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长苏真正要的不是平反,而是让靖王看清一个人

发布时间:2025-11-18 01:28  浏览量:1

那年冬日,雪落梅岭,十三年的血仇终于得以昭雪。

可当萧景琰握着梅长苏那冰冷的手时,他听到的最后低语,却与平反无关。

"景琰……你赢了,可局,还没有完。"

梅长苏的目光穿透帐幔,落在窗外那片静谧的夜色中,耗尽最后的气力,说出了一个名字。

那个名字,让新帝萧景琰的血液瞬间凝固。

平反只是表象,十三年的布局,竟是为了让靖王看清一个一直潜伏在他身边的"忠臣"。

01

大梁改元,新帝萧景琰登基。

这本该是普天同庆的盛世之初,但对于萧景琰而言,却只有无尽的空虚和彻骨的寒意。

赤焰冤案已得昭雪,林氏宗祠重修,七万忠魂得以安息。

朝堂之上,奸佞尽去,贤才辈出,这盛世是他与梅长苏共同努力的结果。

然而,梅长苏,那个以病弱之躯,搅动京城风云的麒麟才子,终究没有看到这一天。

他选择了以林殊的身份,重披战甲,魂归梅岭。

景琰一直以为,梅长苏最大的心愿,就是平反。

直到他整理梅长苏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张被压在箱底的陈旧地图。

这不是京城的布局图,也不是梅岭的行军图,而是一张绘制粗糙、标注混乱的京畿周边私产分布图。

地图上,有三个地方被朱砂圈起,笔迹苍劲有力,显然是林殊的手笔。

景琰心中生疑。

梅长苏做事一向滴水不漏,为何会留下如此业余的线索?

而且这私产图上的三处地点,都指向了朝中一位他极为信任的文官——沈潜。

沈潜,这位新朝的户部尚书,素来以清廉正直著称,是景琰在夺嫡过程中,少数几个没有被太子和誉王拉拢,始终保持中立,最终鼎力支持他登上皇位的人。

他为人低调,不结党营派,是景琰眼中难得的纯臣。

可为何梅长苏会在他死前,留下这张指向沈潜私产的地图?

景琰将地图收起,心中疑云密布。

他试图说服自己,这只是巧合,或者只是小苏在养病时,随意翻阅的资料。

但梅长苏在临终前的那句话,像一把冰锥,直插他的心房:

"你赢了,可局,还没有完。"

景琰回忆起当初平反赤焰案的整个过程。

梅长苏的每一步,都算无遗策。

他先扳倒了谢玉,接着除去了夏江,最后逼迫父皇下诏,重启此案。

可现在回想起来,这整个过程似乎过于"顺利"了。

谢玉的罪证,夏江的阴谋,都是精准地被梅长苏抛出,仿佛他知道对手所有的底牌。

但如果,梅长苏所针对的,从来就不止是谢玉和夏江呢?

如果,谢玉和夏江只是被推到前台的"棋子",而真正的幕后黑手,一直隐藏在更深的地方,甚至,隐藏在景琰自己身边呢?

景琰的目光,又一次落在地图上沈潜的名字上。

沈潜是在赤焰案发生不久后,才从外地调入京城任职的。

他与林家并无旧怨,与祁王也无交集。

他为何会卷入其中?

景琰决定,他不能辜负梅长苏用生命留下的提醒。

他召来蒙挚,以处理旧案遗留问题的名义,秘密下令:"蒙卿,你去查查户部尚书沈潜的底细,特别是他在京郊的几处私产,务必隐秘。"

蒙挚领命而去,他心中也涌动着不安。

他太了解梅长苏了,那位才子绝不会做无用之事。

真正的风暴,似乎才刚刚开始。

02

蒙挚的调查很快有了初步结果,但反馈回来的一切,都显得沈潜无懈可击。

"陛下,沈尚书确实在京郊有三处私产。但都登记在案,来源清晰。一处是祖上留下的老宅,一处是他夫人用于养花种草的庄园,还有一处是供奉其母的佛堂。"蒙挚禀告道。

"可有异常?"景琰问道,目光紧盯着蒙挚。

"异常之处在于……这三处私产,都位于当年赤焰军家属流放或贬谪的必经之路上。"蒙挚犹豫了一下,又补充道,"但这或许也只是巧合,京郊的地界,哪里不会是必经之路呢?"

