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廷为何非要诛杀刘瑾等八虎?偷带朱厚照逛妓院,下夜店,当商贩
发布时间:2025-07-12 04:13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农贸市场上,有人见过皇帝在卖菜。
不是开玩笑。
那年冬天,京城西市热闹非凡,一个穿着平民衣裳、手里还拿着算盘的年轻人,在菜摊前跟人讨价还价。
摊主说他像皇帝,结果被一旁的宦官狠狠瞪了一眼。
谁也没想到——那真是皇帝。
朱厚照。
大明第十位皇帝。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得从刘瑾说起。
那会儿他已经快五十岁,十几年前被贬去守陵,一守就是十年。
守的是明茂陵,地方偏僻,连个像样的门路都没有。
可他没死心。
一直在等机会。
等到太子朱厚照准备出阁读书,宫里急着要人,他花光积蓄,托人找了李广,才被调回北京。
那年是弘治十一年。
刘瑾进宫时,风头不显,职位也低,只是个教坊司的管事,管乐器,也管教坊里的女人。
可他心里清楚,宦官这行,最重要的是侍奉得法。
尤其是太子。
只要太子喜欢,哪怕再小的官也能飞黄腾达。
朱厚照这个人,从小就不按规矩来。
读书读不下去,喜欢玩,喜欢热闹。
老师讲课他听不进去,一下课就精神了。
那些年,负责教他的官员换了好几个,最头疼的就是吏部侍郎吴宽。
他写信给皇上,说太子读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连风雨天都要停课,日子久了,一年能学几页书?谁劝都没用。
明孝宗也知道儿子不爱读书,但也舍不得管得太紧。
刘瑾看得清楚。
他不劝,也不拦。
相反,他带着朱厚照去看戏逛街,甚至去了妓院、夜肆、集市。
皇帝在宫里待腻了,他就偷偷带出去。
白天走马击球,晚上喝酒听曲。
回宫路上还顺手买点小东西回去转手卖了,玩得不亦乐乎。
按理说,这种事不该让外人知道。
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有一次,朱厚照在外头玩得晚了,第二天早朝没露面。
户部尚书韩文在殿上咳了一声,说:“皇上要是累了,臣等可以先议事。”一句话点到为止。
没说是谁带皇帝出去,也没提“八虎”,但话里话外,满朝文武都听懂了。
所谓“八虎”,指的是当时最得宠的八个宦官:刘瑾、马永成、谷大用、张永、罗祥、魏彬、丘聚、高凤。
他们跟着皇帝吃喝玩乐,权势熏天。
文官们早就看不惯了。
可要动他们,得有理由。
弹劾奏章不能写得太文绉绉,否则皇帝看不懂。
韩文就找来了大才子李梦阳写初稿,改来改去,最后定稿只有几十字,直截了当地说:“日游不足,夜以继之,劳耗精神,亏损圣德。”意思很清楚:皇上被八个太监带坏了,国家快撑不住了。
这事儿闹大了。
奏章一递上去,署名的官员一长串,几乎把整个外廷都压上了。
朱厚照一看,愣了。
他确实不愿意上朝,确实整天玩,但他没想到文官们竟敢联合起来逼宫。
他慌了。
那几天不吃不睡,整个人都蔫了。
刘瑾看出情况不妙,赶紧带着七个兄弟跪在御前求情,哭得撕心裂肺。
朱厚照一时心软,本想摆平这事儿,就派人去谈谈,看外廷能不能撤了弹劾。
结果人刚到,外廷直接加价:不杀,不罢休。
谈判桌上还出了个意外。
一个叫王岳的太监,本是司礼监的,平时跟刘瑾不对付。
这会儿趁机倒戈,把朱厚照“惊泣不食”的事抖了出去。
文官们一听,知道皇帝怕了。
于是更不让步。
就在这节骨眼上,钦天监也送来奏折,说天象异常,星辰错位,是大凶之兆。
大角星动,天权不明。
皇帝一听,连天都不站在自己这边了,更慌了。
最终,朱厚照下了诏令:“刘瑾等八人,革职闲住,发往南京。”可文官们还是不依不饶,跑到宫门口跪了一整天。
说得很清楚:这些人不死,国家不安。
刘瑾当然不甘心。
他还想挣扎。
可这时候的朝局已经变了。
连宫里都不再信他了。
他试图动用旧部,结果被人举报;试图联系皇帝,又被挡在外头。
第二年春天,刘瑾被押往西市,杖责处死。
临刑前,他一句话也没说。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把宦官称作“八虎”。
参考资料: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9年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86年
李贽,《续焚书》,中华书局,1985年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华书局,1960年
- 上一篇:他比辛柏青还深情,杨少华的去世才让人破防
- 下一篇:背后扎来的刀最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