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书 | 陈娟:跟刘斯奋先生《白门柳》的两次结缘
发布时间:2025-10-03 20:50 浏览量:1
岭南书
跟刘斯奋先生《白门柳》的两次结缘
——《文人心灵的历史回声——〈白门柳〉论》《画本白门柳》出版故事
陈 娟
2000年,我开始责编一本文艺评论集:《文人心灵的历史回声——〈白门柳〉论》。在编辑过程中,我就萌发了策划、编辑《画本白门柳》的想法,就是把刘斯奋三卷本长篇小说《白门柳》改编成连环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三卷本《画本白门柳》成功在2001年9月问世。和原著三卷本《白门柳》相得益彰。作为对原著演绎的首秀,很好的发挥了原著的内涵,扩大了读者阅读效应。《白门柳》是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广东唯一一部茅盾文学奖作品。茅盾文学奖是长篇小说最高奖,《白门柳》成为了广东文学的标杆。作者刘斯奋是集文学评论、古典注释、书画、文学等为一体的通才,在多个领域建树卓著,是广东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他1944年出生,祖籍广东中山,196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历任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他作为优秀的评论家提出朝阳文化理论,对广东文化的提升起了积极作用;他从事过古典文化的研究,出版过《岭南三家诗选》《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等八种学术著作。他提出“文人画”这个概念,给广东绘画艺术注入了新鲜的生机。代表作长篇小说三卷本《白门柳》,更是给广东文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
刘斯奋从1984年到1998年的16年间完成了三卷本长篇小说《白门柳》的创作,这是一部时间跨度三年的士人小说。比较特别的是,一般的长篇小说时间跨度都是几十年或上百年,它写的是崇祯十五年三月明朝覆灭前直至最终覆灭这三年期间士人与秦淮名妓的悲欢离合,在朝代更迭中选择,这样专写古代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也是少见的。是以李自成攻入北京,留都南京的弘光政权的建立及其毁灭,南明鲁王政权的筹建及其垮台,以及明朝的完全覆灭这一背景展开的。刘斯奋在“开卷广州”论坛上谈到《白门柳》创作始末里谈到,他首先从思想上立意高远,文字上尽量保持文言文的雅致,一天就写500字,精雕细琢,字字珠玑。
《白门柳》第一部《夕阳芳草》于1984年出版,1986年1月18日获得广东省鲁迅文学奖。第二部《秋露危城》于1991年8月出版,1992年12月获广东省第四届鲁迅文学奖。1991年2月开始从事第三部《鸡鸣风雨》的创作,于1997年完稿。合并前两部转交中国青年出版社统一出版。
由我担任责任编辑的《文人心灵的历史回声——〈白门柳〉论》(黄树森主编),于2000年5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认为《白门柳》“对文人及文人思想心灵的书写,不仅是表现对象的拓宽,而且是历史观念的革新;不仅是对精英政治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的超越,而且是与年鉴派新史学观念的接通。这使《白门柳》在当代历史文学创作中显示了自己的独特价值”。我在编辑这本评论集的过程当中,感觉到刘斯奋和他的这部长篇小说对广东文学的价值,有必要演绎一下,比如连环画的演绎就很有魅力。
于是《文人心灵的历史回声——〈白门柳〉论》出版后,就着手准备策划《画本白门柳》的工作。首先要得到原著作者的同意,我通过在广东省文联工作的于爱成问询。
2001年中国连环画引起关注有这些图书,分别是河北美术出版社的《西游记连环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西游记故事(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李自成》连环画。《画本白门柳》也是在2001年9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出版界和画坛也引起了共鸣。
2001年中国出版界最流行的画本类书稿是《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是一本带有插图的商业寓言读物,其他流行的画本类出版物如《红楼梦》绘本,还有一些插画小说,《国画家》期刊等。
于爱成很快回话,刘斯奋同意将《白门柳》改编为连环画。现在回想起来,这和刘斯奋一直喜欢绘画有关。最早他想考广州美术学院,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上了中山大学中文系,晚年还担任了广东画院院长,主张“新文人画”等,给广东书画界吹进一缕清风。刘斯奋在讲座时也谈到:我在每个领域寻找它的新的发生点。这也是他成为文史大家的首要因素。
当时担任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的卞恩才、担任总编辑的陈海烈、担任文化读物编辑室主任的黄彦辉都赞同这个选题。我是文化读物编辑室的编辑。我1998年进入广东人民出版社,就是卞社长、陈总编的支持。我感觉“粤派出版”分两种风格,一种是岑桑、陈海烈、曾宪志、黄彦辉这种扎根本土、严谨踏实的专业风格,一种是卞恩才、金炳亮、曾莹、肖风华社长那种开朗灵活、视野广阔的海派风格。出版社领导一点架子都没有,卞社长会请我们这些编辑喝毋米粥,陈总编会对我们编辑嘘寒问暖,更让人欣喜的事,黄彦辉主任是我在江西人民出版社时去北京学习时研修班的同学。