景琰没有说话,他捏着手中的羊毫笔,指节泛白。

巧合?

在梅长苏的局中,从来没有巧合。

如果梅长苏真正要的不是平反,而是让景琰看清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必然对景琰的未来,甚至对大梁的江山,有着致命的威胁。

平反赤焰,是为了正名。

但正名之后,真正的权力斗争才刚刚开始。

景琰回忆起自己登基后,沈潜的表现。

沈潜确实是纯臣。

他主张轻徭薄赋,重视民生,在朝堂上常常为民请命,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但景琰也发现,沈潜对朝中人事变动,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敏感和掌控欲。

每当景琰试图提拔一位清流官员时,沈潜总能适时地提出一些"善意"的提醒,指出这些人的"小瑕疵"。

这些瑕疵,不足以阻止提拔,但却能让景琰在心中对这些官员打上一个问号。

日积月累,景琰身边的核心幕僚,大多是沈潜推荐或默许的人选。

这不是结党,这是一种更隐蔽的、润物细无声的渗透。

景琰忽然想起,在平反过程中,梅长苏从未直接针对沈潜,甚至在很多场合,梅长苏还曾称赞沈潜的清廉。

这更像是梅长苏刻意为之的"保护"。

他不想打草惊蛇,让这个隐藏的毒瘤过早暴露,从而破坏平反大局。

景琰决定从另一个角度入手。

他拿出了那张地图,仔细研究那三处私产的地理位置。

"蒙卿,你可知这三处私产,有什么共同点?"景琰问。

蒙挚沉思片刻:"除了都靠近当年的流放之路外……它们都非常靠近京城最大的几家钱庄和粮仓。"

景琰猛地抬头:"钱庄和粮仓?沈潜是户部尚书,这很正常。"

"是正常,"蒙挚低声道,"但沈潜的佛堂,恰好位于京城最大的私盐贩卖通道的交汇点。而他的夫人庄园,据暗卫回报,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大批物资进出,但查不到具体的货物清单。"

景琰心头一震。

私盐,这是一个能牵动整个大梁命脉的巨大利益链条。

难道沈潜的清廉,只是一个巨大的伪装?

景琰立刻联想到,梅长苏当年曾耗费大量精力,调查京城私盐和走私案,但最终,这些线索都被他"放弃"了,转而全力对付谢玉和夏江。

现在看来,梅长苏不是放弃,而是将这些线索,留给了景琰。

他要景琰自己去发现,去验证,去亲手拔除这个隐患。

03

景琰的内心开始被巨大的痛苦和怀疑折磨。

如果沈潜是潜伏的黑手,那么他不仅利用了景琰的信任,甚至可能利用了赤焰案的平反。

景琰召来了黎纲,这是梅长苏身边最忠诚的部下之一,现在负责打理苏宅旧事。

"黎纲,苏先生可曾与你提及沈潜这个人?"景琰开门见山地问。

黎纲恭敬地回答:"回禀陛下,苏先生确实多次提到沈潜尚书。先生说,沈尚书是新朝的栋梁,是难得的实干之才。"

"就没有一丝怀疑?"

黎纲摇头:"先生从不怀疑沈潜的清廉。但他曾警告过我等,不要与沈尚书在私下有过多接触。"

"为何?"

"先生说,沈尚书身上,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纯粹’。"黎纲回忆着梅长苏的原话,"先生说,越是纯粹的忠诚,越要警惕它背后的目的。因为一个真正心怀大义的人,是无法做到如此‘纯粹’的。"

景琰苦笑。

梅长苏的观察力总是如此犀利。

纯粹的忠诚,通常意味着极端的自我控制和极高的伪装能力。

景琰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他想起了梅长苏在金陵城步步为营的艰辛。

当时,梅长苏最需要的是一个干净、正直、能制衡太子和誉王的棋子。

靖王萧景琰,就是最佳人选。

但如果梅长苏在选择他为棋子时,就已经预见到了另一个更大的风险,他会怎么做?

他会确保靖王阵营的核心圈子是稳固的。

而沈潜,恰恰是在靖王势力崛起中,扮演了"平衡器"的角色。

他以中立者的身份加入,使得景琰的势力看起来更加公正和有号召力。

景琰越想越觉得心惊。

他想起一个关键的细节:当年梅长苏策划营救卫峥时,计划几乎完美,却在最后一刻,被夏江精准地捕捉到了线索。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是誉王的内线,或者是夏江自己推测出来的。

但现在看来,梅长苏或许是故意让夏江知道的。

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引出夏江背后的力量?

