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他被苏驱逐出境:再见妻子,已是他人妇
发布时间:2025-11-17 19:56 浏览量:1
Hi,我是阡陌,爱写书影评、人物、文史故事,欢迎关注!
1985年,一封信辗转送到了杭州一位63岁的老人手中。当信封上歪歪扭扭的中文字迹印入眼帘,他热泪盈眶,双手颤抖,喃喃低语:“……她们终于有下落了……”
老人名叫林耘,1922年生于杭州,少年时便投笔从戎,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他写新闻、编报纸、写文章,是军中小有名气的才子。
1948年,26岁的林耘被送至东北大学学习俄文,在那里,他遇见了改变一生的人。
俄罗斯姑娘莉加热情美丽,笑容如西伯利亚的阳光,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可当林耘向组织提出结婚申请时,却遭到反对。摆在他眼前的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要党籍还是婚姻?”
骨子里流淌着文人的浪漫与倔强的林耘,选择了爱情,在他眼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然而,选择的代价是巨大的,他因此失去了党籍,成为了一个“党外布尔什维克”。好在婚后的生活甜蜜而充实,慰藉了他那颗怅然的心。
莉加成了他文学道路上的知音,林耘的翻译事业渐入佳境。他翻译的普希金长诗《青铜骑士》广受好评,还将苏联剧作《尤利斯·伏契克》搬上话剧舞台,轰动一时。
很快,夫妻双双调入北京,林耘加入剧协,莉加进入出版社从事俄文编译。
1956年,女儿玛林娜降生,这个中俄混血的小天使给家庭带来了更多欢笑。
然而好景不长,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林耘被下放扬州。恰逢苏联动员侨民回国,他便申请携妻女前往苏联,定居阿拉木图。
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1963年中苏关系破裂,林耘因在莫斯科分发宣传材料被逮捕。
第二天,他就被武装押送上开往中国的国际列车。他恳请回家简单收拾下行李,通知千里之外的妻女,却无情拒绝。
在回国颠簸的六天六夜火车上,他夜不能寐,每分每秒都是煎熬,他不敢想象,自己的突然“人间蒸发”,会给妻女带来多少担忧和痛苦?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回到祖国,等待他的是更深的苦难——以“特务嫌疑”被关押审查,最后被遣返杭州,在百货商店当售货员,工资从128元骤降至44.5元。
无数个夜晚,他对着全家福默默垂泪。在女儿三岁照片的背面,他含泪写下:“唯此一点亲骨肉,宝贝心肝遗域外,隔世难相抱。”
1965年,一封来自苏联司法部门的通知令他如坠冰窟,上面冰冷地写着因失踪两年,婚姻关系自动解除。
原来,莉加曾发疯似地四处刊登《寻人启事》,寻找丈夫下落,无奈总是石沉大海。绝望的她为生活所迫,只得带着孩子改嫁。
尽管心如刀绞,林耘还是理解了妻子的苦楚,含泪祝她幸福。
在特殊年代,林耘无可奈何地承受命运的残酷。身陷囹圄十几年,重获自由时,已两鬓斑白。
1985年,几经曲折与奔波,他终于恢复名誉。也是在这一年的夏天,他收到了一封意想不到的信。
这封来自遥远的阿拉木图的信,寄信人正是他阔别20多年的前妻莉加。
莉加在信中请他帮忙开具在中国工作的证明,语气客气而克制。但她特意告诉他:“女儿玛林娜常常问起你,我告诉她,她有一个善良的爸爸,非常爱她。玛林娜有了一个8岁的女儿,出于对你的敬意,取名叫林娜......”
更让他动容的是这句话:“一切不愉快的事随着岁月消逝了,让那美好的日子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林耘把脸埋在信里,哭得像个孩子。
1987年秋,中苏关系缓和,女儿玛林娜终于来华探亲。父女相见,林耘百感交集,当年那个蹒跚学步的3岁幼童,再见时已是风姿绰约的少妇。
1990年,莉加也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中国。62岁的她依然高挑优雅,依稀可见当年风韵。
时过境迁,她丈夫已逝,林耘却因中风偏瘫。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被问及能否复合时,两人都无奈摇头:一个放不下在苏联的子女,一个不忍让对方照顾病弱的自己。
与妻女的见面,燃起了林耘心中的希望之火,他曾在诗中写道:“我起码要活它个一百岁!”
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不久后,这个可怜的老人中风瘫痪。苏联解体后,玛林娜曾申请带全家来华定居,照顾年迈父亲,可惜的是申请未获批准。
1992年7月,林耘病情恶化。临终前,家人给玛林娜发了电报,却始终没有回音。他带着对域外亲人的无尽思念,抱憾而终。
原来,玛林娜已改嫁法国,而莉加故土难离,仍留在故乡养老。
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爱情显得如此渺小,又如此壮烈。
这段跨越国界的姻缘,如同黑海上空的海鸥,终究没能飞过时代的暴风雨。
只留下一封泛黄的信,记录着曾经炽热、最终冷却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