卞社长,上海人,海派风格,幽默诙谐,具有开放意识,中山大学研究生。1995年,他就提出了通过策划编辑制度推动出版行业市场化发展的观点。卞恩才帮助自己的老师整理了《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董家遵著),参与编著了《中国古人刻苦好学趣事》,参与撰写了《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现代化》。卞恩才担任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有两本书的操作让人津津乐道,一个是卞社长带着责任编辑何祖敏协助曾志编写回忆录,后来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曾志的回忆录《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
还有一件事情,引起出版界轰动的,拍板出版刘晓庆前夫陈国军的《不得不说的故事》,他建议把书名改为《我和刘晓庆——不得不说的故事》。由于书稿字数为40多万字,定价25元,起印数40万册,版税10%,这意味着稿费至少100多万,出版社还是有压力的。卞社长采取了各种有力措施,在发行上低折扣供货,由省新华书店包死,不退货。半年内,书基本发完。销售码洋达200万。内容引起争议,但整个运营和经济效益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后来卞社长担任广东省出版集团审读员。2024年5月28日,卞社长还参加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举行的《新质生产力简论》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该年8月突然去世,不胜悲悼!我脑海里又浮现出他亲切地笑容,还有他的吴侬软语……他是上海人。
陈海烈总编辑后来也接任了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广东省出版集团董事等职务,参与主编《岭南文库》《当代岭南文化名家从书》等有影响的书籍。他既有组织大型丛书的能力,又能对书稿精雕细刻,是比较全面的领导。我感觉陈总编和黄主任的关系有点像岑桑和陈总编的关系,那时的出版界有点师徒这样的组合。……陈总编和黄主任立即带领我,和刘斯奋主席聚谈。刘斯奋当时担任广东省文联主席。我印象最深的是刘斯奋提出改编文字可以在原著基础上发挥,作为编辑我的本意是还是保持原著风格,这体现了他的大家风范,总是在创新中。接下来就是组阁改编团队,我推荐了原《佛山文艺》副主编谭运长担任文字改编者,中国环保艺术第一人舒勇担任绘画者。谭运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著名学者徐中玉。舒勇当时在行为艺术领域很是出色。领导和刘斯奋都同意了这个人选,这个人选和刘斯奋沟通得很好。
二
《画本白门柳》和原著一样,也是三册。封面也是绘画者设计的,起初我不太满意,《白门柳》里有个白,封面颜色是白的才吻合,在若干年我社出版原著《白门柳》第二卷封面的底色就是白色的。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个封面和内文的绘画还是有现代气息的,基本能反映原著风貌。《白门柳》原著是用了16年时间创作出来的,这本《画本白门柳》是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创作完成的,肯定有疏忽的地方,但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刘斯奋仍然是《画本白门柳》的灵魂。他的境界、品格、才华,让他成为广东文化界的旗帜。他的代表作,则成为了文化的孵化器,吸引着孵化着积聚着各类文化力量,最后淬炼、孵化、梳理了中华文化的优秀肌理,江南与岭南,士子与名妓,明末与清初,朝代的更迭,古代与当代,小说与考据,文学与美术,碰撞出的火花延绵不绝……《白门柳》演绎的首秀是《画本白门柳》,之后各类形式的演绎都亮相了:电影、电视剧、话剧、粤剧、汉剧、点评插图本、英译本……
《画本白门柳》的文字改编者谭运长评述刘斯奋,说他长得很像苏轼,无论是个头还是神韵都像,我感到刘斯奋的人生境界很像苏轼,就是乐观的人生:一蓑风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苏轼式的潇洒豁达、率性而活。刘斯奋和文字改编者及绘画者舒勇都沟通得很好,实际上他在指导改编者和绘画者,他们都去刘斯奋家里和他倾谈,实际上是改编者以指导……他还约我和于爱成聚谈,在座还有他弟弟刘斯翰,刘斯翰也是个学者,和他一样乐呵呵,像个弥勒佛。所以《画本白门柳》里仍然是《白门柳》的影子,也应该是《白门柳》的真身。所以《画本白门柳》还是处处荡漾着刘斯奋的意象,蝙蝠的意象,《白门柳》的意象……
显然是刘斯奋指导的结果,《画本白门柳》里有刘斯奋倡导的文人画的痕迹。刘斯奋曾经谈起过文人画,他说:“这种画风发端于唐宋,大盛于元明,曾经主宰画坛数百年,其艺术观念即使从当时世界美术的格局来看,也是走在前头的。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历史和政治种种原因,问人画才衰落式微了。但是这种画风其实在很高的层次,️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华,理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称发扬”。还谈到过中国画的三大优长:以线造型、以简驭繁和侧重写意。虽然《画本白门柳》里面的绘画,显得有些稚嫩,但仍然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特征,简洁雅致,运用线条的白描,有着古典的深意。