景琰立刻让蒙挚调出当年营救卫峥计划的所有参与者名单。

名单很长,但很快,景琰的目光锁定了一个名字——沈潜府中的一位幕僚,曾负责协助调度京郊的马匹和粮草。

那位幕僚,在卫峥被救出后不久,就因病辞官,回乡隐居了。

景琰的手在颤抖。

梅长苏的布局,从一开始,就不是"平反"和"夺嫡"这两个维度。

平反是第一层,夺嫡是第二层。

而最深层的,是第三个局:清除所有可能威胁到新朝根基的隐患。

而沈潜,就是这个隐患。

但他为何要针对林殊?

为何要陷害赤焰军?

沈潜与林家并无私怨,他为何要参与到那场十三年前的惊天阴谋中?

04

景琰开始不动声色地对沈潜进行试探。

他以国库空虚为由,要求户部对京郊的私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特别是那些占地过大,且远离市中心的庄园和佛堂。

沈潜的表现滴水不漏。

他立刻表示支持,并提供了详细的清查方案,甚至主动将自己的三处私产列为首批清查对象。

"陛下,臣身正不怕影斜,若能以臣之私产为鉴,警示百官,乃是臣之幸事。"沈潜言辞恳切,目光清澈,让景琰几乎要相信自己的怀疑是错误的。

但景琰心中警铃大作。

沈潜此举,与其说是坦荡,不如说是欲盖弥彰。

他必定已经处理好了一切,才敢如此坦然。

景琰知道,如果正面调查,只会打草惊蛇。

他必须找到梅长苏留下的,真正能一击毙命的证据。

他重新回到苏宅,亲自翻找梅长苏的书房。

书房里的一切都保持着梅长苏在世时的样子,只留下一股淡淡的药草香。

景琰将所有书籍、信件、文稿都翻了一遍,一无所获。

绝望之际,他注意到书桌下方的地板,有一块木板的颜色,比周围要新一些。

景琰心跳加速,他跪下身,费力地撬开了那块木板。

下面是一个深邃的暗格。

暗格里,躺着三样东西:

一枚刻着"林"字的玉佩,那是林殊常用的;一本发黄的信函;以及一封,用飞流的笔迹,歪歪扭扭写着"景琰亲启"的密信。

景琰颤抖着拿起那封信。

这封信,一定是梅长苏在病重时,交代飞流秘密藏匿的。

信中,梅长苏的字迹依然清秀,但却带着一种濒临油尽灯枯的虚弱感。

"景琰吾弟,当你看到这封信时,赤焰之案已定,你已登基。"

"局势已稳,但真正的毒瘤,深埋于地底。"

"你所见的谢玉、夏江,不过是毒瘤的枝叶。他们因权力而贪婪,因恐惧而陷害,但他们并非主谋,他们只是被利用来完成‘第一步’的工具。"

景琰的手攥紧了信纸。

"第一步?不是陷害赤焰军吗?"

信中继续写道:

"赤焰之案的真正目的,不是除掉祁王和林燮,而是通过摧毁林家,造成京城权力格局的巨大真空。林氏军权,祁王声望,都是阻碍‘那个人’全面掌控朝局的绊脚石。"

"那个人,十三年来,从未离开过京城,他看似中立,实则深谋远虑,他比谢玉更阴狠,比夏江更懂得人心。"

景琰的呼吸变得粗重。

"他利用了你父皇的猜忌,利用了谢玉的贪婪,利用了夏江的偏执。他布下了这十三年的大局,甚至,连我的归来,也在他的算计之内。"

景琰猛地站起来,他感觉到一股巨大的恐惧笼罩了他。

梅长苏居然说,连他的归来,也在那个人的算计之内?

