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人戎昱: 才华横溢风流多情,一生坎坷却不改气节,三首诗见证他的多面人生
发布时间:2025-11-13 15:21 浏览量:1
讲到唐诗,大家一定会想到李白、杜甫,他们的作品有的飘然空灵如云,有的雄浑沉郁如山,代表了恢弘的盛唐气象。
但大唐的诗坛可不止李杜两位,今天我们要讲的一位诗人也是大唐诗坛上不可忽视的一颗耀眼明星。
他的诗,上谈国事,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下讲爱情,温柔款款,不失底线。
他就是中唐诗人戎昱。
史书上说他“美风度,能谈”,就是说他不仅诗才出众,而且风度潇洒。
他的人生更是既悲壮又多情,给后人留下了好几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他去世后还让君王怀念不已。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他的三首诗词入手,一起来了解这位大诗人的多面人生吧。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第一首诗是《上湖南崔中丞》,根据《唐才子传》记载,这首诗背后还有一则拒婚的小故事。
戎昱长得气宇轩昂、风度翩翩,而且口才好,还会写诗,纵然身处一众才子中,也如鹤立鸡群般醒目。
尽管他考进士屡试不第,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走南闯北,增长见识。
戎昱二十多岁时,就开始了一边游历,一边给各地节度使当幕僚的漂泊生涯。
在桂林时他认识了一位崔姓高官,他很欣赏戎昱,想招这位才子作女婿。
这在当时很寻常,比如大诗人李商隐就曾在做幕僚时被幕主看上,后来还娶了人家的女儿,成就了一段佳话。
崔大人的女儿长得很美,性情也很温柔,戎昱自然是一见倾心。
但崔大人不喜欢戎昱的姓——“戎”,因为这个姓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北方的少数民族。
于是崔大人就提了一个条件,只要戎昱改掉自己的姓氏,他就把女儿嫁给他。
戎昱虽然很喜欢崔姑娘,但他有自己的底线。
俗话说,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自己怎么能为了攀附权势,把父辈传下来的姓改了呢?
但他明白崔大人提这个条件并不是故意难为自己,而是风俗使然,因此写了一首诗——《上湖南崔中丞》,委婉地表示拒绝。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有人说这句“千金未必能移姓”尤其体现了戎昱的气节,意思是说,纵使给他再多的富贵,他也不会改姓。
虽然这个故事很动人,但它很有可能是后世文人的演绎,因为在《全唐诗》里,这句“千金未必能移性”用的是“性情”的“性”,而不是姓名的“姓”。
其实这只是一首写得极好的干谒诗,也就是地位较低的诗人写给地位较高的名流,表达感激或自荐之意的诗。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前两句“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是说:我戎昱卑微如尘土,而您则如山上青松般高贵,能得到您的赏识真是令我感激不尽。
接下来的“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是说:世人都嫌弃我这匹良马瘦弱,而您慧眼识珠,不嫌我这条“卧龙”贫贱。
这里戎昱自比千里马和“卧龙”诸葛亮,而把崔大人比作伯乐和刘皇叔。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用的是“一诺千金”的典故,说的是:崔中丞您的知遇之恩可抵万金,足以让人肝脑涂地。
最后两句“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再次表达自己的感动:别看我现在还是个一无用处的穷书生,但我会把大人的恩情记在心里,一定会找机会报答的。
这首诗的内容比较简单,无非就是拍崔中丞马屁,希望能得到他更多的帮助。
但拍马屁也是要有水平的,既要表达出心意,也要不卑不亢,拍过了头反而会让人不适。
戎昱这首诗就是干谒诗中的佼佼者,再加上他本人又风度翩翩,难怪会引起人们的浮想联翩,衍化出了一段爱情故事。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第二首诗是《移家别湖上亭》,关于这首诗有一个成人之美的故事。
后来戎昱结束了幕僚生涯,正式步入官场。
他曾在韩滉手下当差。
韩滉就是那位画《五牛图》的著名画家,后来还当过大唐的宰相。
虽然戎昱风流倜傥、器宇不凡,但他与韩滉毕竟地位差距悬殊,因此两人只是泛泛之交。
当时,戎昱在任职的地方结识了一名官妓。
官妓是负责侍奉官员,在官员应酬宴会上以歌舞助兴的艺妓,里面不乏一些很有才华的薄命女子。
尽管戎昱和那位酒妓心有所属,但官妓没有人身自由,所以两人无法正式结合。
这个官妓长得颇有姿色,而且能歌善舞,妩媚动人。
韩滉有个下属听说有这样一个妙人,就动起了歪脑筋。
为了讨好韩滉,他告诉韩滉这名女子如何美艳动人,歌舞又是如何曼妙,却没有说她是戎昱的心上人。
韩滉有些心动,命人第一时间把这名官妓送过来。
戎昱虽然舍不得,但也无计可施。
临行前他嘱咐道:
“我专门为你写了一首诗《移家别湖上亭》,如果韩大人让你唱曲,你就唱这首诗。”
这名官妓来到韩府举办的宴席上,一露面就赢得了宾客的纷纷赞赏。
韩滉赶紧让她表演才艺。
只见她舞姿翩跹,同时放声唱道:
“好去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正是戎昱临行前所赠诗歌。
简单来说,这首诗描写的是在柳条依依,一片春光明媚之时,佳人却要离去,连绿柳枝头的黄鹂见此情形都依依不舍地啼叫。
诗句中满满都是留恋之情,比如“柳条藤蔓系离情”的“系”字,既体现了柳条藤蔓的修长柔韧,又写出了它们拉住佳人衣角,不忍放手的深情。
而黄莺的啼鸣仿佛离别时的殷殷挽留、凄凄话别,让人想到离人的眼泪。
韩滉虽然位高权重,但骨子里也是个文化人,一听就明白了官妓背后有故事,细问才知道她是戎昱的情人。
韩滉大怒:
“你们这些拍马屁的人真该死!
