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夜赏唐代高蟾的《金陵晚望》】

发布时间:2025-09-26 07:35  浏览量:1

《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释】

金陵:今南京。

浮云:这里指飘动的云。①《楚辞·九辩》:“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②《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③《周书·萧大圜传》:“嗟乎!人生若浮云朝露。” ④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九:“她早一会的顾虑,像是一片浮云,给一阵风吹得了无踪影。”

归:全诗校:“一作悲。”

晚翠:这里指日暮时苍翠的景色。 前蜀韦庄 《春云》诗:“春云春水两溶溶,倚郭楼臺晚翠浓。”

犹:全诗校:“一作旋。”

泛:这里指呈现、透著。

秋声:指秋天里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落叶声、虫鸟声等。 ①北周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②唐 刘禹锡 《登清暉楼》诗:“ 潯阳江 色潮添满, 彭蠡 秋声雁送来。” ③明 吴甡 《杂兴》诗:“空林何歷歷,落叶尽秋声。” ④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 龙泉寺 边的深林丛树时时送出秋声,一阵一阵萧萧的大有雨意,也似催人离别。”

世间:人世间;世界上。①《百喻经·观作瓶喻》:“诸佛大龙出,雷音徧世间。” ②晋 陶潜 《饮酒》诗之三:“有饮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③唐 裴铏 《崑崙奴》:“其警如神,其猛如虎,即 曹州 孟海 之犬也。世间非老奴不能毙此犬耳。” ④宋 陆游 《高枕》诗:“高枕闲看古篆香,世间万事本茫茫。” ⑤明 袁宏道 《寄散木》:“凡艺到极精处,皆可成名,强如世间浮泛诗文百倍。” ⑥杨朔 《滇池边上》:“自古以来,人们常有个梦想,但愿世间花不谢,叶不落,一年到头永远是春天。”

无限:这里指犹无数。谓数量极多。①《史记·河渠书》:“ 汉中 之穀可致, 山东 从 沔 无限,便於 砥柱 之漕。” 张守节 正义:“无限,言多也。” ②唐 白居易 《诏授同州刺史病不赴任因咏所怀》:“白髮来无限,青山去有期。” ③宋 秦观 《如梦令》词:“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④《老残游记》第十二回:“我今儿听见一件惊天动地的案子,其中关係着无限的性命。”

丹青手:指画师。画工。 ①宋 王安石 《明妃曲》:“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②清 孙枝蔚 《晚秋陪丘曙戒泛舟城西》诗:“欲写云水姿,安得丹青手。”

片:全诗校:“一作段。”

一片:数量词。这里用于人的心情、心地、心意。 ①宋 潘希白 《大有·九日》词:“一片 宋玉 情怀,十分 卫郎 清瘦。” ②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一折:“则你那浮生空自忙。他一片黑心肠,在这功名之上。”③《西游记》第八五回:“但要一片志诚, 雷音 只在眼下。” ④顾笑言 《你现在想什么》十三:“老伴还真没有辜负了 乌长青 的一片心愿。”

伤心:这里指心灵受伤,形容极其悲痛。①《书·酒诰》:“民罔不衋伤心。” 孔 传:“民无不衋然痛伤其心。” ②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故祸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伤心。” ③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今乃伤心百年之际,兴哀无情之地,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识情之可无乎?” ④宋 陆游 《重过沈园作》诗之一:“伤心桥下春波緑,曾是惊鸿照影来。” ⑤元 萨都剌 《百字令·登石头城》词:“伤心千古, 秦淮 一片明月。” ⑥巴金 《五十多个》:“ 孙二嫂 坐在雪地上,埋下头摇着她怀里的死孩子,哭得很伤心。”

【译文】

金陵城曾在日暮的景色伴着浮动的云,也在秋声里陪着落日。

这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圣手,却没有人能把我此刻愁苦的心境描绘出来。

〔参考资料:①(清)彭定求主编;陈书良,周柳燕选编,御定全唐诗简编下册,海南出版社,2014.03,第1626页;②谢成明,张华编著,唐诗名句鉴赏图文本,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08,第124页〕

【译文二】

金陵古城曾在暮色苍茫中伴着浮云,也曾在秋声里陪着落日。

这世上虽然有无数的丹青圣手,却没有人能画出我此刻愁苦、伤感的心境。

【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素喜登高,这方面颇多佳作。论其风格,盛唐是宏阔雄放,中晚则冷瑟悲凉。高蟾此诗可说是晚唐登高诗的代表作之一。

