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开国勋贵为什么多集中在一个地域?来看看他们是如何长成的
发布时间:2025-07-07 14:10 浏览量:1
历朝更替中,开国风云并不会如想象那般波澜壮阔,真实处境时常藏着些意外。不信?随手翻史,秦汉之间的杀伐、隋唐转折,抑或元明更替,荣华与血泪成对出现。可偏巧,每每顶点,扶持皇帝的核心功臣却总是集中在某个具体地域,这难道是运气还是某种规律?谁见过全国英豪齐聚一室?现实可远不是诗里写的那么均衡!
翻看汉初权臣名录,或是唐初晋阳起义旧部,还是明初淮右集团的众将,几乎清一色同乡、老相识。刘邦的丰沛、李渊的陇右、朱元璋的淮西,明眼人都看得出,他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但核心依旧没逃出故土的包围。真是巧吗?不太像。大概也没人真会信,这世界处处等着“伯乐”发掘。
很多人指着这些案例说:“一个县就能挑出治理天下的人才,只是苦于没机遇。”说得倒也不无道理,乱世确实能逼出潜力。但放回具体年代,真要证明这观点,例外其实更多。按照现代标准,谁相信一个小村能包办全国的宰相将军?严格说起来,开国之初的权力集团,总归有一套逻辑,而不单独是“友情”。
这些人的优势从哪儿来?一方面,老乡圈子天生有信任,风雨同舟。早年才能混到一起,除了生存压力,还有共同情感——比如刘邦和萧何,市井出身,身份低微,抱团取暖。遇到机会,他们彼此熟悉,信得过,官腔的“知人善任”,其实来源于老相识的默契,外部人很难插手。谁都清楚,陌生势力进入只会带来不确定和背叛,皇帝不愿意冒这个险。
另一方面,这样的地缘圈子本身也有残酷筛选。《史记》记载,刘邦仅带着三千丰沛子弟起义,最后苦战存活者不过数十人,能混到元勋位置的只有十几个。唐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大半亦来源于陇右旧部。不只汉、唐、明,甚至清朝八旗初建时也离不开旗人之间的团结与信赖。你说这是偶然,更多像历史自有的惯性。
乱世的筛选尤为激烈,说句难听的,根本不关教育、智力、背景多高,没人能保证天才横空出世就能躺赢。比如项羽,江东子弟多才俊,最终折戟沉沙。再想想王世充、窦建德、陈友谅、张士诚,这些人各有本事,可只有朱元璋那班老伙计守住结局。打仗拼的是人心一气,拼的还是死里逃生的坚持。真要说成才率,数据未必比科举高出多少。
别总拿“乱世出英雄”说事。英雄得有舞台,也得有人支持。可惜,机会和命运未必对每个人吝啬,只是绝大部分人赶上了大潮,最后淹没在风浪里。史书只记幸运儿,沉默的才子成千上万没人关心。
同乡圈子能成事,还有很多实际约束。古代缺乏高效信息交流,皇帝要拉新成员进团队极难。刘邦再怎么演讲、再会煽情,好话也难出丰沛县,氛围带不动外地人。明初一样,洪武时的淮西军阀团结却排他,外地人想入局困难重重。朱元璋那么多知己,汤和、徐达、常遇春一个挨着一个,谁都没想过大范围“招新”,还不是地缘使然?
这个现象到了宋元之后依旧反复出现。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封、汴梁班底,元世祖的蒙古宿将,核心骨干往往扎堆自家乡亲。历史事实摆着,不服都难。不过站在现代岗位入口看,又真的这么单一吗?有趣的是,明代宣德以降,随着科举大兴,文臣权重远超武将,人才选拔越发全国化,区域色彩慢慢淡了。
说来,成大事之人是不是天生注定?也许有人不同意。因为冷静想想,乱世大佬之所以能带出班底,或许是幸运、环境、个人特质叠加的结果。换句话说,同样的种子放到平世,恐怕难有什么大风浪——乱世确实制造了人才,但更多的是淘汰!现代中国近14亿人口,真要靠乡情搞治理,怕是早就乱套,一县就挑起全国重担根本不现实。
可是话说回来,也有例外。比如王安石、曾国藩,全无地缘帮派包围,倒是后天合力取胜。江苏、湖南等地人才被誉为“半个中国的宰相库”,与乱世无关,更多是读书与制度推动。体系化选拔避免了开国帮派构成的弊端,多的是新鲜势力,旧势力难保垄断。
也有点迷糊,别的朝代初创时难道全国无才?真不是。只是没抓住机会罢了。你有资源,有平台,有信任感,这三样兼具,才能拼出成绩。说白了,核心圈里的元勋,其实是最早站岗的那波幸运儿。大浪淘沙,绝大多数人压根看不见机会在哪——多的是郡县子弟,真正能进历史的大门,却千里挑一。
乱世刺激下的生存状态,真的和现代没法比。那时候,一个猛子扎进去,是你死我活。每个人都被迫逼到极致,身手能力、心理素质、应变天赋必须同时上线。周勃、樊哙这种肌肉男,混得活灵活现。可惜平时,搁市井也许平庸一辈子。这能算合理人才选拔?有疑虑。
顺着看,这样的团体很容易出现弊端。当势力坐大,地缘集团变成闭环,内部利益固化,排斥外来,无形中导致后继乏力。明初淮西勋贵后期骄横跋扈,朱元璋被迫大开杀戒。唐初陇右集团同样盛极而衰,靠的还是后续人才输入。这队伍,到底是优势还是风险?一时难解。
数据说话,全国人口基数摆在那里。即便乱世时一个县出头,人均能级也就那样。汉初“十八功臣”中,丰沛出身者仅有极少数最终登顶,“三千子弟兵”墙里开花,墙外多少人泯然众人。这概率,哪有那么神奇?
有人不信,还拿民国“学术黄金时代”说事。那会儿乱世下大师辈出,其实与地域、圈子、机遇全都有关系。制度缺陷、教育滞后、交流不畅,靠的是个体突破和时代漂移。换成太平盛世,大浪早没那么强烈。
现代人与古人,生活环境天差地别。不经历生死,靠惯性很难自发大成。和平条件下体制化选人、系统培训、技术分工已经打破地域壁垒。你让现在某地随便挑一个班子治国?怕不是谬论。
不过要说当年并无体制毛病,说不过去,那会儿也有不少人成就归零,对旧部清洗铁腕毫不手软。这群原始股,只不过赶上了时间窗口。这种模式不再复制。
归根结底,历史上开国勋贵地缘密集,是特殊环境造就。时代变了,角落里的才俊何其多,却没有那样的生死搅拌,没有一种天命式的压迫和筛选,谁敢轻言可以凭一地出国士?有点玄,又确实发生过。紧盯数据,关注细节,时代条件大于个人努力。
说来说去,选才这回事,本质上还是受时势、圈子、资源、平台多重影响,局外人很难简单定论。历史总是这样,既有意外,也有必然,有幸存者,也有消失的参赛者。
所以,古代一个县能出一朝的权贵,源头是机缘,更是乱世下的无数生死考验。和平年代下,照搬这些经验已经过时,未来的路不会回头重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