戎昱是当代名士,你们为什么不事先查清楚,反而怂恿我把他看重的官妓召到这里?
现在我成罪人了!”
接着韩滉派人立刻把这名官妓送回戎昱身边,还打了那个“出馊主意”的人几十大棍。
就这样,一个“横刀夺爱”的悲剧变成了“成人之美”的喜剧。
古语说:
“君子不夺人之美。”
韩滉能克己容人,又能成人之美,果然是宰相度量;而戎昱的诗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也有触动人心的细腻力量。
名士君子双双相遇,方成就了这番佳话。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如果说前面两首诗背后的两个故事,多少都跟爱情有关,展露的是戎昱多情的一面;那么接下来这个故事,表现的就是戎昱立志高远、忧国忧民的那一面。
后世的陆游有句诗“位卑未敢忘忧国”,正是戎昱的生动写照,他虽然一生动荡流离,但他始终关注着国家大事,一心想为国效力。
戎昱经历过安史之乱。
当时唐玄宗李隆基逃去了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面对叛军压境,唐朝军队已无力作战,唐肃宗只好向少数民族回纥借兵,组成联军作战。
那回纥最后为什么答应出兵呢?
不是因为交情,而是因为利益。
唐肃宗和回纥约定收复长安后,“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就是说土地和男子归唐朝所有,金银财宝和女人儿童交回纥带走。
等长安收复时,因为战事需要,双方没有兑现约定,当地百姓躲过一劫。
可在洛阳收复后,回纥竟开始了持续三日的劫掠。
戎昱写过《听杜山人弹胡笳》一诗,记录这一历史悲剧。
其中两句写道:
“回鹘数年收洛阳,洛阳士女皆驱将。
岂无父母与兄弟,闻此哀情皆断肠。”
或许是因为亲眼目睹过这些惨状,戎昱一直对回纥抱有警惕之心。
更过分的是,劫掠洛阳并没有让回纥蛮族满意,他们又提出想要迎娶皇家的金枝玉叶——宁国公主。
唐肃宗虽然心疼女儿,但形势所迫只能答应。
对此,戎昱愤然写下一首五言律诗《咏史》。
诗中写道: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诗句的意思是:和亲是拙劣之策,江山社稷本应靠明君贤臣名将来稳定,怎么变成了柔弱女子的责任?
那些提出和亲之策的大臣,就不怕后人的指摘吗?
尽管民间和朝中都有诸多反对之声,宁国公主的车辇还是离开故国,去了遥远的漠北。
而戎昱因为跟朝廷大政相左,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他只能写诗劝谏,最后郁郁不得志地死在了桂林,当时的桂林是大唐最边陲的角落。
之后几十年,大唐仍处在叛乱后的风雨飘摇中,北方少数民族趁机而起,屡次侵扰边境。
大臣们建议朝廷沿袭旧事,送公主和亲。
此时在位的唐宪宗李纯却突然问道:
“我听说有个人诗写得好,但姓氏有点生僻,是谁?”
大臣说出数位诗人的名字,但唐宪宗接连摇头。
最后,这位年轻帝王缓缓吟出《咏史》这首诗,并意味深长地说道:
“若戎昱还在,我便让他当朗州刺史。
武陵的桃花源配得上这位诗人!”
朗州的治所就在武陵。
大臣们听完,都明白了唐宪宗的言外之意。
此后再没有大臣提议和亲,而戎昱也终于等来了赏识他的人,但可惜的是,这份赏识来迟了,迟到了几十年。
孔子曾说过诗以言志,从某种角度来说,读者可以从诗歌看出创作者的情感意志。
前面三首诗词,串联起了中唐诗人戎昱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多面性,他有自比千里马和诸葛亮的自负,有儿女情长的细腻,也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尽管戎昱一生颠沛流离,但他始终保持着一位士大夫应有的气节,以及坦诚洒脱的真性情,令千载之后的我们仍然心生敬仰。
相反,那些生前富贵显达的人,很多都已经消弭在历史的尘烟中。
两相对比,到底谁才是人生的赢家呢?
答案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