"景琰,你信我。平反大局的顺利,并非只因我的智慧。而是因为,‘那个人’需要你来完成平反。"

"他需要你,以新帝的身份,来彻底清算掉所有旧的权力结构,包括那些曾经效忠于先帝的元老,以及那些在夺嫡中消耗殆尽的势力。"

"他需要你来完成一次彻底的‘权力洗牌’,而他,则将在洗牌结束后,以‘纯臣’的姿态,收割最后的胜利。"

景琰的目光,死死地盯住了信纸的最后一行。

那里,梅长苏写下了他一生中,最隐秘,也最残酷的真相。

05

梅长苏的笔锋,在写到关键处时,变得断断续续,仿佛每一次落笔,都耗尽了他最后一丝生命力。

"‘那个人’潜伏极深,他深知,一旦他暴露,他所构建的势力将瞬间崩塌。所以,他将自己伪装成你最信任的‘正直’和‘清廉’。"

"我选择沈潜作为你新朝的户部尚书,正是为了将他引到光下,让他自认为安全,从而露出破绽。"

"他要的,不是财富,也不是简单的权势。他要的,是凌驾于皇帝之上的,对国家命脉的绝对控制。"

"景琰,你还记得我曾多次提醒你,要警惕‘私盐’和‘漕运’吗?"

景琰当然记得。

当时他以为梅长苏是担心经济民生,现在才明白,那是在指引他看向沈潜的真正权力根基。

沈潜作为户部尚书,直接掌控着大梁的经济命脉,尤其是漕运和盐铁。

如果他真的在这些领域布下了天罗地网,那么一旦景琰与他发生冲突,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甚至军队的粮草补给,都可能瞬间瘫痪。

梅长苏在信中写道:"我已查出,沈潜真正的身份,与当年先帝的某位远房表亲有关,他曾因家族失势,被贬至边陲。他心中对萧氏皇族,怀有难以磨灭的怨恨。"

"他利用了这十三年,暗中培植了一个庞大的地下钱庄和私盐网络。这个网络,连谢玉和夏江都没有察觉。"

"平反之局,我必须借你的手完成。但在我死后,你必须完成我的第三个局。"

"这个局,就是让你在没有我指导的情况下,亲手找出他,并铲除他。"

"我不能在你生前揭露他。因为他一旦知道我怀疑他,他会立刻启动蛰伏多年的力量,与你玉石俱焚。他会让你在刚登基之时,就面临内政和经济的双重崩溃。"

"我必须用我的死亡,麻痹他,让他认为,所有威胁他的势力都已消亡,从而放松警惕。"

景琰的眼泪模糊了信纸。

原来,梅长苏的死亡,也是布局的一部分。

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新朝的平稳过渡,换来了景琰最后的安全。

如果梅长苏在世,沈潜会一直保持警惕。

而梅长苏的离世,让沈潜这个真正的幕后黑手,开始蠢蠢欲动,准备收网。

现在,是收网的最佳时机。

景琰重新拿起那本发黄的信函。

这不是梅长苏的笔迹,而是林燮的笔迹。

信函的内容,是林燮在赤焰案发生前写给一位老友的绝笔信。

信中提到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林燮发现,军中的粮草账目,在最近五年内,开始出现细微的漏洞。

这些漏洞,被巧妙地掩盖在漕运的损耗之中。

林燮追踪这些漏洞的源头,最终指向了一个当时在京郊管理皇室庄园的低级官员——沈潜。

林燮当时对沈潜的怀疑,只有一句:"此人看似忠厚,然其目中,有吞山河之野心。"

十三年前,林燮的调查,触碰到了沈潜的利益,所以沈潜必须除掉林燮。

但沈潜知道,以他当时的力量,无法直接对抗林家。

所以,他将林燮的发现,巧妙地转化为对祁王的"谋逆"指控,并将其卖给了最渴望功绩的谢玉和最痛恨祁王的夏江。

沈潜真正要的,是林家的倒塌,以及由此带来的,京城军权和经济的混乱。

景琰终于明白了。

平反赤焰,不是梅长苏的终点,而是他清除旧敌,引出新敌的手段。

梅长苏死前说出的那个名字,在信的最后,被他以极细微的笔触,刻在了信纸的边缘。

那个名字,赫然是:

沈潜。

景琰猛地站起来,他抬头望向窗外,眼中燃烧着愤怒和痛苦。

十三年前,沈潜利用赤焰案陷害了林家。

十三年后,沈潜正准备利用景琰的信任,窃取大梁江山。

梅长苏,你费尽心血,用生命为我铺平的,是这条帝王之路。

景琰拿起林燮的旧信和梅长苏的密信,快步走出苏宅。

他必须行动,而且要比沈潜更快。

06

景琰走下台阶,恰逢蒙挚快步走来。

"陛下,沈潜那边,出事了。"蒙挚脸色凝重。

"何事?"景琰镇定地问,心中已然明了,这是沈潜开始收网的信号。

"今日一早,户部清查京郊私产。沈潜的佛堂里,挖出了大量的金银珠宝。沈潜当场大呼冤枉,说是有人陷害。"

