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设施密度位居全球前列!北京打造前沿攻关“引擎梯队”

发布时间:2025-09-26 19:13  浏览量:1

▲9月2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专场。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市发展改革委、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经信局、市人才局、海淀区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赵英俊:

“十四五”时期,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市和中国科学院通力合作,形成部、院、市、区合力、统筹推进怀柔科学中心建设与运行,取得了新的突出进展。目前,怀柔科学中心已从建设为主阶段逐步转入运行为主阶段,成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撑。

一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群基本形成。科技设施项目密度位居全球前列,37个科技设施中29个进入科研状态,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有4个正式运行,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成功出束并带光联调,标志中国在同步辐射光源领域跨入世界领先行列。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科技领军企业高度集聚,已搭建起前沿科技攻关的突破引擎梯队。

二是基础研究重大成果竞相涌现。16个设施面向全球开放共享,已服务国内外企业、高校、院所等用户1000余家。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突破性成果频出,累计攻破“卡脖子”技术59项,产出重大科技成果386项,怀柔科学中心创新主体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6项,核心创新能力逐渐迈入高阶跃升期。

三是“人气、科研气”集聚成势。创新载体、人才政策多措并举支持聚才引智,人才队伍实现量质突破,科研人员数量达到2.6万人,引进了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哈·穆鲁教授为代表的一批领军科学家,集聚高被引科学家39名、两院院士86名、青年科技人才316名、外籍人才712名,逐步形成高端科研人才矩阵。

四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多元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累计转化项目187个。引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国技术交易所等科技服务机构,集中培养技术经理人1000余名,布局共性技术、概念验证等创新服务平台46个,与基础研究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加速形成。

五是开放创新生态活力持续增强。科学界发起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总部落户怀柔。举办国际综合性科学中心研讨会、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论坛等高水平科技交流活动500余场,吸引20余万人来怀参与交流,线上参与人数超过800万人次。怀柔科学中心高水平科技交流活动逐步形成品牌,国际科技合作影响力显著提升。

六是“科学+城”城市服务功能跨越提升。从服务科学家出发,推进高品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保障,着力构建生态宜居、活力开放的城市风貌,打造科学家理想之城。交通方面,构建“两横四纵”的对外干线公路主通道,京沈高铁、怀密线、通密线3条轨道交通基本实现与本市重要功能节点的连接,可实现20分钟到朝阳站,30分钟到首都机场,60分钟到中心城区。教育方面,引入海淀十一中学、一零一中学、清华附中、北京四中等优质教育集团,已建及在建学校18所,可提供学位超1.6万个,满足科研人才子女就近入学需求。住房方面,打造国际人才社区、人才公寓、共有产权房、商品房等多类型住房保障体系,可为科研人员提供房源2.3万余套。高品质城市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未来,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以国家战略和目标需求为导向,聚焦打造战略科技力量集群、产出重大原创成果、引育创新人才及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全力推动怀柔科学中心建设进入新阶段。

记者提问

记者:我们注意到从基础科学原理的突破到关键技术瓶颈的攻克,再到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都离不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保障。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全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请介绍一下布局的科技设施在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有哪些突出成效?

“十四五”期间,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设施在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有29个设施进入科研状态,16个面向全球开放,累计服务国内外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上千家,不仅产出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成果,还推动一批成果落地转化,这里我用三个“聚焦”来介绍。

一是聚焦设施开放,搭建了全球科技协作平台。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式运行。其中,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已开展7轮课题征集,服务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华能清能院等175家单位,开放机时达7.14亿核*小时,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已开展7轮公开课题征集,服务剑桥大学、华为、百度等380余家单位,开放机时达42.8万小时。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每年产出空间环境监测数据约8.6PB,已公开共享数据包达3194万余个,服务密西根大学、谷歌、美团等267家单位、涵盖巴西、德国等18个国家。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今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运行,实现“7×24小时”开放服务,服务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天津医科大学、通用医疗公司等58家单位,开放机时2.6万小时。

二是聚焦基础研究,产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坚持边建设、边运行、边出成果,累计产出重大成果386项。依托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无液氦稀释制冷机达到国际主流商业机水平,可以提供接近绝对零度极低温环境,是开展量子信息科技前沿研究所必需的核心设备,助力解决我国量子计算“卡脖子”问题。依托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建成全球首台激光质子癌症治疗装置——飞秒激光“质子刀”,可精准有效消灭肿瘤细胞、抑制肿瘤扩散、降低癌症患者治疗费用,推动质子放疗在全国普及。依托先进载运和测量技术综合实验平台,全球最快高铁——时速400公里的CR450新型动车组样车通过验证、拿到准跑证,不断刷新中国速度。

三是聚焦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创新。依托科技设施技术优势,逐步形成与基础研究相匹配的成果转化体系,累计服务成果转化项目187个。机械研究总院、有色金属研究院、金隅兴发科技园等产业创新空间持续完善,海创产业研究院、生命科学产业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产业服务机构加速构建,共性技术、概念验证等46个产业创新平台布局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不断完善。例如:北京大学联合中科艾科米公司就地转化研制的高分辨扫描探针显微镜,可用于开展量子信息科技前沿研究,实现国产商业化,打破我国40年进口依赖。参与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建设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团队毕业后,创立了多场低温科技公司,研制极端环境纳米运动控制产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年订单额突破亿元,是高端科学仪器从研发到产业化的示范典型。

未来,怀柔综合性国际科学中心将逐步进入科技成果集中产出的重要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资源禀赋优势,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机制路径,在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发挥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