绘画者舒勇,当时作为“中国环保艺术第一人”著称,从《白门柳》的绘画起步,他后来成为国际著名艺术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合作艺术家,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标志性雕塑“丝路金桥”的创作者,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画本白门柳》是这样子完成的,文字改编者改成一段文字,绘画者根据这一段文字来创作绘本。《画本白门柳》扉页上有原著作者刘斯奋的个人简介,还有他的头像,表明了他对文字改编者的引领作用。代序原为《白门柳》一书的跋,在里面刘斯奋感谢了真诚关怀过《白门柳》的人士,也特别深切感谢了他的妻子叶红。这充分显示了他仁厚的宅心,这是成为大家的必要条件。作为原著作者不可避免的也融入了《白门柳》的再创作中,也是《画本白门柳》的主创人员之一。代序后面有主要人物表,也是从原著移植过来的,原著是三卷本的长篇小说,《画本白门柳》也是对应的三卷,文字改编者也是根据每一卷的原文改编成一段段文字,提要该卷内容,他和刘斯奋相谈甚欢,后来又合作了插图点评本(林墉插画),还撰写了《刘斯奋评传》,可见在改编《画本白门柳》文字时,就心意相通,2023年他们还对谈过《白门柳》的创作理念。
刘斯奋先生自号“蝠堂”,以“似鸟非鸟,似兽非兽”的蝙蝠自比,大半生跨界行政、文学、书画、学术等领域,都能有所建树,是广东文化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谭运长2018年接受金羊网的专访。该专访的标题是“快活的蝙蝠——刘斯奋的启示”。他在专访中谈到:“快活的蝙蝠,就是非职业化,就是灵活性、现实性。”他认为:“刘斯奋获茅盾文学奖的《白门柳》三部曲,就是一个非职业化的成功例子。”他强调:“刘斯奋的创作既继承了岭南文化的重要传统,又自然而然地融合了当下现代性。岭南文化精神就是不能局限在岭南里,而要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作用。”2023年“书纽学堂·名家说”他和刘斯奋先生对谈过,主题是:变化之道和中和之美——谈谈《白门柳》的故事。之前2018年的南国书香节,也对谈过《白门柳》,这次刘斯奋谈到:“写小说就是想写古代的文化,把古代优秀的精神渗透其中。不是依靠故事本身的传奇吸引人,而是通过故事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文化现象、价值观念、是非观念、善恶取舍、生活习惯等,并尽可能还原那段历史。比如名妓,是一种成因复杂的历史现象,并不仅仅是供人猎艳的”。
在刘斯奋先生指导下,他们之间又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默契,谭运长顺利完成了《画本白门柳》里文字的对《白门柳》的演绎。里面的文字简洁而有古典韵味,和原著比较吻合。
《画本白门柳》的代序里有一段是可以视为刘斯奋的创作谈:“就我本人而言,却有自己所遵循的准则。众多的‘主义和品类中,我更倾心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样式。也许这是因为我更愿意让自己的作品承当起传播历史的媒介作用,更希望让读者能够通过我的作品去多少了解人类前行的艰苦而壮丽的历程,去多少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之美。而要做到这一点,我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忠实地去再现历史,哪怕这是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实现的主观愿望。为此,我在创作中,始终遵循严格的考证,大至主要的历史事件,小至人物性格言行,都力求书必有据。就连一些具体情节,也是在确实于史无稽,而艺术处理上又十分需要的情况下,才凭借虚构的手段。”应该是谭运长的改编很附合这一准则,文字古典,叙述到位,内容与原著很吻合。所以刘斯奋也同意谭运长撰写《刘斯奋评传》,并让自己的大儿子刘一行担任插画和责任编辑。刘一行知名画家,199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代表作《鬼马神游》,由漫画专栏结集成书,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惜英年早逝。但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和厚度。他将史论融入实验创作,重新定义了水墨画的情感维度与当代价值,这让他的画作和学术思维仍然在艺术界熠熠生辉。
刘斯奋在《画本白门柳》的代序里还谈到:“小说写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虽然上百,这些人物在书中所占的位置轻重各不相同,但贯串全书始终的核心人物其实只有五位——钱谦益和柳如是、冒襄和董小宛,以及黄宗羲。五位人物当中,钱、冒、黄分别属于‘士’这一阶层里三种不同的类型,各有其普遍的代表性;柳、董则分属‘名妓’这一特殊群体中的两种性格、追求各异的女性。当然,作为这群年轻的对立面,小说还以相当篇幅写到权奸马士英、阮大铖,以及降清明臣洪承畴,他们应该也属于第一层次的重要人物。”《画本白门柳》和原著《白门柳》相对应的也是三卷,每部的大书名小书名和原著是一样的。在《画本白门柳》每一部的前勒口都有内容提要,是我撰写的,当时有点得意,但现在看来有点生硬,但也是基本到位了。第一部《夕阳芳草》的内容提要,谈到这一部截取的是崇祯十五年(1642)一年中的事,描绘的是明末动乱中复社名士和秦淮名妓及权奸的故事,展现了一幅历史长卷。第二部《秋露危城》内容提要,谈到这一部描写的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清兵南下,南明弘光王朝的建立与崩溃的背景下,朝庭、大臣、将帅、百姓的众生相,奏出了一曲末世挽歌。现将第三部《鸡鸣风雨》的内容提要抄录如下:《鸡鸣风雨》是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三部曲的第三部,描写的是清朝建立初期,在天崩地裂的灾难面前浙东抗清力量的集结与失败过程。刻画了江南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思想心理和命运沉浮。本书蕴藉凝重、博大精深,塑造出一座文人心灵的巨大浮雕。……前两部的内容提要,风格大致如此。但第三部内容提要应该提到,这一部的主线是明鲁王政权的建立和覆灭,来描画抗清斗争中文人心灵的触发点。这里补上一笔。
