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大闹一场,悄然离世”——像极了香港四大才子一生写照
发布时间:2025-06-28 01:13 浏览量:15
HI,我是嗅嗅,深入分析,独立思考。
6月25日,蔡澜先生在亲友陪同下,于香港养和医院安详离世。。
他没做长篇告别,也没留下一句“最后感言”。
一如金庸当年说的:“人生就是大闹一场,悄然离世”
而现在,这句话,成了“香港四大才子”集体命运的注脚。
金庸、倪匡、黄霑、蔡澜。
四个人,四种活法,但都活成了时代的传奇。
有人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但就是这片“沙漠”,长出过最自由、最不设限、最不按套路出牌的文化野草。
他们,就是最野的那四棵。
01
金庸:左手社论,右手江湖
“有井水处有金庸。”
一代人,是被他的武侠故事养大的。
可很少有人记得,金庸最初是个新闻人。
他从《大公报》的翻译、记者干起,后来去《新晚报》做副刊编辑。为了救报纸销量,自己动手写小说,从《书剑恩仇录》开始,一写成神。
1959年,金庸创办《明报》,左手写社论,右手写武侠。那时候他能做到:白天为社会议题振臂疾呼,晚上在小说里安排江湖恩怨。
《明报》上的《神雕侠侣》第一期连载。
明报从一家小报,做到港股上市,市值近9亿港元,金庸独占六成。
有人说他是“文人中的商人”,也有人说他是“商人中的大侠”。
可无论如何,没有金庸,香港报业史、武侠史、华语流行文化,都得少一页。
02
倪匡:出身草根,却无所不能
倪匡,是四个里最“草根”的那个。
在香港四大才子里,他是唯一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才子。
可作为一名作家,倪匡似乎无所不能。
武侠小说、科幻小说、奇情小说、侦探小说、神怪小说、推理小说、文艺小说什么都行。
他创作的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影响了整整一代年轻人。
为此,金庸曾经夸他:“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
此外,他还擅长写作杂文、散文评论、剧本等。
以武侠小说为例,他能代笔金庸写《天龙八部》
而他自己的代表作《六指琴魔》曾被多次改编为电影。
以剧本为例,倪匡帮香港著名导演张彻撰写了200多部电影剧本。
包括《独臂刀》《铁手无情》《十三太保》《刺马》《方世玉与洪熙官》。
他在家门口贴对联:“屡替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
他的幽默、自嘲、浪荡和江湖义气,让他在香港文学圈活成了一个“传奇打工人”。
逃亡、劳改、偷渡、贫民窟、写到封神……他的命运,甚至比小说更像小说。
03
黄霑:半生江湖,一身浪子骨
黄霑,是四人中最“活得像歌词”的那个。
从小聪明绝顶,港大中文系毕业,音乐、广告、主持、编剧、作词,全都信手拈来。
《上海滩》《笑傲江湖》《我的中国心》《狮子山下》……只要旋律一响起,无数人能跟着唱。
有人说他风流,有人说他市侩,有人说他才华横溢。
他自己说:“做人最重要是快活。”
他能和李小龙打一架,能在厕所里写出《上海滩》
能在电视台怼明星,也能为祖国写下最赤诚的歌词。
表面嘻嘻哈哈,心里其实有一整个时代的痛与热。
04
蔡澜:拿筷子的,也能是才子
蔡澜,是四个里活得最“通透”的那个。
靠一双筷子,吃出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他写美食专栏,开餐厅,做节目,评选“舌尖上的中国”,带全国观众看尽山珍海味。
有人说他“市井”,有人说他“玩票”,但没人否认,他是真正把吃喝玩乐活成了事业。
上世纪80年代,蔡澜、黄霑、倪匡三人组
做出过香港电视史上最“不设防”的访谈节目,聊人生、聊八卦、聊到凌晨,成为无数观众的深夜记忆。
蔡澜曾说:“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不再追求所谓意义,开心就好。”
可他自己,偏偏又活出了另一种意义。
他的文字、节目、态度,成为后世对“香港文化生活感”的最佳想象。
05
四人中,金庸、倪匡、黄霑早已作别。
如今,连蔡澜也走了。
“香港四大才子”,在另一个世界,再次会首。
没有一场盛大告别,没有一丝自怜情绪。
正如金庸当年为自己写下的那句话:
“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这一生,他们真闹够了,也真活够了。
一个时代的浪漫、才气、游戏人间,到此为止。
江湖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