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四大坏蛋”之一,演西游记爆火,至死没听见儿子喊他爸

发布时间:2025-10-10 15:41  浏览量:1

1995年元宵夜,上海一场晚会的后台,一片混乱。几分钟前,他还在台上精神矍铄地唱着《盗御马》,满堂喝彩声犹在耳畔。下一秒,他却轰然倒下,面色苍白。人们围上来,呼喊、急救,乱作一团。仅仅20分钟,一代“反派大师”程之的人生大戏,竟如此仓促地落下了帷幕。

你敢信吗?这个在《西游记》里把贪婪阴险的“金池长老”演活了的演员,这个在《鸡毛信》里让人恨得牙痒痒的“歪嘴”队长,现实里竟是个拉着二胡、说着相声,见人就笑眯眯的可爱小老头!

01

名门之后,却偏要“唱戏”

1926年,程之(本名程会春)生在了个顶级的文化世家。他的祖父程颂万,是晚清大名鼎鼎的学者,被张之洞视为左膀右臂。这起点,妥妥的“书香贵胄”。

可到了他父亲程君谋这一代,家道中落。为养家糊口,这位满腹经纶的才子,不得不“下海”唱了京剧,还唱出了个“汉口谭鑫培”的名号,和荀慧生这样的大角儿同台。

但在那个年代,唱戏是“下九流”。程父内心充满屈辱,发誓绝不让儿子再走老路。

可基因和环境的力量太强大了! 从小在戏班子氛围里泡着的程之,6岁无师自通就能拉一手好胡琴,裘盛戎等名家看了都拍手叫好,劝他:“这孩子是块戏料!”

父亲的反应却是暴怒:“我唱戏是家门不幸,你休想!” 硬是逼着他寒窗苦读,一路把他送进了复旦大学经济系,成了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

然而,父亲拧得过现实,却拧不过儿子血脉里的热爱。在父亲看不见的角落,程之的灵魂早已被话剧舞台勾走。他偷偷演戏,专演反派,甚至在大二时,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

瞒着全家,从复旦退学! 为了彻底“潜伏”,他把名字从“程会春”改成了“程之”,一头扎进了上海剧艺实验剧团。

这在当时,简直就是自毁前程的疯狂之举。但历史证明,这个“逆子”,选对了。

02

【反派之王】从“没人演”到“四大坏蛋”

刚入行时,程之很现实:长相不算英俊,想出头?难。怎么办?只能捡别人不要的角色——反派。

他这一捡,就为中国影坛“捡”来了一个“坏蛋专业户”!

《太太万岁》里吃软饭的流氓,被他演得油滑可憎;《我这一辈子》里的警察局长,一个眼神就透着奸诈;《鸡毛信》里的“歪嘴”黑狗子队长,成了多少孩子的童年阴影?

最绝的,还是86版《西游记》里的金池长老。表面道貌岸然,眼神里却满是贪婪算计。那想夺袈裟又故作镇定的样子,简直把伪善刻进了骨头里!

因为他演得太好,观众彻底入戏了。妇女在路上看见他,拉着孩子绕道走;小孩直接被吓哭。 圈内人更是送了他一个响当当的名号——上影厂“四大坏蛋”之一!

面对这种“待遇”,程之反而乐了。这不是骂他,是观众对他演技最高的褒奖!

戏里是“恶人”,戏外是“圣人”

卸下妆,走出片场,程之完全是另一个人。

他没有明星架子,就是个热心肠的邻家大爷。社区诗会,他跑去朗诵;中学升旗仪式,他主动去表演;街道弄堂搞活动,他一请就到。

京剧、相声、小品、话剧……只要群众爱看,他没有一样不精通,没有一样不认真准备。 1981年,他更是被上影厂评为“先进工作者”。这才是真正的 “德艺双馨” !

然而,这个完美的艺术家,心里却藏着一个长达数十年的隐痛。

03

那声迟到了半生的“爸”

这可能是程之人生中最戏剧性,也最催人泪下的一幕。

他的亲生儿子,竟然是曾经的“央视一哥”程前!

原来,程前出生仅15天,因为程之的大哥没有子嗣,遵从旧俗,他被过继给了大伯。从此,程前管生父程之叫“三爸”。

这个秘密,在程前13岁时被捅破。孩子内心世界的地动山摇,程之怎会感觉不到?他内心充满愧疚,开始用笨拙而沉默的方式弥补。

在月工资只有18块的年代,他咬牙花了20块,给儿子买了一双皮鞋。 这双鞋,哪里是皮鞋?分明是一个父亲沉甸甸的、却无法言说的爱。

可程前的心结太深了。养父母倾尽所有的爱,让他无法轻易改口。面对生父的示好,他始终沉默,那声“爸爸”,怎么也叫不出口。

程之只能远远地看着儿子一步步成名,成为家喻户晓的主持人,内心欣慰又酸楚。

直到1995年那个冰冷的元宵夜。

在北京的程前得知噩耗,疯了一样赶到上海太平间。他终于俯下身,在父亲耳边,轻轻地、颤抖地喊出了那句埋藏半生的:

“爸……”

只可惜,那个爱他、等他这声呼唤了一辈子的老人,已经再也听不到了。

结尾:

这就是程之。

戏里,他把“恶”演到极致,成了几代人的记忆。

戏外,他把“善”活成标杆,却把最深的遗憾留给了自己。

他的人生,比任何剧本都更跌宕,更深情。

这样的老艺术家,怎能不让人在30年后,依然深深怀念,并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