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历读专科?本升专政策开始试点,是“倒退”还是“革新”

发布时间:2025-11-13 12:02  浏览量:1

中考五五分流这事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教育部门想让一半初中生去普高,另一半直接进职校,想法是好的,目的是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顺便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

可现实是这政策推了几年,就推不下去。

为什么?因为家长不乐意啊,孩子才15岁,就说一半人没法上高中,将来上不了大学,这不是断了后路吗?高中招生名额开始猛增,大部分初中生现在都能挤进高中门,然后顺势上大学。

2024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破千万,安徽合肥普高比例直接从五五调到七三开。2025年,北京中考总分降了,科目优化,录取方式也变灵活,升学率明显抬高。

教育局这步棋,是被家长逼出来的,谁都不想被骂街。

“五五分流”是2021年左右开始试点的,那时候大学毕业生年年破千万,2024年光毕业生就1179万,加上海归44万,总数超1200万,同龄人1600万里,非大学生成了少数。

工作岗位呢?大家想要体面、高薪、轻松的活,从小老师家长就灌输,上大学就能躺赢。可现实是,清华北大名额扩到1200万,也满足不了所有人的期待。

中国经济结构很明显,高端岗位就那么多,大部分人上大学后发现,学历不等于好工作。结构性矛盾在这卡着,很多大学读了等于白读,不增国力也不添个人幸福,还烧钱烧时间。

如果能早点分流,让部分人直接学技能,理论上每个人工作分配不变,还省三四年青春。可家长不认账,觉得孩子被分到职校就是输在起跑线,教育局被喷得体无完肤。

政策执行难,就得换路子。高中招生爆涨后,大学入学机会多了,但问题没解决,全社会还迷信学历,高学历等于好前途的观念根深蒂固。

如果不改这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社会矛盾只会堆积。口头宣传没用,得来点实打实的例子,让大家看到专科不比本科差,甚至更好。

这时候,本升专政策冒头了,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带头试点。

2022年,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试水招30个本科毕业生进专科专业,2023年保持,2024年加到70,2025年直接135人,专业主要是动车检修、高铁维修、铁路运营。

招生对象清清楚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还限男生多。

为什么本科生愿意倒回去读专科?因为就业铁饭碗,这学校就业率96%,80%学生进铁路系统,50%毕业就拿正式工,起薪5800元,首年综合年薪8到12万。

2024年,郑州铁路局在这校招1500人,全国18个铁路局总招2355人。只要铁路不倒,这工作稳得一批。

这政策天才在哪?直接戳破学历越高越好的泡泡。

本科生读完四年,拿证后花三年再拿专科证,七年时间毕业,乍看浪费,可比起考研、考公呢?考公几年考不上的人海了去,考研上了还得愁工作。

本升专不一样,学校有铁路系统背书,就业有保障。当年为什么不直接报专科?因为那时看不起专科,能上本科干嘛选低一档。现在就业难,卷不过,就回头求稳。

学校也赚了,135个本科生一进校园,就等于活广告,品牌度蹭蹭涨,以后招生分数线肯定水涨船高。教育局目的更明确,用这政策做支点,证明专科就业率和薪资能碾压普通本科。

消灭学历迷信后,上什么学校就看实际收益说话,家长会理性选适合孩子天赋的路子。

试点成功,势头会扩散。2025年媒体报道,本科生回职校的案例增多,不止郑州铁路,其他职校也跟进,强调技能导向。社会认知在变,家长开始比薪资比稳定,而非文凭层级。

教育结构性矛盾缓解,中考分流就能顺利推。想想看,如果本升专铺开,专升职啥的也来了,中国教育就不会有那么多毕业生失业。想出这政策的人,脑子真活,绕过直接对抗,曲线救国。

当然,这事没那么简单。

大学扩招后,毕业生质量参差,职场竞争更猛。2025年北京中考改革,校额到校分数从500升到570,综合素质B级以上,考生压力不小。

全国人大代表李杨在采访中建议推迟分流到高中初期,媒体跟进报道。十五五规划建议扩普高资源,人口下降背景下,名额确实多了。

但核心还是就业,毕业生找工作难,政策再调也得面对现实。北大研究显示,减负政策后,低收入家庭升高中概率降9.3%,高收入家庭升5.3%,资源分配不均还在。

长沙教育局2025年起给高层次人才子女单列计划,不占统招,这事引发质疑,公平性得掂量。

本升专不是万能药,但它至少让大家看到,学历不是唯一出路。铁路学校的模式,靠行业背书,毕业生分布全国局,平均起薪稳。

教育部部长在2025年发布会上说,县中振兴计划实施,优化生态,禁抢生源,保障学生休息,促进全面发展。

这方向对头,教育别光追升学率,底层孩子跨越阶级难,985毕业还打工,阶层固化是事实。但政策调头,给更多人机会,总比死扛五五分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