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首诗,能完整背下来的有多少?

发布时间:2025-09-22 14:53  浏览量:2

晚唐有一位大和尚,名叫贯休,擅书法,工于画,诗也写得特别好,笔下有经典之作《献钱尚父》: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信州书生王贞白,与贯休所居的兰溪不远,早就闻贯休大名,憾未有机缘登门拜访。某一日,王贞白得新诗《御沟水》一首,寄给了贯休,希望能得贯休点评。诗曰:

一带御沟水,绿槐相荫清。

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鸟道来虽险,龙池到自平。

朝宗本心切,愿向急流倾。

贯休收到诗后,认真推敲,反复琢磨,然读到颔联“此波涵帝泽”句时,觉得有一字用得不妥。

后来,两人终于见面,贯休直言不讳地跟王贞白说,“诗我看过了,写得非常好,但诗中有一个字用得不是很恰当。”

王贞白听完后,心中很是不快,遂拂袖而去。但贯休却与身边人说,“不要紧,他才思敏捷,应该马上就会回来。”

说完,贯休取笔来,在掌心写下一个字。

没一会儿,王贞白果然折返,很恭敬地请教贯休,“若将‘此波涵帝泽’改成‘此中涵帝泽’,上人觉得如何?”

贯休笑而不语,摊开掌心给王贞白看,两个人不谋而合。从那以后,王贞白与贯休就成为了挚友,“一字之师”的典故,亦是由此而来。

在晚唐诗坛,王贞白同样享有盛名,早年曾在白鹿洞读书,十分刻苦,因此作有《白鹿洞二首》,其一为: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白鹿洞在庐山五老峰东南麓,青山环抱,碧树成荫,十分幽静。唐贞元年间,李渤、李涉两兄弟曾在此养白鹿自娱,后李渤官江州刺史,于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

李涉有诗《杪春再游庐山》:

白鹿旧洞门,五老东一枝。

当时手结茅,聚族长在兹。

孙侄皆后来,非我昔所知。

生为前世翁,安得不涕垂?(节选)

实际上,“白鹿洞”并不是洞,而是山谷间的坪地,入宋后建“白鹿洞书院”,为北宋六大书院之一,后朱熹、李梦阳都曾在此读书,至今仍是文化名胜。

王贞白这首诗传播甚广,更是在千年后,成为无数莘莘学子的座右铭。不过,能将这首诗完整背诵下来的,并不是很多,独“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两句朗朗上口。

唐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王贞白入京参加科举,一举登第。但是这一年发生了科举舞弊案,朝廷诏令重考,在复试中,王贞白依旧榜上有名,两登甲科。

同一年,三镇节度陈兵入阙,杀宰相韦昭度,欲废昭宗李晔。翌年,昭宗流亡华州,天下大乱,王贞白无奈之下从了军,期间作有《入塞》《从军行》《出塞》等诗,在《拟塞外征行》中,王贞白写:

对阵云初上,临城月始悬。

风惊烽易灭,沙暗马难前。

恩重恒思报,劳心屡损年。

微功一可立,身轻不自怜。(节选)

公元902年,藩王李茂贞败于朱全忠(即朱温),此时李唐江山已经风雨飘摇,昭宗回到长安后,被宦官韩全诲、张彦弘等控制,宰相崔胤为了铲除宦官集团,暗中拉拢李茂贞。

王贞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召回,授秘书省校书郎,时郑谷有赠诗:殿前新进士,阙下校书郎。

面对混乱的朝局,王贞白有诗:愿同指佞草,生向帝尧前;时官苟贪浊,田舍生忧煎。

公元904年,朱全忠杀宰相崔胤,迫使昭宗迁都洛阳,因洛阳宫室尚未建成,滞留凤翔。王贞白趁机辞官,回归乡里。

公元907年,朱全忠逼迫哀帝禅位,改元开平,国号大梁,李唐289年国祚,到这里就终结了,随后进入五代十国。

王贞白身在南唐,不曾再入仕,隐居期间以著书自娱,并开坛教学,门生众多。追怀故国时,王贞白作有《金陵》诗:

六代江山在,繁华古帝都。

乱来城不守,战后地多芜。

寒日随潮落,归帆与鸟孤。

兴亡多少事,回首一长吁。

约公元958年前后,王贞白在故里病逝,二百多年以后,南宋诗人徐文卿为其撰墓志铭,曰:以世乱隐而不仕,与懵昧苟进以辱其身者,固有间矣!

在晚唐诗坛,王贞白与郑谷、方干、罗隐、贯休等交好,《唐才子传》有评:贞白学力精赡,笃志于诗,清润典雅,呼吸间两获科甲,自致于青云之上,文价可知矣。深惟存亡取舍之义,进而就禄,退而保身,君子也。(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