【赏析】

这是一篇题画之作。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

开篇便是望中之景。“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当是秋风凄厉、秋叶凋零、秋虫哀鸣、秋水惨淡的交响。浮云归于暮山,将是白日的结束,落日悬浮于秋声,亦是一年的残景。凄凉的日之暮、岁之暮的景象,没能使诗人规避,反倒令他入迷。曾伴,犹陪,说明不是瞬间一瞥,不是短暂凭栏,更是痴痴地望着,一直追随着浮云走向消失的轨迹,久久陪伴着为秋声笼罩着的即将沉没的落日。这些常人不愿看、不忍看、更不敢久看的衰图残景,诗人却着魔般的沉浸其中,是反常的,也是耐人寻味的。

结合诗题标示的地点,联系三、四句吐露的心境,便知诗人有着难以言说的伤心在。浅层次讲是直面残秋薄暮的感伤,这一中国文人的习惯心理在敏感而哀乐过人的诗人身上更为突出深层次讲,是异质同构的彻悟触动的哀痛。此地曾是南朝六代建都之地。当年金陵,佳丽所萃,而今唯有废墟残景;追昔抚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不已的晚唐王朝,不也危机四伏、摇摇欲坠。诗人悟出。历史上六个小朝廷昏庸无道的短命亡国。现实中晚唐王朝无可挽回地衰败下去,不也和自然的浮云落日一样。都是走向总崩溃的末日。这里确乎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在。自然、历史和社会的种种悲慨涌上心头,笼罩天地,拂逆不去,浓得化不开,语言便显得笨拙无用,只有眼前景象才能诉说和接纳心中无限事了。但人与自然只能是心有灵犀的默契,不能表情达意的对话。再说,望中晚景可诉诸画笔,人尽可识,而自己久久郁积于心的伤感何由表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是痛苦的呐喊,也是寂寞的呐喊。因为无论延请多少画师,都无法描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伤心。“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然而终究画不成,诗人只能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本诗前二句在对浮云、晚翠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展示故都盛衰无常,隐含唐王朝正是国运陵夷之时。结尾两句,追昔抚今,百端交集,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却无可挽回。诗人为此倍感苦恼,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将这种潜在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又是丹青妙手所无法表述出来的。诗婉转沉著,感慨遥深。

〔参考资料: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856页〕

【赏析二】

《金陵晚望》是一篇题画之作。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忧虑。

前两句“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写诗人登高远望之景,若不是诗人心中有所寄托,那么用浮云、晚翠、落日、秋声构成的景象可称得上是一幅绝妙的秋日晚照图了。然诗人有感而发,则此情此景就多少有点感伤的意味在其中了:“浮云归晚翠”——预示着一天即将结束;而“落日泛秋声”——则将迎来一年的结束!而危机四伏、摇摇欲坠的晚唐现状与所述之景何其相似!怎不令诗人伤感满怀!曾经的六朝古都金陵曾经“繁华竞逐”而如今却只剩下废墟残景。

诗人在倍感苦恼的同时,却又无能为力。故心中那万般愁绪一腔无奈便尽皆化成最后两句“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既是诗人痛苦的呐喊,也是对晚唐现状的一种警语。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寥寥数字,便将愁苦的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令人赞不绝口。

【赏析三】

唐代诗人素喜登高,这方面颇多佳作。论其风格,盛唐是宏阔雄放,中晚则冷瑟悲凉,高蟾此诗可说是晚唐登高诗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高瞻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

前两句描写望中之景。“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当是秋风凄厉、秋叶凋零、秋虫哀鸣、秋水惨淡的交响。浮云归于暮山,将是白日的结束,落日悬浮于秋声,亦是一年的残景。凄凉的日之暮、岁之暮的景象,没能使诗人规避,反倒令他入迷。曾伴,犹陪,说明不是瞬间一瞥,不是短暂凭栏,更是痴痴地望着,一直追随着浮云走向消失的轨迹,久久陪伴着为秋声笼罩着的即将沉没的落日。这些常人不愿看、不忍看、更不敢久看的衰图残景,诗人却着魔般的沉浸其中,是反常的,也是耐人寻味的。