景琰冷笑:"他当然会说有人陷害。"

"陛下,臣以为,这是有人在帮我们。但沈潜的佛堂,确实有些蹊跷。里面的金银,不是大梁的制式,而是南楚和夜秦的货币。而且数量巨大,足以影响国库。"蒙挚低声汇报。

"这根本不是有人陷害,这是沈潜故意‘放’出来的。"景琰的目光锐利如鹰,"他知道我在查他,所以他先抛出一点点无关痛痒的证据,让我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贪官,从而放松警惕。"

景琰将梅长苏的密信递给蒙挚:"你看看这个。"

蒙挚展开信件,越看越是心惊,脸色煞白。

"沈潜真正的目的,是漕运和私盐。这些南楚的钱币,就是他私下与南楚交易的铁证。但这些钱,绝不是他全部的财富。"景琰分析道。

"他故意让你看到这些,是想让你相信,他只是一个贪财的户部尚书。一旦你将他打入天牢,他就可以用这些钱财,收买狱卒,从容脱身。更重要的是,一旦他被捕,他真正的势力就会启动,将所有罪证推给他的幕僚,而他自己,则会以‘清白’之名,等待时机。"

"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蒙挚急切地问。

景琰深吸一口气,梅长苏最后的布局,终于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梅长苏在信中提到,沈潜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极度渴望被人认可,渴望被视为"大梁的救世主"。

"沈潜不会轻易认罪。他会利用他在朝堂上的声望,以及他背后掌控的经济网络,来威胁朕。他会制造一场京城内部的‘经济危机’,让所有人都相信,没有他,大梁的经济就会崩溃。"景琰沉声道。

"所以,朕不能抓他。至少,不能现在抓。"

景琰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蒙卿,你秘密调集禁军,但不要靠近京郊。你带人,去查清沈潜私产图上那三处地点,真正的作用。"

"那不是他的私产,那是他的三个‘信号站’。"

梅长苏在信中曾详细描述:沈潜的"信号站"表面上是庄园、佛堂和老宅,实则是他与地下钱庄和私盐贩子进行情报和物资交接的秘密地点。

景琰和蒙挚立刻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

他们要做的,不是将沈潜绳之以法,而是要在他面前,彻底摧毁他的"帝国"!

当晚,景琰以"突发急病"为由,停止了所有朝政,京城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沈潜果然上钩了。

他派人四处打探景琰的病情,表面上是关心,实则是在确认景琰是否还有能力掌控朝局。

沈潜相信,梅长苏已死,靖王孤立无援。

这是他启动计划的最佳时机。

他开始暗中调动京城几大钱庄的资金,制造恐慌性抛售,试图让京城的物价在短时间内飞涨,造成民怨沸腾。

然而,沈潜不知道的是,梅长苏早已料到他这一步。

在梅长苏病逝前,他曾秘密会见了多位京城老牌的富商,这些人,都是当年林府和祁王府的故交。

梅长苏没有告诉他们真相,只是以"未来新朝需要稳定"为由,让他们在关键时刻,向国库提供支援。

这些富商看在林殊的面子上,纷纷承诺。

景琰立刻启动了梅长苏留下的"经济稳定"方案。

他秘密联系了言侯。

言侯作为老臣,德高望重,他出面稳定了几大钱庄的局面。

同时,蒙挚带人突袭了沈潜的三个"信号站"。

在佛堂的密室中,他们不仅发现了大量的南楚货币,更发现了沈潜多年来与南楚边境官员勾结,进行私盐交易的全部账册!

这些账册,才是沈潜真正的命脉。

当蒙挚将账册摆在景琰面前时,景琰的脸色铁青。

账册显示,沈潜通过私盐获得的巨大财富,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库的储备。

更可怕的是,他利用这些钱,贿赂了朝中近三分之一的官员,包括一些景琰刚刚提拔的清流。

沈潜,已经将一个巨大的毒瘤,植入了大梁的肌体。

07

"陛下,沈潜的势力,比我们想象中更庞大。"蒙挚的声音有些沙哑。

景琰看着账册,目光冷冽:"他利用了我们对清廉的渴望。他伪装得太好了。"

