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织就琼剧新坐标 从“乡音”到“共鸣”

发布时间:2025-09-26 08:54  浏览量:2

这一次,琼剧站到了中国戏剧舞台的正中央。

9月7日至20日,海南省琼剧院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走进上海、浙江开展演出交流活动,还代表琼剧首次参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并登上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的舞台。

琼剧《黄道婆》剧照。海南省琼剧院供图

作为拥有上百年历史的传统剧种,琼剧过往多活跃于海南本土及东南亚琼籍华人聚居地。此次琼剧走出“海南话”的地域圈层,突破“乡音”的壁垒,在戏剧文化多元繁荣的沪浙地区亮相,无疑是琼剧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跨越。《黄道婆》凭借什么实现了这一突破?这部原创琼剧藏着哪些创新之处?

跳出“才子佳人” 让历史先贤“活”在舞台上

《黄道婆》能打动不同地域的观众,最先靠的是内容里的“真”。

这部琼剧没走传统戏曲常见的“才子佳人”老路,而是把笔墨落在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上,将一位教科书里的人物,变成了台下观众能共情的“身边人”。

创排之初,主创团队就拧着一股劲,绝不能把黄道婆塑造成“神”。为了这份“真”,剧本改了十次。他们曾深入三亚、乐东等黎族聚居地,以及上海、西安、昆明等地开展实地采风与专家研讨。

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林川媚饰演的黄道婆。海南省琼剧院供图

在乐东的槟榔林里,主创团队在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容亚美身边学唱黎歌、学织锦。阿婆一句“黄道婆是黎家的女儿,也是上海的母亲”,让编剧陈艺天红了眼眶。这句话后来成了整部剧的情感锚点,为跨地域的共情埋下了伏笔。

舞台上没有爱恨纠葛,只有一个女人在苦难里的坚守。黄道婆会为亲人离世痛哭,会为技术瓶颈崩溃,甚至在攻克三锭纺车时近乎癫狂。但就是这份不完美,让人物立了起来。

“英雄难写,难在避免‘概念化’。”编剧池浚说,创作中最关键的是“抓情”。黄道婆与宋五哥“但凡四娘有所想,五哥必定有所成”的爱情,升华为事业奋斗的动力;与黎族峒主的诀别,藏着“阿妈请谅女儿难尽孝”的民族亲情;晚年归乡,则是“遗爱桑梓”的家国情怀。“她有迷茫,有悲伤,也有喜悦,这些‘人之常情’才让她的‘伟大’更有分量。”

“我们要还原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导演王青的这句话,也成了演员们的表演指南。

在“怒海断魂”一幕,饰演黄道婆A角的林川媚泣声低转,把失去亲人的悲痛揉进唱腔里,台下观众跟着红了眼;到了“纺车破茧”,她更用24秒的戏份,展现了浓缩着30年攻关的煎熬。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可每一个颤抖的手势、每一道含泪的眼神,都在说“太难了,我终于做成了”。

上海京剧院原院长、一级编剧单跃进看完后直感慨:“这个黄道婆,不是高高在上的纺织家,是心里装着苍生、带着点偏执的小女子,这样的戏剧人物,我信。”

打破戏剧的“地方”壁垒 构建跨地域音画体系

如果说剧本是《黄道婆》的骨架,那么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就是它的血肉。

主创团队将琼剧传统与多地域、多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在舞美、音乐、表演上形成独特风格,既保留琼剧的根,又打破了语言与地域的壁垒。

在舞台美术设计上,团队以“一景到底”的思路,将南海椰林、黎族小屋、松江海岸等南北风物浓缩于舞台。王青说:“黄道婆是纺织家,舞台就得围着‘织’转,既要有戏曲的空灵,又要让观众看得见她走过的路。”这样的设计,让黄道婆跨越山海的故事,变得直观又动人。

该剧的音乐同样让人眼前一亮。主创团队没把自己困在琼剧的老调子里,而是四处“寻音”,崖州民歌的婉转、松江小调的轻快、黎族音乐的奔放、疍家音乐的悠扬,都被揉进了琼剧的唱腔里。

更难得的是,他们还复原了琼剧里濒临失传的“程途”“泪滴秋波”等曲牌,再配上中板、叠板这些传统唱段形式,老戏迷能听出熟悉的味儿;而黎族民歌的加入,让“黎锦织虹”一幕充满山野气息;松江童谣作为结语,又悄然呼应了黄道婆“回娘家”的情愫。

唱腔音乐设计黄志启、张发长说,观众即便听不懂海南话,也能从音乐中感受到黎族的风情、织梭的灵动,以及人物的喜怒哀乐。

表演上,演员们的诠释让人物更走心、入心。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林川媚饰演的黄道婆,要从14岁演到61岁,不仅动作、神态要随年龄变化,声音也要呈现不同质感,比如少女时清亮,中年时沉稳,暮年时带着岁月的沙哑。

还有担任黄道婆B角的林艳,以清亮甜润的声腔,诠释出黄道婆的坚韧;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符传杰饰演的黎峒长者王阿龙,虽为配角,却用稳重的演技展现出黎族长辈的固执与温情,成为推动剧情的重要力量。

“起先会有方言曲调的隔膜,但很快就有代入感,最后甚至觉得曲调非常优美,已‘入坑’。”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罗怀臻说。

从剧场到生活 让琼剧走进更多人心里

这次沪浙之行,《黄道婆》的突破不仅在于剧目本身的创新,更在于它走出剧场,以多元传播方式让琼剧从“乡音”变成“共鸣”,也为地方戏曲的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演出期间,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反应,印证了这部剧的传播力——

9月11日,上海临港演艺中心,《黄道婆》登上白玉兰戏剧奖评选舞台,沪上观众好评如潮;

9月13日,东华大学演出后,学生们说“这是第一次看琼剧,太令人震撼了!还想再看!”;

9月16日,温州大剧院里,戏迷泪洒现场,一位年过花甲的观众坦言:“我听不懂海南话,但我看懂了她的坚持、她的痛、她的爱。”

戏曲不能只待在剧场里,得走进生活,让大家摸得着、看得见。这次沪浙之行,主创团队也这么做了。

在黄道婆纪念公园,观众能亲手触摸黎锦的纹理,感受三锭纺车的巧思;进高校时,纺织专业的师生们近距离接触黎锦技艺、黎锦文创、《黄道婆》折子戏,感受海南的纺织技艺如何影响了今天的纺织业;到社区里,孩子们围着演员学唱简单的琼剧唱段,稚嫩的声音里,藏着文化传承的小种子。

这种融合了戏剧、非遗、科普、体验的方式,让琼剧不再是遥远的“地方戏”,而成了能亲近的文化朋友。

对于琼剧而言,此次沪浙之行更是一次历史性跨越。

过往,琼剧多活跃于海南本土及东南亚琼籍华人圈,而《黄道婆》不仅首次参评白玉兰奖,还登上中国戏剧节舞台,这实现了罗怀臻十七年前的期待——“让海南琼剧融入中国戏剧的大循环”。

罗怀臻回忆,当年他与海南琼剧院合作时,剧团还面临行当不齐、与中心舞台艺术有差距的问题,如今已经能看到一代新人翩翩走来,琼剧已经站到了中国戏剧的中心舞台。

海南省琼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不是发展的附着物,而是内在的骨架、灵魂的源泉。”《黄道婆》用实际行动证明,地方戏曲不仅能守望乡音,更能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支点;不仅能登台演出,更能走进生活、走向国际,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海南故事的使命。

《黄道婆》织就琼剧新坐标 从“乡音”到“共鸣”

记者:刘晓惠 通讯员: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