后两句吐露作者的心境,便知诗人有着难以言说的伤心在。浅层次讲是直面残秋薄暮的感伤,这一中国文人的习惯心理在敏感而哀乐过人的诗人身上更为突出深层次讲,是异质同构的彻悟触动的哀痛。此地曾是南朝六代建都之地。当年金陵,佳丽所萃,而今唯有废墟残景;追昔抚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不已的晚唐王朝,不也危机四伏、摇摇欲坠。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是痛苦的呐喊,也是寂寞的呐喊。因为无论延请多少画师,都无法描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伤心。“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然而终究画不成,诗人只能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本诗从不同角度抒情,同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表现了诗人为国家衰败而伤心,感世伤时的情怀。

〔参考资料:抖音汉语〕

【赏析四】

这首诗的大意是:

秋天的傍晚,我登上金陵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油然而生,涌上心头。

曾经,登高与浮云为伴,暮色沉沉,群山远黛,一片翠绿苍劲。

还曾陪伴着夕阳缓缓落下,落日余晖中,传来秋天的虫鸣声、鸟叫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但是,一切又即将归于漫漫的长夜,即使再美好的世间万物,终究归于寂静寒冷。

人世间,无论是多么出色非凡的画师,无论他有多么高超绝伦的画技,任凭谁都画不出诗人的这份伤心,这份对天下安危的忧愤苦恼、对曲折命运伤心绝望的凄凉心境。

这首诗,短短的二十八字,一半是叹息,一半是感伤。

最著名的莫过于结尾两句:“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通过登高望远,看到落日下的六朝古都金陵,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而且,因为不合群,因为执着于一身文人风骨,他高冷寂寞,没有知己好友,也没有知心爱人,他伤心和绝望的模样,也从不愿意让人目睹,只有自己默默承受。所以,才发出这样的感慨。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其实呢,无论男男女女,都不可避免地有伤心难过的时候。所以,千百年来,这两句诗引起无数饮食男女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千古绝唱。〔参考资料:网易〕

【赏析五】

开篇便是望中之景;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当是秋风凄厉、秋叶凋零、秋虫哀鸣、秋水惨淡的交响。浮云归于暮山,将是白日的结束,落日悬浮于秋声,亦是一年的残景。凄凉的日之暮、岁之暮的景象,没能使诗人规避,反倒令他入迷。曾伴,犹陪,说明不是瞬间一瞥,不是短暂凭栏,更是痴痴地望着,一直追随着浮云走向消失的轨迹,久久陪伴着为秋声笼罩着的即将沉没的落日。这些常人不愿看、不忍看、更不敢久看的衰图残景,诗人却着魔般的沉浸其中,是反常的,也是耐人寻味的。

结合诗题标示的地点,联系三、四句吐露的心境,便知诗人有着难以言说的伤心在。浅层次讲是直面残秋薄暮的感伤,这一中国文人的习惯心理在敏感而哀乐过人的诗人身上更为突出深层次讲,是异质同构的彻悟触动的哀痛。此地曾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防)建都之地。当年金陵,佳丽所萃,而今唯有废墟残景;追昔抚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不已的晚唐王朝,不也危机四伏、摇摇欲坠。诗人悟出。历史上六个小朝廷昏庸无道的短命亡国。现实中晚唐王朝无可挽回地衰败下去,不也和自然的浮云落日一样。都是走向总崩溃的末日。这里确乎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在。自然、历史和社会的种种悲慨涌上心头,笼罩天地,拂逆不去,浓得化不开,语言便显得笨拙无用,只有眼前景象才能诉说和接纳心中无限事了。但人与自然只能是心有灵犀的默契,不能表情达意的对话。再说,望中晚景可诉诸画笔,人尽可识,而自己久久郁积于心的伤感何由表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是痛苦的呐喊,也是寂寞的呐喊。因为无论延请多少画师,都无法描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伤心。“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宋司马池《行色》),然而终究画不成,诗人只能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了。

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名家点评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浮云”、“落日”,喻盛衰之不常;“曾伴”、“犹陪”,感佳丽之凄寂,正所谓“伤心”也。然“晚翠”、“秋声”,丹青能画,而望中心事,妙手难描。“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之神。