"但现在,人证物证俱全。陛下,请下旨抓捕沈潜。"蒙挚请命。

景琰却摇了摇头:"不。抓捕他,只会让他成为一个‘殉道者’。他会利用他多年积攒的声望,让百姓认为他受到了新皇的迫害。"

梅长苏的信中,对此有详细的交代:

"景琰,沈潜的局,不是为了逃脱。他知道,一旦暴露,他必死无疑。他要的,是死后留下‘忠臣蒙冤’的污点,让你的新朝,永远背负猜忌贤臣的骂名。"

"所以,你必须让他‘自爆’。让他亲手毁掉他自己的清名。"

梅长苏给出的策略是:引蛇出洞,釜底抽薪。

景琰立刻召集了朝中所有核心大臣。

他没有提沈潜的名字,只是宣布了一项紧急政令:

"朕发现京郊有大规模的走私和私盐交易,严重扰乱国库。朕决定,启用当年赤焰军的旧部,进行一次全国性的肃清。"

景琰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哗然。

沈潜的脸色变了。

他知道,启用"赤焰军旧部"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景琰要动用一批,完全不属于现有朝堂体系,只忠于林殊和景琰的铁血力量。

沈潜苦心经营的私盐网络,一旦被这些当年林燮带出来的悍将盯上,将无所遁形。

更关键的是,景琰此举,是在向朝堂宣告:新帝的底牌,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深厚。

沈潜知道,时间不多了。

他必须在景琰的铁血力量启动之前,制造更大的混乱。

他决定孤注一掷。

当晚,沈潜秘密召集了他最信任的几位幕僚。

"陛下已经开始怀疑我了。他要启用赤焰旧部,我们所有的布置都将暴露。"沈潜阴沉着脸,"我们必须立刻启动‘第二计划’。"

"第二计划"是沈潜为自己准备的"保命符"——一旦暴露,他就制造一场震惊朝野的刺杀案,嫁祸给景琰阵营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从而转移视线,并制造朝堂的彻底分裂。

他选择的目标,是言侯。

言侯声望极高,如果言侯被刺,朝野必乱,沈潜便可在混乱中,以"维护社稷"的名义,联合其他被他拉拢的官员,架空景琰。

然而,沈潜不知道的是,他的幕僚中,有一人,正是梅长苏在死前,秘密安插下的"暗桩"。

此人,是当年江左盟的一位边缘人物,平日里负责为沈潜府上采购古玩字画,看似与政事无关。

这暗桩立刻将沈潜的"第二计划"密报给了景琰。

景琰得知后,只是冷笑:"沈潜,你还是低估了林殊。"

梅长苏在信中曾提到:沈潜最擅长嫁祸和利用。

他将所有罪行都推给谢玉和夏江,自己则扮演中立者。

景琰的布局,正是利用了沈潜的这种惯性思维。

景琰立刻秘密调遣了禁军,将言侯府邸团团围住,对外声称是"保护老臣"。

沈潜的刺客们在言侯府外埋伏了一夜,却发现无法下手。

沈潜彻底慌了。

他所有的后路,都被景琰提前堵死了。

他意识到,这不是景琰的手段,这分明是梅长苏在九泉之下,还在与他博弈。

他决定,直接面对景琰。

08

次日清晨,沈潜身着朝服,神色平静地走进了皇宫。

景琰在武英殿召见了他。

殿内只有景琰和蒙挚二人,气氛肃杀。

"沈尚书,有何要事?"景琰平静地问。

沈潜跪下,声音洪亮:"陛下,臣听闻京郊走私猖獗,臣深感愧疚,未能尽到户部尚书的职责。"

他表现得无可挑剔,试图用"请罪"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

"朕知道沈尚书清廉正直,多年来为大梁鞠躬尽瘁。"景琰缓缓起身,走到沈潜面前,"但朕也知道,有些事情,并非清廉正直就能解决的。"

景琰一挥手,蒙挚将那叠厚厚的私盐账册,扔在了沈潜面前。

账册散开,红色的朱砂批注,触目惊心。

沈潜的脸色终于变了。

他抬头看向景琰,眼中充满了震惊和不解。

"这……这是污蔑!陛下,这是有人陷害臣!"沈潜大声辩解,但声音已经开始颤抖。

"陷害?"景琰冷笑,"沈潜,你以为朕不知道,你十三年前,是如何利用赤焰之案,除掉林燮,从而掌控京郊私盐和漕运的吗?"

