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末明史案,一本史书株连 221 人,告密者遭 “天谴” 暴毙?

发布时间:2025-10-06 13:30  浏览量:2

顺治十八年(1661 年),入关后的清朝首度陷入困厄之境,如芒在背往昔的安定祥和似已摇摇欲坠,局势的细微变迁,让其瞬间陷入坐立不安之态正月里北京这边,顺治帝染上天花没救过来,8 岁的玄烨接着当皇帝,权力稳不稳还不好说千里之外的江南。

一本讲前朝历史的书稿《明史辑略》却卖得火,有人看了就告到北京,说这里面藏着 “反清复明” 的心思,没多久江南文坛就被卷进了血雨腥风里庄氏修史。

想当 “左丘明”,却踩了清廷的 “红线”这事得从浙江乌程(现在的湖州)的庄家说起庄家是大富商。家里有个儿子叫庄廷鑨,本来挺喜欢读书,也想干番大事可惜运气差,还没闯出啥名堂就得了场重病,眼睛直接瞎了然而,他并未放弃心中始终憧憬着春秋时期的盲人史学家左丘明。

渴望凭借撰写史书,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美名,以彰其志,以显其才,庄廷鑨这想法本身没问题,可巧就巧在,他家对门住着前明天启年间的首辅朱国桢的后人往昔,老朱位居高官之际,编纂了一部名为《国朝大政记》的史籍,详尽记录了明朝的历史,为后世了解那段风云岁月留存了珍贵资料岁月流转。

后来,朱国桢溘然长逝未几,大明王朝亦走向覆灭曾经煊赫一时的朱家,在时代的洪流中失去往昔荣光,逐渐败落下来庄家人一看,这不就是机会嘛?庄廷鑨的爹庄允诚,直接花大价钱买下了朱国桢那本遗作的版权。

随后,他不惜耗费巨资,礼聘十几位江南文人,组建了一支修撰明史的团队他命儿子庄廷鑨为领队,更宣称庄廷鑨是“左丘明转世”,言辞颇为夸张那时候明末刚清初,江南好多文人不愿意给清朝当官。

一听有富商管吃管住还能写明朝的事,差点把庄家门槛踩烂本来想请当世名士顾炎武给书写个序,抬抬名气,但后来发现顾炎武考察完根本不买账顾炎武直接说庄氏父子 “不学无术,实非史才”,还吐槽 “官能鬻,名能买,世风如此。

可叹可笑”被顾炎武泼了冷水,庄氏父子也没回头,反而偷偷把查继佐、范骧、陆圻这些有名的江南才子,列到了书的参校名单里,事先根本没跟人商量老实讲,要是这书编完了就藏家里。

可能也没啥事可庄家人编书的时候,发现写明朝历史能赚钱顺治十七年寒冬,那承载着诸多史事的《明史辑略》,正式流入市场,开启了它在世间的流传之旅不过可惜,领头编书的庄廷鑨没等到书出版就病死了,是他爹庄允诚在他死后 5 年把书刻出来的那时候明朝刚亡了不到 20 年,好多上了岁数的人都经历过李自成起兵、崇祯上吊、清军入关这些事这本讲前朝的书一出来。

不管,是老百姓还是朝廷高层,都盯着呢诚如顾炎武所云“实非史才”,庄家编史之水平着实堪忧不仅如此,其于政治方面亦缺乏敏锐之洞察力,如此表现,实在难尽人意他们肆意窜改朱国桢遗作。

补撰崇祯及南明历史时,尊南明年号为正统,对清朝年号讳莫如深更有甚者,竟大胆记述满人入关前的不光彩之事这书卖着卖着,就出事了吴之荣搅局,从敲诈到告御状,把小事闹成血案。

范骧有个朋友叫周亮工,买了本《明史辑略》回家看翻阅之间,我顿觉异样书中记载,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明朝呈递降表且特别注明,这段内容乃龚鼎孳所写短短数语,似藏诸多隐情龚鼎孳可不是普通人,跟吴伟业、钱谦益并称 “江左三大家”。