《画本白门柳》代后记:诸家评说《百门柳》,收录了28位评论者的评论。现将排列前四位评论记录如下:何镇邦:新时期以来的历史小说中,有两部长篇被认定为“教授小说”,一是已故老作者徐兴业的四卷本的《金瓯缺》,另一部就是刘斯奋的这一部三卷本的《白门柳》了。蔡葵:从思想文化角度对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探索和表现的文化史和学术史类型研究历史小说,超越了原先为叙说历史而演义历史的阶段,提供了审视历史的新视角,拓展了历史题材的深度和广度,把整个历史小说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白门柳》是最早最成功的。牛玉秋:《白门柳》的思想意义的深刻和独到之处就在于,它在“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动荡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中国文化的集中代表——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的内在矛盾。章明:广东文坛终于有了一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多卷长篇历史小说,一部从全国范围看也堪称一流的精品力作。
《画本白门柳》三卷本封面都是一样的,只是用的画不一样,都是从各卷中精选一张最能反映本卷内容的,小书名当然不一样。红色为背景,部分黑色,靠右边,是竖排的一条黑色,是大书名:白门柳。是魏碑体,白色。左边“白”的旁边,正楷体的两个白字“画本”。封面的中间是横着的黑色背景,上面是小书名,本卷代表性绘画,原著刘斯奋,改编笑风,绘画舒勇、戴秀珍,舒杰,标在上面。后勒口打上了,策划:陈海烈、黄树森,责任编辑:黄彦辉、陈娟。装帧设计:戴秀珍,责任技编:孔洁贞。这是总编辑陈海烈总揽全局,主任黄彦辉,评论家黄树森给予指导的体现。整的封底和后勒口都是大片的红色,上下是黑色。上端有个类似篆刻的红字白门柳。封面封底给人大历史的凝重感。《画本白门柳》整体设计现在看来还是很有现代感,和刘斯奋提倡的“新文人画”的理念很一致。封底还竖排陈列了12位评论家对《白门柳》的评述,现选取四位评论家的评述,记录如下:黄树森:《白门柳》于中国当前长篇历史小说创作,是一种超越,一种突破。金岱:现代人:常人与理性具体。程文超:《白门柳》是今天的文人与历史的文人进行心灵与心灵对话的产物。作者在这里表现了作家、学者、思想家的多重品格。徐中玉:我所看过最同类作品中我认为是写得最好的一部,品味高雅,雅俗共赏。
《白门柳》,书名的来历,颇值得让人探究。白门是什么地方?柳放在书名里有什么喻意?南京在六朝时期名为建康城,它的南门宣阳门,民间都称为“白门”,也成为了南京的代称。也就有了南京古称“白门”的说法。柳树成为南京的文化符号,是自六朝起,从那时起,南京广种柳树,并把它作为行道树。同时柳树的是中国古代文化里的文学意象,柳树的柔韧,柳树的身姿,和古代名士的气质和审美情趣,颇为神似。文人把两者融合在一起,隐喻离别的场景、朝代更迭的感怀、对故都的忆念。如李白的《杨叛儿》中有“乌啼白门柳”的诗句,孔尚任的《桃花扇》的柳树也有隐喻功能。明清文人总喜欢用柳来作为文学意象。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三卷故事展开的地域都是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展开,主要描写了明末清初南京城内复社士子与秦淮名妓的缠绵情事,和清军南下时的众生相及抗清力量的集结和消散。南京作为故事核心地点,和“白门”这一古称直接对应了。这一书名的命名,也显示了刘斯奋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
《画本白门柳》每一卷正文前面都有主要人物表。第一卷的主要人物表有钱谦益、柳如是等47位人物的简介。第二卷的主要人物表有黄宗羲、陈贞慧等42位人物简介。第三卷的主要人物表,有黄宗羲、黄宗会等36位人物简介。《画本白门柳》每卷的主要人物表都是从原著《白门柳》原封不动搬过来的。这里录钱谦益、柳如是、冒襄、董小宛、黄宗羲……马士英、阮大铖、洪承畴的简介。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东林党后期领袖,曾任礼部右侍郎。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明末盛泽名妓,钱谦益之宠妾。冒襄——字辟疆,明末诸生“复社四公子”之一。董小宛——名白,字小宛。明末秦淮名妓。黄宗羲——字太冲,明末诸生,东林党人黄尊素之子,复社成员。马士英——字瑶草,庐凤总督,官至内阁首辅。阮大铖——字集之,号圆海,阉党余孽,官至兵部尚书。洪承畴——字亨九,降清明臣,官授兵部尚书兼都察御史副都御史内院大学士、总督江南军务。从《白门柳》的主要人物表,就可以看出刘斯奋的考据功夫。他曾做了八本古典文学的注释考据工作。
三