沈潜彻底愣住了。

他最大的秘密,连夏江和谢玉都不知道的秘密,居然被景琰知道了。

"你……你从何得知?"沈潜的伪装彻底瓦解,他死死盯着景琰。

"林殊留下的。"景琰一字一句地说。

"不可能!"沈潜咆哮起来,他猛地起身,指着景琰:"梅长苏已经死了!他不可能知道!他一直以为我只是一个清廉的户部尚书!"

"是啊,他一直让你这么以为。"景琰拿起梅长苏的密信,展开在沈潜面前,"沈潜,你以为梅长苏费尽心力,只为平反赤焰吗?你错了。"

"平反,只是为了给你一个舞台。一个让你自认为安全,可以尽情表演的舞台。"

景琰将信中的核心内容,对沈潜一一道来。

沈潜听得魂飞魄散。

他这才意识到,从梅长苏踏入金陵城的那一刻起,他所有的行动,所有看似天衣无缝的布局,都在梅长苏的掌控之中。

梅长苏甚至预料到了他会利用景琰的登基,进行最后的权力收割。

"你……你居然用自己的命,来麻痹我?"沈潜跌坐在地,眼神中充满了疯狂。

"林殊从不打无准备的仗。"景琰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他知道你潜伏太深,根基太稳。只有他死了,你才会放松警惕,才会露出你真正的野心。"

"你真正想要的,是架空皇权,以经济之手,控制整个大梁!"

沈潜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凄厉而绝望。

"没错!萧景琰,你以为你赢了吗?你坐上了皇位,但你什么都不懂!你父皇软弱无能,祁王迂腐清高,只有我沈潜,才能真正让大梁富强!"

"我利用了赤焰案,让萧氏皇族自相残杀。我利用了梅长苏,让他替我清除掉了所有碍眼的旧势力!"

"但你错了,"景琰冷冷道,"你低估了林殊的目光。他早在十三年前,就知道你藏在林燮的账目漏洞中。"

景琰拿出林燮的绝笔信,扔给沈潜:"这是林燮给你留下的。你吞山河的野心,早就被他看穿了。"

沈潜捧着信,如遭雷击。

他以为自己是局中最高明的棋手,却没想到,他十三年来都在被两代人布局。

他看向景琰,眼中充满了怨毒。

"梅长苏,他死前,告诉你什么了?"沈潜嘶声问。

"他告诉我,他最要的,不是平反。"景琰走到沈潜面前,声音低沉而有力。

"他真正要的,是让朕看清你。看清这个,比谢玉和夏江更危险,潜伏在朕身边十三年的毒瘤。"

"他死前说出的那个名字,就是沈潜。他说,‘沈潜之祸,大于赤焰。’"

沈潜听闻此言,全身血液逆流,他猛地喷出一口鲜血,整个人瘫软在地。

他所有的骄傲和算计,都在这一刻彻底崩塌。

他输了,输在了林殊的第三个局里。

09

沈潜被秘密押入大牢,但景琰并没有对外公布他的罪行。

因为沈潜的势力盘根错节,一旦公布,朝局必将动荡。

景琰采用了梅长苏在信中建议的"软处理"方案。

他以沈潜"贪墨"之罪,将其革职查办。

同时,景琰立刻派蒙挚和一批赤焰军旧部,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秘密前往全国各地,接管沈潜控制下的所有漕运和盐铁要道。

这批赤焰旧部,都是梅长苏当年秘密留下的"后手",他们不属于朝廷正式编制,只听命于景琰和林殊。

他们行事果断,忠诚可靠。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沈潜的经济网络被彻底瓦解,所有被他收买的官员,也被悄无声息地清除。

大梁的经济命脉,重新回到了皇帝手中。

整个过程,波澜不惊,朝野只以为景琰新帝登基,在进行一场温和的改革。

没有人知道,这平静的表面下,是梅长苏用生命换来的,一场惊天动地的"肃清"。

景琰坐在御书房内,面前摆着梅长苏留下的所有遗物。

他终于明白,梅长苏的"第三个局",才是他献给大梁的真正礼物。

梅长苏不仅帮他夺回了帝位,更重要的是,他为他清除了一切可能威胁到新朝根基的隐患,包括那些潜伏在"忠臣"外表下的野心家。

景琰忽然想起,在梅长苏病重时,他曾问梅长苏,是否后悔回到金陵。

梅长苏当时只是笑着摇头,说:"能看到景琰你坐上皇位,林殊此生无憾。"

