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羁才子黄霑,他的词里,藏着香港的黄金时代!
发布时间:2025-11-25 18:24 浏览量:1
文 |有风
编辑 |有风
2025年11月24日,是黄霑逝世21周年的日子。
这个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男人,用他的词、他的曲、他的广告创意,甚至他的嬉笑怒骂,在香港流行文化史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要讲黄霑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但今天,我们不妨从几个侧面,看看这位"鬼才"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1941年,黄霑出生在广州,1949年随父母移居香港。
在喇沙书院读书时,他就不是个省油的灯,据说还跟李小龙打过架。
后来考入香港大学中文系,师从刘百闵、饶宗颐等大师,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古典文学功底打下了坚实基础。
毕业后,黄霑先在广告界崭露头角。
那句家喻户晓的"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就是他的手笔。
这个看似简单的广告语,既点明了产品,又讨了口彩,成为广告史上的经典。
能把商业推广写得这么有韵味,也就只有黄霑了。
不过,真正让黄霑封神的,还是他的音乐创作。
1967年,他与顾嘉辉合作《梦断情天》,开启了"辉黄组合"的传奇。
两人一个作曲,一个填词,配合得天衣无缝。
顾嘉辉在香港,黄霑在加拿大,常常是顾嘉辉把乐谱传真过去,黄霑边喝酒边填词,第二天就能交稿。
这种创作效率,怕是最有体会的就是那些等着要歌的唱片公司了。
1980年,《上海滩》横空出世。
"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短短几句,就把上海滩的风云变幻勾勒得淋漓尽致。
黄霑曾说,写这首歌只用了20分钟。
但黄宇瀚在TVB特备节目《一代鬼才黄霑》中透露,父亲其实花了很多时间做研究、搜集资料,"鬼才"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努力。
而说到黄霑的巅峰之作,《沧海一声笑》绝对当之无愧。
1990年,徐克请黄霑为电影《笑傲江湖》写主题曲。
黄霑前前后后改了六稿,徐克都不满意。
无奈之下,黄霑翻起了《中国音乐史》,看到"大乐必易"四个字,突然灵光一闪。
他把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倒过来用,"羽徵角商宫",简单的旋律配上豪迈的歌词,成就了这首传世经典。
据说黄霑把第七稿传真给徐克时,还附了一句:"要便要,不要请另聘高明。"
如此看来,天才有时候也需要一点"任性"。
黄霑的感情生活,和他的歌词一样,充满了戏剧性。
1967年,他与歌手华娃结婚,育有两子一女。
但这段婚姻并没有维持太久,1975年,黄霑认识了林燕妮,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华娃怀幼女黄宇诗时,黄霑与林燕妮公开出双入对,华娃无法忍受,提出分居,八年后正式离婚。
黄霑对林燕妮爱得轰轰烈烈,不仅在公开场合多次示爱,还在1988年请金庸做见证,当众求婚。
志在必得的他,怎么也没想到,林燕妮第二天就登报声明,说一切都是黄霑的一厢情愿。
这场求婚闹剧,成了黄霑心中永远的痛。
更让黄霑雪上加霜的是,1990年代初,他投资电影和股票失败,欠下千万巨债。
最穷的时候,连林燕妮看中的一套上百万的首饰都买不起,只能在珠宝展上落荒而逃。
这件事,成了两人之间一道跨不过去的坎,1990年,这段维持了14年的感情终于画上句号。
就在黄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一个叫陈惠敏的女人走进了他的生活。
陈惠敏是黄霑与林燕妮合开的"黄与林"广告公司的客户经理,比黄霑小20岁,家境富裕,小时候就有劳斯莱斯接送。
她不仅在金钱上帮助黄霑,更在精神上支持他。
但黄霑是个有骨气的人,坚持还清债务后才与陈惠敏结婚。
1995年,两人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黄霑承诺婚后不再花心。
这段婚姻,一直持续到黄霑去世。
2001年,黄霑被查出肺癌。
化疗让他的头发大把脱落,他干脆剃了个光头,还拉上麦嘉、罗家英,一起主持了节目《三个光头佬》。
在节目里,他依然谈笑风生,丝毫看不出是个病人。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说:"要努力把分期付款的房子买下来,不然我死了,老婆住哪里呢?"这番话,听着让人心酸。
生病期间,黄霑没有停止创作。
2004年,他为张敬轩写下粤语歌曲《Blessing》,这也是他的绝笔之作。
歌词中"前人留福荫,都化春风暖世间",既是对先辈的感恩,也像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除了创作,黄霑还在学术道路上继续深造。
2003年,63岁的他获得香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
这篇15万字的论文,因为太过权威,据说港大"无人敢审",直接通过。
如此看来,黄霑不仅是个才子,还是个学者。
2004年11月24日,黄霑因肺癌晚期引发肺炎去世,享年63岁。
他的追思会上,万人送别,播放的正是他作词的《楚留香》:"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
这句歌词,仿佛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告白。
今年,为了纪念黄霑逝世21周年,香港文化博物馆策划了"沧海一声笑黄霑"展览,展出了140多件珍贵展品。
TVB也播出了特备节目,长子黄宇瀚首次公开谈论与父亲的关系。
他坦言,小时候因为父亲的光环感到反感,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黄霑的儿子。
直到职场打滚多年,才慢慢释怀,"学懂不再逃避而欣然接受"。
黄霑走了,但他的作品和精神,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他把古典诗词融入流行音乐,用文字记录香港的时代变迁。
他的词,既有"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的豪迈,也有"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的婉约。
他的一生,活得坦荡、真实,就像他自己写的那样:"问我欢呼声有几多,问我悲哭声有几多,我如何能够一一去数清楚。"
毫无疑问,黄霑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一个符号。
他用他的才华,为那个黄金时代写下了最动人的注脚。
而他留给我们的,不只是那些经典的旋律和歌词,更是一种"嬉笑怒骂皆文章"的人生态度。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一点黄霑式的洒脱和坚持。
毕竟,能活出真性情的人,从来都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