这里特别提一下我最早跟刘斯奋先生《白门柳》结缘的《文人心灵的历史回声——〈白门柳〉论》,这本书由黄树森主编。撰写者是四位目前已在文学评论领域展露头角的学者,当时还是中山大学在读博士:刘卫国(中山大学教授、博导,代表作:《中国现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研究》)、陈淑梅(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代表作:《声音与姿态——中国女性小说叙事形式演变》)、陈伟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代表作《媒介融合与话语——越界》)、申霞艳(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代表作:《第二现实》)。提到这本评论集,还应该说到一个人:中山大学中文系程文超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代表作:《百年追寻》),他也为这本书穿针引线,和黄树森主编一起指导这四位撰写者。这本评论集2000年5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评论集从历史与叙事叙事范式视点与人物情节与结构叙述语言叙述主旨等六个方面对作品进行了全面分析。
在2023年10月22日的“开卷广州”阅读活动中,刘斯奋作为主讲嘉宾讲解《白门柳》,正标题就是“文人心灵的历史回声”,表明他对黄树森先生主编的这本评论集的肯定。随后广东教育出版社同年出版了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编著的《名家评说〈白门柳〉》。收有敏泽、黄秋耘、顾诚、金岱、张颐武、黄树森等40余人的评价,其中《南明史》作者顾诚教授指出:“《白门柳》通过大量生活细节还原历史真实,如居家环境、衣饰装束等,避免了虚构之嫌。作者为创作进行了深入实地调查,使小说在历史还原度上达到较高水平。”
2020年6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刘卫国、陈淑梅合著的《〈白门柳〉的历史原型与文学想象》,书中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出《白门柳》将历史人物转化为文学形象,以及怎样将历史事件转化为文学叙事的路径。黄树森先生作序,题为“《白门柳》的三大谜题——序《〈白门柳〉的历史原型与文学想象”。在序里可以窥见《白门柳》的研究肇始,以及繁盛的过程,从中可看出黄树森先生在《白门柳》研究中的中坚作用。他主编了第一本《白门柳》评论集,也参与了《白门柳》演绎首秀《画本白门柳》的策划工作。黄树森先生在序里说:“关于《白门柳》的研讨会,一共来了六次,我参加了五次。”序中提到,1985年5月20日,黄秋耘在人民日报发表《真与雅》的文章,金钦俊1985年11月在《广州文艺》发表《从〈白门柳〉漫论历史小说——致刘斯奋》的文章,认为对《白门柳》的评论和研究肇始于此。
序中黄树森先生强调:“卫国、淑梅的专著《〈白门柳〉的历史原型与文学想象》和于爱成的专著《小说晚明》,一部以“表”中所喻(明文、显学)的史料的实证研究,一部以“里”中所喻(密问、隐学)的解密姿态的索隐研究,是本次研讨会的两大亮点。”
序中特别指出:“33年,对《白门柳》的评论和解读,也构成一场研究史,研究者近200人,论文近百万字,小说文本出了11版,研究专著出了五部: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编的《名家评说〈白门柳〉》,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刘卫国、申霞艳,陈伟军、陈淑梅合著的《文人心灵的历史回声——〈白门柳〉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谭运长的《〈白门柳〉评传》。傅修海的《〈白门柳〉的结构艺术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易文翔的《诗,在历史中——论长篇小说〈白门柳〉》,岭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应该说他对于爱成的《小说晚明》特别看中,除此之外还提到他和章明把《白门柳》评为“国优”,还提到了张承良的《〈白门柳〉事典》。
序中没有提到的是,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还出版了《历史、现诗与文话——从〈白门柳〉开始的对话》,它是基于刘斯奋与程文超、陈志红等学者的学术对话录,探讨历史小说在“历史缝隙”的真实重构,强调以文人为主角的历史小说能更微观地呈现社会结构与文化生态,为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多个学术平台多次引用。学者程文超、陈志红都担任过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但都英年早逝,让人有“天妒英才”的感伤。
2025年,《粤海风》发表张丽凤(广东财经大学讲师)文章《〈白门柳〉的创作生成与传统知识分子精神的当代传承》,该文立足于刘斯奋个人经历对《白门柳》创作的影响来开展研究的,该文提到黄树森和章明《关于〈秋露危城〉的通信》第一次将《白门柳》的文本研究扩展到外延。还提到何卓琼(一级作家,曾获广东鲁迅文学奖、秦牧文学奖等多个奖项,曾担任过广东省作协副主席等职务)的文章《师兄与历史小说》,里面谈到刘斯奋个人经历对创作的影响,也首次将作家与文本生成关联起来。文中还提到1994年,刘斯奋《〈白门柳〉的追述及其他》和黄树森主编的《文人心灵的历史回声——〈白门柳〉论》。刘斯奋也在后来的访谈和讲座中谈到《白门柳》的创作,认为有三个超越:超越了传统的朝代兴亡之观、超越了传统的君子小人观、超越了传统的才子佳人观。在艺术上的努力,就是不断寻求变化,持续吸引读者:“一部长篇小说要吸引读者,必须层出不穷地涌现新点子,保持阅读的兴奋点。”