现在景琰知道,梅长苏真正的无憾,是因为他完成了三个局:

第一个局,清算旧仇,平反赤焰。

第二个局,扶持明君,稳定朝纲。

第三个局,清除潜患,永固江山。

景琰拿起那枚刻着"林"字的玉佩,贴在自己的胸口。

他知道,林殊,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用他十三年的生命和智慧,为他铺平了这条路。

但他心中依然有一个疑问:梅长苏是如何在病弱之躯下,一边与太子誉王周旋,一边布局平反,同时还能查清沈潜这个隐藏极深的毒瘤的?

景琰再次翻阅那本林燮的旧信。

信的扉页上,有一行小字,是梅长苏的笔迹:

"当年父亲发现沈潜的猫腻时,曾秘密写信给一位故交,让他暗中调查沈潜。这位故交,在十三年后,将所有线索交给了我。"

景琰心中一动,这位故交是谁?

信中没有写明。

景琰猜测,这或许是梅长苏为数不多,没有告诉他的秘密之一。

但他知道,无论是谁,都是林殊的同路人。

景琰登基后的第三个月,大梁内政稳固,经济复苏。

他站在城墙上,眺望着远方的梅岭。

他知道,他所看到的盛世,是林殊用十三年的痛苦换来的。

10

几年后,大梁彻底安定下来。

景琰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国泰民安。

他践行了与林殊的承诺,做了一个真正的贤君。

沈潜的案子,最终以"贪污罪"定案,他被秘密处死,没有留下任何关于"谋逆"的口实,也没有留下任何"忠臣蒙冤"的传说。

景琰对朝臣的掌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他知道,这都是梅长苏留下的功劳。

直到有一天,景琰的女儿,小公主萧月华,在御花园中玩耍时,捡到了一封藏在老树洞里的信。

信封上,是梅长苏的字迹,写着:"致萧景琰之继任者。"

景琰打开信,心中涌起巨大的波澜。

梅长苏竟然连几十年后的事情都算到了。

信中,梅长苏没有谈论政事,而是谈论了人性。

"景琰,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一切都已尘埃落定。你已彻底清除沈潜之患,大梁稳固。"

"你曾问我,是谁将沈潜的线索告知于我。现在,你可以知道了。"

景琰屏住呼吸。

"那个人,就是言侯。"

景琰猛地睁大了眼睛。

言侯?

那个超然物外,淡泊名利,只爱清谈的老臣?

"当年,林燮发现沈潜的贪污时,曾将部分证据交给言侯。林燮知道,一旦他出事,只有言侯的地位和智慧,才能在混乱中保住这些秘密。"

"言侯,以他独特的方式,保护了我十三年。他从未靠近我,从未表示支持你,因为他知道,他的超然,才是对我们最大的保护。"

景琰终于明白了。

言侯的淡泊,不是真的淡泊。

他的不参与,才是最大的参与。

他用自己的"清高",在朝堂上为景琰和梅长苏划出了一块安全区,让沈潜等人都认为言侯不足为虑。

"沈潜,畏惧林燮,所以他要除掉林家。但他更畏惧言侯的智慧。"

梅长苏在信的末尾写道:

"景琰,平反只是为了正心,夺嫡只是为了立身。但我的第三个局,却是为了让你明白:帝王之术,最大的敌人,永远不是明面上的贪官污吏,而是那些以‘忠诚’为名,以‘清廉’为皮,深藏不露的野心家。"

"沈潜的倒下,不是我江左盟的力量,而是你,作为帝王,必须学会的,识人辨局的智慧。"

"十三年的布局,最终要你亲手完成。因为只有你亲手完成,你才能真正看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帝王之路。"

景琰放下信,泪水潸然而下。

梅长苏真正要的,不是平反,而是要他看清,在帝王身边,最大的威胁,往往是那些看似无私奉献的"纯臣"。

他死前说出"沈潜"这个名字,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将自己毕生所学的帝王心术,传授给他的挚友。

林殊以赤子之心回归,以梅长苏的智慧布局,最终以死亡为代价,为萧景琰铸就了一个,永固的江山。

景琰看向窗外,阳光正好,盛世已成。

他知道,他永远失去了他的林殊。

但他得到了林殊用生命为他打下的,一个可以世代延续的清明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