清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画实境易,画虚景难。昔人有咏行色诗云: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与此诗后二句相似。行色固难着笔,伤心亦未易传神。金陵为帝王所都,佳丽所萃,追昔抚今。百端交集,纵有丹青妙手,安能曲绘其心耶?此诗佳处在后二句,迥胜前二句也。

〔参考资料:国学荟〕

【赏析六】

《读一首诗高蟾《金陵晚望》意会无法排遣的落寞和伤心》

每读一首好诗,就特别敬佩写出这首诗的诗人,觉得他好厉害。我也想着成为一位能够写出许多好诗的诗人。诗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教人作诗的方法也层出不穷。又有各种诗话、诗品、韵律之类的书籍,然而花费那么多精力整理那些书籍的人,却鲜有好诗流传下来。他们读过的诗不可谓不多,对诗歌理解得不可谓不深,作诗的方法不可谓不通晓,却没有见到他们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伟大的诗人。

若教诗人教人作诗,他们也无从教起,只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严羽《沧浪诗话》道:“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那些历史上伟大的诗人的父亲、老师、子弟、学生,很少也是伟大的诗人。懂诗不一定能作出好诗,能够教人方法,却不能教人怎么作出好诗。

好的诗是内心真挚感情的激发,要作诗,先有情。没有情感,却要作诗,作出的诗就算字字用典,语句华美,也不过是堆砌的晦涩词句而已,自己还矫情地以为呈了才藻,读之者则不知所云,不能称之为诗。

古人作画,作之前胸中已有丘壑、成竹,只待挥毫而已。作诗之前,胸中已经积聚满饱满的情绪,只待吐出文字。所以冒然不能成诗,情到自然而成,如水之与渠。情满欲发,振荡激涌,心中已成无言之章,虽然还没有形诸文字,已可以惊天地,泣鬼神,自己也已下泪、叹息。当此之时,文字信手拈来,则无不佳妙,如有鬼神之助。诗成之后,恍然不觉得是自己所作,而是上天借我之手成之。

读高蟾这首《金陵晚望》,不用关心诗意,不用赞同妙句,只读之,亦能体会到包含在其中落寞和伤心的情绪。这不是文字的作用,而是诗人的情感为文字注入了灵魂,也使得这些文字成为一首好诗。

〔参考资料:乡土菏泽〕

【赏析七】

唐诗《金陵晚望》是高蟾的佳作,诗中寓意着对历史和晚唐社会的深深眷恋和忧虑。

在唐僖宗干符三年,高蟾以高侍郎之力荐,始登进士,是那个时代的一位才子。然而十年场屋,他未得一第,不免有些自伤运蹇。

高蟾的诗作《金陵晚望》描写了金陵城的日暮景色,浮云和落日都是衰落的象征,晚翠和秋声都是凄凉的气氛。

他感慨万分,认为这世上有无数的画师,但都不能把他内心的伤感描绘出来。这里的丹青手既指画师,也指文人。

高蟾用浮云、落日、晚翠、秋声等自然景象来暗喻六朝王朝和晚唐社会的衰败和危机,表达了他对故都和国家的眷恋和忧虑。

韦庄读过高蟾这首诗后深有感触,写下了《金陵图》以回应高蟾的《金陵晚望》。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让高蟾的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

这两位诗人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欣赏他们的诗歌,感受诗歌的力量吧!

【简介】

《金陵晚望》是唐代诗人高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篇题画之作。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前二句在对浮云、晚翠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展示故都盛衰无常,隐含唐王朝正是国运陵夷之时。结尾两句,追昔抚今,百端交集,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却无可挽回。诗人为此倍感苦恼,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将这种潜在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又是丹青妙手所无法表述出来的。诗婉转沉著,感慨遥深。

【高蟾】

(约公元八八一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河朔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中和初前后在世。家贫,工诗,气势雄伟。性倜傥,然尚气节,虽人与千金,非义勿取。十年场屋,未得一第,自伤运蹇,有“颜色如花命如叶”句。与郎中郑谷为友,酬赠称高先辈。乾符三年,(公元八七六年)以高侍郎之力荐,始登进士。乾宁中,(公元八九六年左右)官至御史中丞。

#高蟾##金陵晚望# #赏古诗词# #古诗词日历# #中华文化诗词分享##天天诗词##每日一诗心绪# #秋日生活记录# #秋日赏花时刻##秋日生活打卡季# #秋日# #记录秋日生活点滴#

#分享你的今日随笔##头条记录每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