《白门柳》的10多个版本里,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全版本,它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经典文学书目,纳入“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2005年开始多次再版,封面为大红色,书名为白色,“茅盾文学奖”几个字作为背景。也有封面绿色,书脊黄色的版本及封面紫色、书脊酱色版本。2023年4月出版的三卷本全版本,是最新版本,以精装典藏版形式亮相。2025年8月广州出版社出版了英译本、中英文对照的《白门柳》第一部《夕阳芳草》,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褚东伟翻译;封面白底,书名黑字,有白描画压底。200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新中国60年广东文学精选丛书”收入《秋露危城》(《白门柳》第二部),单行本出版,封面是白色,书名突出“秋”字,为书法字,其他字小几号为正楷字。2009年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长篇小说卷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封面是白底上方是方格嵌了数字有跳动的感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白门柳》三卷本全版本,封面是百色底,书名是黑色,背景打上了《白门柳》开头关于梅的叙述。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出版《白门柳》第一部《夕阳芳草》,2003年出版《白门柳》第二部、第三部;2022年1月出版增订本,2022年3月出版全三册,纳入中国文库第二辑,封面是灰色底,书名黑色,雪花弥漫为背景,全新增订本,作者亲绘插图22幅,新增两篇重要续作。
2018年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白门柳》(三卷本)点评插图本,谭运长点评,林墉(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绘画,封面为蓝色,书名为浅蓝,有穿红色官服人物画压底。《白门柳》首次亮相,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12月出版的《白门柳》第一部《夕阳芳草》,封面淡蓝色,书名字白色,采用平装32开本,定价6元。《白门柳》第二部、第三部最早是在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还出了台湾繁体字版,建议出港澳繁体字版。无论版本形式如何变化,小说核心内容始终保持统一,未出现情节删减或大的修订。不同版本主要在装帧、出版平台或丛书整合上存在的差异。
对《白门柳》的各种演绎在不断进行着。电影电视剧,汉剧、话剧、粤剧……
2004年5月14日同名话剧《白门柳》在广州友谊剧院上演王延松导演韩再芬杜源主演。
2007年上映的电视剧《秦淮悲歌》导演孙树培主演巍子主演伊能静曾黎等该剧就是改编自《白门柳》。
广东汉剧电影《白门柳》于2015年10月23日在苏州木渎镇正式开机,2019年10月15日中国大陆上映。郭本敏担任总导演,张辉担任执行总导演,编剧徐青,主演李仙花、张广武、黄小贝等。这是广东汉剧时隔50年重返银幕的首部电影。该片获第十五届广州大学生电影节“金穗奖”和第二届戏曲电影展“优秀戏曲电影”奖,其“文联+剧院+电影”的制作模式为戏曲电影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白门柳•董小宛》是广东香山粤剧团与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粤剧学院联合创排的原创新编粤剧,2024年10月21日于广东粤剧艺术中心首演导演伍家辉主演黄嘉裕该剧获评青春版《白门柳》。
《白门柳》的点评本和中英文对照本,算是半个演绎吧,因为没有改编原著,也只是点评或者用另一种语言叙述。《画本白门柳》是用连环画形式对《白门柳》进行二度创作,刘斯奋很尊重出版社意见,他大儿子刘一行和大儿媳翁少敏都是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翁少敏还是我的同事,在广东人民出版社美编室工作,他并没有让他们参与《画本白门柳》,可见他的境界。一个人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往往个人素养要不同凡响。文字改编者和绘画者都去他家里沟通,他也叫我去他家里看看,但我长期失眠,与人交流不畅,也就没去。他夫人会带孙子来看大儿媳,也到过我的办公室,我感到了他的关心,别人为他做了一点事情,他都不忘。他会提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邢富沅编辑,第一次向他组稿,约他写长篇小说,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记述他和邢富沅编辑的文字交往的文章,题为“他为《白门柳》倾注了心血——记与邢富沅同志的一段文字交往”,记叙了作者和编辑真挚的情感。还会说起是省委宣传部同事王晓吟介绍认识邢富沅编辑的。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记叙邢富沅编辑。他还让王晓吟主编了《我与〈唐诗小札〉》,并同意我责编了王晓吟主编的这本《我与〈唐诗小札〉》,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知道这也是一种关心。《唐诗小札》是他父亲刘逸生所著,刘逸生是刘氏家族第一人。后面会谈一谈这个刘氏文化世家。
