。
就像深秋的枫叶,减掉冗余的枝叶,才能在霜雪中挺立出风骨;就像陶罐里的浓茶,滤去浮沫杂质,方能在舌尖晕开醇厚的回甘。人生的超脱,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顿悟,而是从 “减省一分” 开始的修行:减一分物欲,便多一分清明;减一分执念,便多一分从容;减一分纷扰,便多一分自在。
当我们学会在生活中做减法,会发现那些曾经以为必不可少的东西,其实只是枷锁;那些拼命追求的繁华,终究会成为过眼云烟。而心灵在减省中获得的通透,才是能伴随一生的财富。就像弘一法师所说:“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真正的圆满,不在拥有多少,而在放下多少 —— 减省一分,便离这份圆满近一分,离心灵的超脱近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