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而行 赣鄱生“金”】江西广昌:林下生“金” 绿海淘“宝”

发布时间:2025-09-25 08:08  浏览量:1

编前语:

赣鄱大地,抚河之滨,一场关于生态、文化与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精彩上演。近日,记者跟随“绿水青山生金记·乘文化之舟邂逅历史之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的脚步,深入抚州的乐安、广昌、黎川三地,试图解码这片红色热土、才子之乡如何将厚重的历史文脉与优越的生态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央广网抚州9月25日消息(记者郇康新)秋雨绵绵,青山如黛。在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旴江生态公益林场的茂密林间,湿润的空气里混合着泥土与菌菇的清香。一排排菌棒错落有致地悬挂在树干上。村民们身着雨衣,穿梭其间,灵巧地采摘着新鲜成熟的茶树菇,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片宁静的绿海之下,正悄然孕育着一场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的“金色产业”。

林荫“立体工厂”:菌棒悬翠色 废料变“山珍”

9月24日,天空飘着蒙蒙细雨,林场员工赖梅秀和工友们依旧忙碌不停。她告诉记者,“在林场干活,工作轻松离家近,一个月能挣4000元左右,我们上班也有劲儿!”像赖梅秀一样,周边许多村民都在林场里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林场员工赖梅秀正在采摘茶树菇(央广网记者郇康新 摄)

这片充满生机的林下基地,属于抚州市利财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谢远财,一位与菌菇打了近40年交道的“老把式”,正向记者介绍他的“林下经”。“我们利用莲蓬、莲子壳、茶籽壳这些本地农业废弃物制作菌棒,挂到林下进行仿野生种植。”谢远财随手拿起一个菌棒解释道,“这样不仅变废为宝,降低了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林下接近原生态的环境,模拟了野生菌的生长条件,培育出的菌菇口感更嫩滑、品质更高,是真正的‘山珍’。”

广昌县旴江生态公益林场菌菇基地(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漫步林间,只见除了常见的茶树菇,还有珍稀的樟芝等品种隐匿于菌包之中。谢远财如数家珍:“广昌野生茶树菇富含18种氨基酸,滋补效果好,市场售价能到2000多元一斤;樟芝对调节高血糖、高血压有辅助作用,更是市场上的‘香饽饽’。”

算好“两本账”:生态循环降成本 仿生种植提效益

广昌县地处武夷山西麓,是江西省重点林业县之一,全县林地面积达184.2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1.83%。如何将广阔的林下空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广昌县精准发力,将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的关键路径。

“相比传统大棚种植,林下种植的优势非常明显。”谢远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租用山地年均约100元一亩,每亩地可培育5000个左右的菌包。大棚种植一个菌包的利润可能只有5、6角钱,而林下仿野生种植的菌菇品质更优,价格更高,一个菌包的利润能达到1元到1.5元。“投资小、成本低、效益好,真正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谢远财介绍林场菌菇种植情况(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广昌县的林下经济并非“一刀切”,而是坚持“因乡施策、多元绽放”的思路。以旴江生态公益林场为示范标杆,全县根据不同乡镇的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林菌、林药、林禽等多种模式的林下种养业,让每一片林地都能找到最适合的“生金”之道。

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广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快车道”。 谢远财的企业便是典型代表。从38年前的小规模种植,发展到如今林下种植菌菇面积达4200余亩,拥有茶树菇、鹿茸菇、黑皮鸡枞、樟芝等16个品种,产品远销广州、上海、香港等地,年产值超1000万元。

据广昌县相关部门介绍,截至目前,全县林下种植菌菇面积已超过1万亩。蓬勃发展的食用菌产业,有效带动了林场周边2000余户农户就业增收,使广昌稳居全国食用菌种植大县行列。这漫山遍野的“小菌菇”,真正做成了强县富民的大产业。

守护“金饭碗”:青山筑基业 “两山”谱新篇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广昌林下经济的成功实践,正是对这一科学理念的生动诠释。

近年来,广昌县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深入实施封山育林、农村清洁、治污净水、治污净土“四大工程”,持续厚植生态底色。先后获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级实践创新基地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这些“绿色勋章”背后,是广昌坚定不移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道路的决心。

对于未来,广昌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峰表示:“我们将立足本地资源禀赋,锚定‘山上再造一个广昌’的宏伟目标,深入实施‘千万资源变千亿产值’行动。通过持续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效益,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奋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雨后林场茶树菇成熟待摘(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雨渐停歇,山林愈发青翠。广昌,这片抚河源头的绿色明珠,正以其创新与实践,证明着守护绿水青山,就是赢得金山银山的最可靠途径。林海淘“金”,绿野寻“宝”,广昌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记者手记:

穿行于广昌的青山翠岭间,雨水润泽后的山林空气格外清甜。当采访车驶入旴江生态公益林场,映入眼帘的不是传统的林木砍伐或观光场景,而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立体农业图景:林荫之下,万千菌棒如音符般悬挂,村民们巧手翻飞,采摘着大自然的珍馐。这不再是“靠山吃山”的简单索取,而是“育山富民”的智慧创造。广昌之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