四
刘斯奋先生回忆起父亲时这样说道:“每天看到他这么忙还这么努力,这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父亲这种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精神,对我们兄弟姐妹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同时父亲的书房对我们也是全开放的,没有阅读禁忌。他写的文章,我们也可以平等地提出来与他讨论,我们就像朋友一样相交。这种平等自由的家风一直影响着我们。现在我们对待子孙也同样是平等的自由讨论。”弟弟刘斯朗说父亲是“身教”、母亲是“言传”,回忆起母亲,他说母亲对唐诗宋词非常着迷,在兄弟姐妹很小的时候就教他们念唐诗宋词,教他们很多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她从来都跟我们讲人生是光明的,所以不要被目前的难关所左右,这让我们整个家庭从来都不怕困难,不把困难当一回事”。这是在2022年12月24日,广东省文化馆主办的“在粤·好家风”系列活动中他们谈及的。
2023年4月1日至12月31日,中山市档案信息中心免费开放“刘逸生、刘斯奋文化家族专题档案展”,展示了这个文化世家的文化传承与良好家风。
在家庭的熏陶下,刘斯奋13岁就能写古诗词,工作之余也像父亲那样,勤奋笔耕,一天写500字,16年成就一部经典,也算是文坛佳话了。他注释古诗词,选择有民族气节的诗人著作进行研究。他担任广东画院院长,提倡新文人画,有画作被人民大会堂收藏,迄今为止是广东第一位文轩画廊推荐画家。他在评论界提出“朝阳文化”理论,和余英时的论战为人称道,显然是一位优秀的文艺理论家。他曾担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目前还是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会会员、一级作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凭借天赋,多领域的跨界,最终成“文化泰斗”。
2024年,他八十华诞之际,为了致敬他。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主办“文化蝠堂——刘斯奋艺文生涯七十年”系列活动,这也一场展示广东文化实力的活动。这个系列活动主要包括有四项活动:(一)诗文书画——刘斯奋艺文生涯七十年综合展(二)刘斯奋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改编舞台剧、影视作品展示活动(三)文化蝠堂——刘斯奋艺文生涯七十年学术研讨会(四)《蝠堂诗品》丛书、《刘斯奋自订艺文年表》新书首发活动。
刘斯奋先生,广东文化界的一面旗帜,自号“蝠堂”,以“似鸟非鸟,似兽非兽”自喻,比喻游走于行政、学术、文学、绘画、书法等领域的状态。在他游走的每一个领域,他都能找到创新点,中流击水,激起浪潮。他常谈起父母亲对他的影响,从古诗词开始。母亲吴畹华富家小姐,迷恋古诗词,会教自己的孩子读古诗词和做人的道理。父亲刘逸生出生贫寒,但喜爱读书,历任《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报人,业余时间还从事学术研究,成就为诗人、文艺评论家。代表作《唐诗小札》《宋词小札》,发行近百万册,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赏析新流派的开创者”。钱钟书关注过他的《龚自珍己亥杂诗注》。刘逸生的创作实践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刘斯奋是长子,2015年获得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长女刘圣宜,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代表作《岭南历史名人研究》(主编),还有两个儿子:刘斯翰(曾任《学术研究》杂志主编、广州《诗词报》总编辑,著出《曲江集校注》《海绡词笺注》等;刘斯朗是个书法、篆刻家。刘斯奋的长子刘一行是新锐画家,在美术史论上也有新论,小儿子刘再行从事新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工作。总之,满门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媒体成之为“文化世家”。
刘斯奋先生的自订艺文年表和《蝠堂诗品》被中山大学图书馆收藏,年表中从2004年直接跳到2014年,从2014年直接跳到2025年,有两个10年没有记录,这一空白意味着什么呢?实际上,这两段时间,他的思考和创作并没有空白。2005年他创作了《韩偓诗意图》等画作。2006年参加“第一届广东画院学术提名奖”开幕式。2007年他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广州赋》。《广州赋》是以骈体文赞咏广州的文学作品。,多次被刻碑展示,2013年被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收藏刻碑,2024年新版黑金刚石碑在白云山“白云晚望”平台揭幕,由书法家林雅杰以行书呈现。该作品在“湾区诗会”等活动中通过粤语朗诵传播,并被收入《文学里的广州》杂记卷。2023年出版他和广东省评论家协会主席林岗的对话集《走出鸦片战争阴影——文化自信对话集》,在评论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8年他为南方都市报“走读古书院”系列活动,提写书法字:走读古书院。