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逝者成为流量:自媒体的底线究竟有多低?
发布时间:2025-07-08 05:37 浏览量:1
傅国涌先生
今天金庸传记作者傅国涌先生猝然离世的消息,在文化界激起一片哀思。这位以严谨治学著称的学者,其著作曾为读者打开理解武侠文学的新视角。然而,就在悼念之声尚未散去之际,一篇题为《遗憾傅国涌先生未读懂金庸和〈鹿鼎记〉》的文章赫然出现在公众号上。这种在逝者尸骨未寒之际便急不可耐地展开“学术批评”的行为,不仅暴露了当下某些人的伦理失范,更折射出流量经济时代的自媒体道德底线缺失的现状。
死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神圣性。“死者为大”不仅是民间习俗,更是维系社会道德的重要准则。古代士大夫即便政见相左,在对方离世后也会暂时搁置争议,表现出对生命的基本尊重。这种“辩于生前,敬于死后”的传统,体现的是中华文明对生命尊严的深刻理解。反观今日某些自媒体“评论者”,在逝者亲友悲痛之际,迫不及待地抛出批判性文章,这种行径不仅违背了文化批评的基本伦理,更是对千年文明积淀的粗暴践踏。
值得深思的是,这种现象绝非孤例。不久前香港文化界名人蔡澜先生逝世时,同样以《香港只有三大才子,金庸不配》为题大做文章。该文表面抬高金庸,实则通过贬低其他文化名家来制造争议。更讽刺的是,作者在文中自称“绝非金庸粉圈”,却用近乎偶像崇拜的辞藻赞美金庸,称其为“华语世界的文学宗师、二十世纪公共政治议题的现代思想家和最出色的中文写作者”。
这种欲盖弥彰的表演,暴露的正是当下自媒体文化评论最可悲的现状——批评不再是为了求真,辩论不再是为了明理,一切只为制造话题,收割流量。更为讽刺的是,该文作者竟然在文末无耻的写着“谨以此文纪念香江三大才子之一的蔡澜先生。”然而蔡澜二字也只出现在该文第一段和最后两行,哪怕是贬低蔡澜先生的文章,也“不配”获得更多一点的笔墨。
流量经济的异化力量已经深刻重塑了文化生产的逻辑。在点击量等于话语权的时代,“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为内容创作者的生存法则。有论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是作者不知道'不配'的真正用法,是为了吸睛,为了哗众取宠,为了流量。如果有需要,再下作一点的标题都会毫无顾忌地用上去。”这种为流量不择手段的做法,使文化评论彻底沦为一场没有底线的表演。当学者傅国涌的尸骨未寒,当蔡澜先生的亲友尚在悲痛中,这些自媒体“评论家”已经忙着在逝者身上挖掘最后一点剩余价值,这种行径与盗墓何异?
文化批评本应是推动思想进步的重要力量。严肃的文化批评始终肩负着启迪民智的使命。真正的批评者应保持独立判断的勇气与智慧。然而当下的“流量批评”已经完全背离了这一传统。它们不关注思想价值,不追求真知灼见,只计算着如何用最少的成本制造最大的争议。当批评变成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表演,当学术讨论沦为吸引眼球的噱头,说明文化生态正在经历着可怕的退化。
面对这种乱象,约束自媒体的伦理底线迫在眉睫。必须清楚“死亡不是话题”的基本准则,给予逝者应有的尊重与体面。媒体平台也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对刻意消费逝者的内容进行必要约束。最重要的是,作为内容消费者的大众需要提高素养,用理性的选择抵制低劣的自媒体“文章”。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便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也应当守住“盗亦有道”的底线。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在追逐流量的过程中丧失对生命的基本敬畏,更不应该让死亡成为下一个热点话题的跳板。
当我们在键盘上敲下每一个字时,都应当记得:文字背后是思想,思想之上还有人性。对逝者的尊重,不仅是对个体的哀悼,更是对我们共同人性的尊重。在这个意义上,抵制无底线蹭流量的行为,就是在净化文学批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