当时,在清朝当官,还是管监察检举的都察院左都御史周亮工怕龚鼎孳看到这书会追查,赶紧告诉了被列在参校名单里的范骧、查继佐、陆圻三人,劝他们赶紧去官府说清楚,别到时候被牵连查继佐这时候才知道自己被列了名,一开始还没当回事 , 毕竟他自己也在写《明书》(后来改叫《罪惟录》)还是周亮工不放心。

怕朋友出事,赶紧写了份担保书,说这三人跟庄氏的书没关系,交到了浙江按察使司和浙江学政衙门备案本来以为这样就没事了,可浙江的官员一开始态度特别敷衍当时的浙江学政胡尚衡甚至说 “文章之事,何必存案”。

还让按察使司的人代批没想到按察使司的官员还真代批了,说 “明史一书,非奉旨孰敢擅刻?湖州府严查确报,以便详究题参可也”公文又打回湖州,落到了府学教授赵君宋手里赵君宋是个爱多管闲事的,他知道庄家在当地有钱有势,觉得这是个敲诈的好机会就借着职务便利跑到庄家查书,还威胁说要告到朝廷。

说庄家藐视国法庄允诚并非胆小怯懦之人,不甘为人所制他旋即求助于官场友人、湖州分守道张武烈从中斡旋,同时迅速纠正了赵君宋所指的史实谬误本来以为这事就过去了,没想到按下葫芦浮起瓢,庄氏修明史的事。

经湖州知府陈永命传到了浙江粮道李廷枢耳朵里,又传到了李廷枢的亲家吴之荣那,这下彻底瞒不住了吴之荣可不是一般人,在金庸的《鹿鼎记》里都有他历史上的他更过分,以前当过归安县令,就靠敲诈勒索、没事找事出名,后来因为干了太多坏事被革职下狱,还是遇到朝廷大赦才出来的他从李廷枢那看到《明史辑略》,眼睛都亮了 。

他太清楚这书里有多少犯忌讳的地方了适逢良辰佳日,吴之荣怀揣那书,登门至庄家兴师问罪其真实意图,不过是妄图借此讹诈钱财,以饱一己之私囊罢了在庄允诚眼中,吴之荣不过是个风光不再的过气县令,实在不值一哂故而。

他对吴之荣的存在直接选择了无视,未作丝毫理会吴之荣讨了个没趣,恼羞成怒,愤懑不已他不顾层级限制,径直向杭州将军松魁投上了检举信,欲借其力以泄心头之恨杭州将军是清朝 14 个驻防将军之一。

虽然,主要管旗兵的事,不能插手地方行政,但地位比总督还高,跟总督、巡抚一起奏事时得他领头松魁接到密报后还挺重视,可吴之荣没想到,庄允诚又花了大价钱,把松魁这些当官的都搞定了,这事又暂时压了下去吴之荣几次都没成。

还是不罢休,眼看敲不了庄家的钱,就想去敲庄氏的亲家、乌程南浔镇首富朱佑明庄廷鑨之弟庄廷钺曾劝诫朱佑明,勿理吴之荣之流若因彼信口几句便予财帛,日后为官者必多效仿长此以往,家族产业恐将逐渐被蚕食,终至消亡可朱佑明也没理吴之荣,吴之荣这下彻底急了,直接跑到北京。

去刑部告了御状康熙元年(1662)冬天,明史案彻底爆发吴之荣在给刑部的供词里,一口咬定《明史辑略》是庄允诚和朱佑明两家子弟一起写的为了让人信,他还在书封上 “朱氏史”(指朱国桢)下面加了 “即朱佑明” 四个字。

就想把庄、朱两家弄死,好吞了他们的财产不过吴之荣虽然贪,但也不想牵连太多人他看到书的序言是朋友李令皙写的,就把相关证据毁了,连查继佐等人的参校名单也一起撕了 。

毕竟,这些人和他没仇可他没想到,这事报给朝廷后,直接成了大案清廷顺着吴之荣说的线索,先在浙江湖州、吴江一带抓了涉案的人朱佑明在牢里遇到了最早告这事的赵君宋,就跟赵君宋商量,说要是赵君宋能帮他洗清罪名,就把一半家产给赵君宋俩人在刑部提审时就翻了供。