200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白门柳》第二卷《秋露危城》,列入“新中国60年广东文学精选丛书”。2010年,他与七位学者共同发表,《岭南宣言——关于救治当前学风文风的呼吁》,呼吁大家端正学风、改造文风,担负起中华文化复兴的使命。2011年担任“羊城八景”评审团成员。2012年创作了《蝉声》《茶到浓时语亦深》两幅画作。2013年参加东莞市文联成立50周年活动。2015年被授予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并创作国画作品《春郊》。2016年创作《冬日阳光》画作,属于“都市偶拾”系列。2017年创作《一秋清趣》等国画作品。2018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刘斯奋集》,该集是刘斯奋文艺评论集。2019年创作纯水墨意境花鸟画系列,该系列作品在“广东画院成立60周年美术作品展”展出。2020年,参与“艺术抗疫”系列主题创作,书法作品为《庚子新岁避疫有感》;参展“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暨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会员作品展”(书法篇);参加“共庆广东省文联70华诞”活动;出席南国书香节的特别活动“大师下午茶”讲座,题为“岭南文化精神与近代广东的‘异军突起’”。
2021年,参加“文艺之美、党史之光——广州市党史学习教育文艺故事会”系列活动专场的演讲。2022年,举办“云水情怀——刘斯奋兄弟师生七人展”;参加由广东文化馆主办的“在粤·好家风”活动;参与“2022年湾区诗会之上巳节雅集”活动;他与中山大学教授林岗就“走出鸦片战争的阴影”话题对谈十个月,形成10万字十一讲内容,在《羊城晚报》和羊城派连载。2023年,在广州市文化馆为香港青年做“家国情怀”的文化讲座;他和广东评论家协会主席林岗的对话录《走出鸦片战争阴影:文化自信对话录》在花城出版社出版,运用了互联网新技术,探讨中国现代化转型中文化认同问题,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
确实像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博士、研究员,代表作:《中国美术鉴藏史稿》《广东画坛闻见录》)所说的,刘斯奋不仅以个人书画艺术和文学创作影响广东艺坛,更通过授课演讲及文化项目推动岭南文化的发展。刘斯奋像他父亲一样,作为文史大家,也乐于作文化普及工作,80岁还在广州市老年大学开讲“红棉学堂”的文史深研课,在接受采访时说:“古典诗歌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通幽曲径”“中国传统审美绝不是落后,也没有过时,而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80岁之后,在2025年青少年创作“我的城市我的十五运”主题绘画创作大赛中,鼓励青少年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赋,不必东张西望,只需要专注自己的天赋,就能创造出好的作品。在2025年,又一次担任“羊城新八景”评审团成员,而且名列首位。也又一次出现在南国书香节上,探讨广东文学与当代文化的发展,他的作品出现在“花城书房·数悦读”等展区。等等。
正是因为《白门柳》本身的内容的思想性、结构的艺术性、文字的古典性,还有各类研究,还有各类针对原著的演绎,《白门柳》几十年都经久不衰,赢得了各类读者的青睐!
2016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当代岭南文化名家·刘斯奋》,由慎海雄编著。
无疑的是,广东文化界出现了“刘斯奋现象”“《白门柳》现象”。这个现象如一道彩虹照亮了广东文化的天空,吸纳着众多的人才,从种子,发芽到开花到长成参天大树。刘斯奋在各领域的顿悟成就,就像六祖慧能的禅宗,是广东这块丰饶的土地回馈给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由我责编的《文人心灵的历史回声——〈白门柳〉论》和《画本白门柳》,作为首部评论《白门柳》的评论集和首部对《白门柳》的演绎作品,都是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广东人民出版社给这顶广东当代文学的桂冠缀上的两颗珍珠,弘扬着、发挥着《白门柳》的精神内涵。
作者简介
陈娟,民进成员,广东人民出版社编审,中国编辑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珠江研究会会员,广州荔枝湾文化交流协会会员。毕业于江西大学中文系。在长达三十多年的编辑生涯里,分别在江西人民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广州文艺》杂志社、广东人民出版社担任编辑。个人和责编作品共获得五十多项奖项,其中包括两项出版界最高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还包括全国青年优秀读物奖、广东优秀图书奖、广东省优秀科普图书二等奖、2008年中国最美的书、2011年金南方:南国书香节十大最受读者关注的粤版图书等奖项。以编辑见长,责编作品往往能触摸时代脉搏,勇立潮头。责编图书代表作有:《广东九章》《广州沉香笔记》《画本白门柳》《西关小姐》《马思聪最后二十年》《新周刊生活方式文丛》《我的外公陆定一》《尼采传》《新头脑风暴》《国家非处方药家庭应用指南》等。担任期刊编辑期间,在由巴金、冰心等担任名誉主任的第二届“韩愈杯”散文大奖赛中荣获责任编辑奖;被深有影响的《小说月报》聘为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