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梁从诫和周如枚划船合影,郎才女貌,可惜最后却散了
发布时间:2025-09-29 08:05 浏览量:1
1953年初春,北海公园的冰刚化,湖面泛着碎银色的寒意。就在这片薄雾里,照相机“咔嗒”定住了一瞬——梁从诫握桨,周如枚撑伞,轻舟微晃,笑意恰到好处。
照片里的人并非明星,却天生带光。白衬衣、藏青裙,朴素而精神。朋友们当场断言,这俩孩子八成要白头到老。谁都没料到,风向说变就变。
要弄清分离的缘由,得把镜头拉到更早。1932年,梁从诫在北京东城出生。祖父梁启超的“匡时济世”四字挂在堂屋,父亲梁思成日夜研讨《营造法式》,母亲林徽因伏案绘图,家里连晚餐话题都离不开古建。
同年,同城另一隅,周如枚呱呱坠地。其父周培源在清华讲授流体力学,黑板上密密麻麻的符号令学生直呼头晕。母亲王蒂澂曾是北女师“校花”,英文流利。理科仪器与英文诗集,在周家餐桌并存。
出身高起点,却各走各路。1949年北平易名北京,17岁的梁从诫报考清华建筑系,仅差两分落榜。“去北大吧,先把基础打牢。”梁思成一句轻声提醒,既平和也无奈。
北大历史系的典章制度与碑刻考释让梁从诫着迷,他开始把每天的新见写进小本。没人想到,这个习惯后来成了他熬过坎坷的支点。
另一边,周如枚在清华化工系挥汗。校队篮球、辩论赛、实验报告,一样不落。1952年院系调整,她被划入北京石油学院,成了实验室里凌晨最后关灯的人。
共同朋友圈在中关村一家小咖啡馆成形。一次学术沙龙后,朋友起哄让两位“教授后代”合影。梁从诫递上一杯热可可,周如枚接过,低声一笑:“谢谢。”那是二人对视的起点。
情感升温极快。1955年,两人在清华康乐园办婚礼,栀子花取代华丽拱门,简单却温暖。同年年底,儿子梁鉴出生,小日子看似稳妥。
1962年风云骤变。梁从诫调入国际关系研究所,仅数月便被通知下放江西干校。周如枚留京,托人四处打听,却只收到一句含糊的“安心工作”。南北相隔千里,书信愈发寡淡。
江西修河流域潮湿闷热,白日劳动,夜里读书本被雨水浸透。梁从诫仍在小本写字,字迹因汗渍斑驳。偶尔收到一张无署名的卡片,只一句“保重”,他心知来自谁。
时间拉长了裂缝。分离第八个年头,婚姻以协议收尾。孩子跟母亲,北京的户籍卡悄悄改了名字。梁从诫签字后,将钢笔扣上,默默走向机修间,学习焊接和木工,自言“总得让手闲不住”。
1978年春,复调通知把他带回北京。胡同口的槐树粗了,新公交线路绕过旧城墙。周如枚已是副教授,两人只在亲友聚会上点头致意,再无深谈。
1980年代后期,梁从诫将目光投向环境保护。1994年,他和友人成立“自然之友”,提出“地球与人类共修”。有人好奇这位史学博士为何如此执着,他淡淡回应:“看见被砍的树,就像想起失掉的东西。”短短一句,情绪藏得极深。
他坚持骑旧自行车,用废纸背面印名片,随身带铁饭盒。朋友劝他保重身体,他摆摆手:“省电,省心。”工作笔记写到最后一页时,已是病榻之上。
2010年10月28日,梁从诫在北京辞世。那天,自然之友邮箱挤满悼念邮件。周如枚未发公开言辞,只托人送来一束白色桔梗,并附手写两字:“平安”。
如今,研究近现代史的学者谈及这段往事,往往提到那张划船合影。图像静止,可时代巨浪滚滚。才子佳人终成陌路,半生波折后,各自留下的,却是两条同样清澈而倔强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