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板浦”地名的由来及发展变迁

发布时间:2025-10-04 17:13  浏览量:1

一、地名溯源与历史底蕴:千年古镇,人文荟萃

(一)地名由来:木板铺路,因港得名

板浦地名的由来与当地地理环境及生产生活需求紧密相关。相传此地早年为新淤滩地,地势低洼且有小河贯穿,煎盐的灶户为便利通行,以“苍梧板”铺垫路面、架设桥梁,最初得名“板铺”。后因地处河流入海口,兼具“板路”与“港浦”的特征,逐渐演变为“板浦”。隋末唐初正式定名建镇,这一名称延续至今,承载着古镇与盐业、水运相关的早期记忆。

(二)历史脉络:盐运枢纽,文化重镇

板浦的繁荣始于盐业,兴于水运。自西汉初年得名“北浦”起,这里便因临海滩涂适宜制盐而渐成聚落,明清时期成为苏北三大盐运内港码头之一,盐池星罗棋布,盐坨连绵如山,徽商、扬州盐商云集于此,有“淮北盐都”“小上海”的美誉 。作为盐运枢纽,板浦与周边的中正盐场联系紧密,中正所产之盐多经板浦转运,共同撑起淮北盐业的兴盛格局。

民国元年(1912年),板浦成为灌云县县治所在地,进一步奠定了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这里不仅商业繁荣,更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等非遗文化在此传承,街头吹糖人等传统技艺相映成趣,构成了独特的民俗景观 。

(三)名人与传奇:文星闪耀,佳酿传世

板浦自古名人辈出,故事流传深远。清代文学巨匠李汝珍在此居住多年,以板浦风土人情为灵感创作了古典名著《镜花缘》,如今东大街的李汝珍纪念馆已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门前“千古盐醋名园开胜境,一方水土重镇看今朝”的对联,诉说着文学与地域的深厚联结 。此外,清末武状元卞赓、“板浦才子二许”等先贤也出自此地,为古镇增添了人文亮色。

饮食文化方面,“穿海州,吃板浦”的民谣流传至今,核心便在于汪氏家族传承的“汪恕有滴醋”。清康熙年间,汪一愉开创酿醋作坊,其醋因“数滴则味美津香”得名“滴醋”,乾隆皇帝南巡品尝后赞不绝口,更被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评为“板浦醋为第一” 。这一技艺历经十一代嫡传,2009年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板浦的文化名片。

二、现状格局:镇域核心,烟火兴旺

2009年6月,板浦由灌云县划归海州区,现为辖16个行政村、5个社区的建制镇,镇域面积80.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万亩 。如今的板浦,工业、农业与商业协同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烟火气息。

工业上,板浦工业园已初具规模,为镇域经济注入活力;农业方面,除传统种植外,生态豆丹养殖、休闲果品等特色农业基地不断涌现,实现了农业与旅游的融合 。商业更是延续了历史繁华,北海门西路、新民路等多条街道商户林立,烧烤摊、冷饮店等市井店铺人气旺盛,构成了鲜活的夜生活图景 。

美食依旧是板浦的金字招牌。除了传承340余年的汪恕有滴醋,板浦窖藏白酒也享誉一方;街头小吃中,香肠、凉粉、脆饼、大糕等特色美食供不应求,成为本地人日常与游客打卡的必备之选,延续着“吃在板浦”的盛名。

三、未来远景:交通赋能,文旅兴镇

依托交通升级与规划布局,板浦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未来将成为连云港南部的重要节点。

(一)交通枢纽优势凸显

交通网络的完善为板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瀛洲路已修通至板浦,204国道环绕镇域,大幅缩短了与市区的时空距离;邻近的花果山机场更让板浦融入“航空+公路”的立体交通体系,为人员流动与物资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

(二)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

产业方面,板浦工业园正加速与宁海工业园连成一片,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有望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创造就业岗位。城镇建设上,通过扩大居民小区建设,将分散的城乡居民集中安置,进一步完善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让居民享受更优质的生活条件,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有机结合。

板浦正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古镇复兴工程:复修国清禅寺、汪氏老宅、方家大院等古民居,重修西顾巷、大寺巷等老街,串联起秋园、盐河风光带等景观 。同时,以李汝珍纪念馆为核心,将《镜花缘》文化延伸至情景剧、数字动漫等领域,结合VR技术丰富展现形式;特色农场则提供瓜果采摘、豆丹捕捉等体验项目,让传统与现代交融,打造集文化体验、乡村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打卡地,让千年古镇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