赵君宋说最早的《明史辑略》里根本没朱佑明的名字朝廷赶紧派人去湖州府学,找到了原版的书,连吴之荣撕毁的书页也找到了这下麻烦大了,李令皙、查继佐、范骧这些作序的、被署名的,全被抓了起来康熙二年(1663),鳌拜为首的四大辅臣下了批示。

明史案最终判了刑部说庄氏的书里有异端说法,赞扬明朝、诋毁清朝,叛逆到了极点,判庄、朱两家和参与编书的人,只要是 15 岁以上的父子兄弟都斩首,妻妾女儿和 15 岁以下的孩子都流放当奴隶朱佑明最终也没逃过,这案子一共死了 221 人早就病死的庄允诚和庄廷鑨。

连尸体都被挖出来挫骨扬灰了之前办这案子的官员,因为受贿、包庇,也被处死了原湖州知府陈永命自知命数已尽,于旅馆自缢身亡其棺椁运回杭州老家后,仍遭开棺碎尸之祸与此同时,他任江宁县知县的弟弟陈永赖,亦一同被处斩很显然。

清廷这次是铁了心要立威不光是编书的,连刻书的汤达甫、李祥甫,书店老板王云蛟,甚至只是买了书看的读者,都被处死了,还有近两千人被流放,清廷之所以这么狠,跟当时对明朝遗民的政策变了有关清朝能坐稳江山不容易。

刚入关的时候,南方还有反清复明的势力江浙一带,以前还是南明小朝廷抗清的前线,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和张煌言还带联军沿长江打过来,拿下了不少地方,甚至打到了江宁,让江南好多人还想着恢复明朝后来清军反击。

南明小朝廷灭了,但江南人思念明朝的心思没断待清廷局势渐稳、外患消弭,便着手收紧思想管控恰在此时,明史案浮出水面,犹如撞在严法利刃之上。

遂成,清朝首起大型文字狱案子终结后,查继佐、范骧、陆圻因“检举有功”获释不仅如此,他们还得以与吴之荣一同瓜分庄、朱两家的财产,这场闹剧以这般荒诞的利益分配收场但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陆圻本来是 “西泠十子” 之一,在江浙很有名,案子后精神失常。

后来,跑到黄山学道,再也没出现过,他儿子后来中了进士找他,也没找到范骧此后再无记载有人称其“志气仍如往昔”,然虚实难辨这位曾在世间留下痕迹之人,于康熙十四年,即公元1675年,溘然长逝查继佐的余生更让人唏嘘。

他明明是明朝遗民,却还在接着写明史案子结束十年后,也就是康熙十一年(1672),他写成了《明书》,后来改成《罪惟录》, 取的是孔子 “罪我者其惟春秋” 的意思他不想像庄氏那样乱写,尽量还原史实,哪怕自己背骂名可随着清朝统治越来越稳,思念明朝的人越来越难活,查继佐只能收起锋芒,靠教书过日子但就算这样。

海宁查家还是没躲过明史案过去 60 多年后,雍正朝的时候,查继佐的族子查嗣庭因为 “维民所止” 的科举案被灭族,查家遭了大难好在查家没彻底垮,后来还出了穆旦、金庸这些文人,也算是把文脉传下来了。

至于吴之荣,瓜分庄、朱两家财产后,本以为能尽享荣华,却仅两年时光,便骤然离世,恰似黄粱一梦,荣华转瞬成空记载说康熙四年(1675)七月,他从福建回来,走到半路上突然刮大风、打雷,他接着就得了疟疾,两天就死了。

当时人,都说他是被天雷击死的毫无疑问,明史案不只是一场因为一本书引发的悲剧,更像是清廷给天下文人敲的警钟从庄氏父子想靠写书留名。

到吴之荣为了钱把事情闹大,再到两百多人因此送命,能看出来那个年代的文人,想安安静静做学问有多难此案所留阴霾,宛如一颗不祥的种子,悄然成为康雍乾三朝文字狱的肇始自此,清代思想界仿若被厚重乌云遮蔽,长久笼罩于高压氛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