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疯僧

发布时间:2025-09-22 00:56  浏览量:1

道光年间,青州府西关外有座破败的兴国寺,寺里只住着个疯僧。这和尚不知俗家姓名,也没人记得他何时来的,终日披件油污的袈裟,赤着双脚,手里拎个豁口的粗瓷碗,见人就傻笑,嘴里念叨着“有了,有了”,街坊们都当他是个傻子,唯有卖包子的陈老汉常给些吃食。

那日恰逢青州府试,各地秀才齐聚城里,其中有个叫柳明远的,是邻县有名的才子,却因家境贫寒,只能在兴国寺旁的破庙里借宿。他晨起温书,正遇疯僧蹲在寺门口啃干馍,见了柳明远,突然不笑了,盯着他的脸看了半晌,喃喃道:“好皮囊,可惜填了草;锦绣文,难换命一条。”

图片为AI生成

柳明远本就因功名心重而焦躁,闻言顿时火起:“疯和尚休得胡言!我十年苦读,岂容你这般诋毁?”疯僧却只是嘿嘿笑,把手里的干馍掰了半块递过去:“吃吧,吃了有力气赶路——这庙,住不得。”柳明远气得挥袖而去,只当他是胡言乱语。

当晚,柳明远正挑灯夜读,忽闻窗外传来“滴答”声,起初以为是夜雨,伸手一摸,窗纸竟湿了一片,凑近闻,满是铁锈味。他心头一紧,点亮油灯去看,只见窗台上赫然摆着半块干馍,正是白日疯僧给的那块,馍上沾着几滴暗红的血。

“谁在外面?”柳明远抄起桌边的砚台喝问,门外却没动静。他壮着胆子开门,只见疯僧背对着他站在月光下,袈裟上沾着泥污,手里的粗瓷碗碎了一地。“你……”柳明远刚要开口,疯僧突然转身,脸上没了往日的傻笑,眼神清亮得吓人:“今夜三更,莫睡熟了。”说罢,赤着脚踉踉跄跄地走了。

图片为AI生成

柳明远又惊又疑,哪里还睡得着。挨到三更,忽闻破庙后墙传来轻响,紧接着是压低的说话声。他悄悄扒着门缝往外看,只见三个蒙面人扛着个麻袋,正往庙后的枯井走去,麻袋里似乎有东西在动,还发出微弱的呜咽。

“是绑票的匪人!”柳明远心头一寒,刚要喊人,就见一道黑影从墙头跃下,正是疯僧。他赤手空拳扑上去,竟比寻常壮汉还敏捷,一拳砸在为首匪人的太阳穴上,那匪人闷哼一声倒在地上。另外两个匪人见状,抽出腰间的短刀就砍,疯僧却不躲,袈裟一扬,不知怎的,短刀竟“当啷”一声掉在地上,匪人只觉手腕发麻,再也握不住兵器。

“疯和尚,多管闲事!”匪人怒骂着扑上来,疯僧却只是侧身一躲,顺势抓住匪人的手腕,轻轻一拧,匪人疼得惨叫求饶。柳明远见状,连忙冲出去帮忙,两人合力将三个匪人捆了个结实。疯僧撬开麻袋,里面竟是个穿绸缎的少年,正是青州知府的独子——前日知府公子出游,不慎被匪人掳走,官府正四处搜寻。

图片为AI生成

少年受了惊吓,哭着道谢,疯僧却只是摆摆手,捡起地上的碎瓷碗,又恢复了那副傻笑的模样:“有了,有了。”不多时,官府的差役闻讯赶来,见匪人被擒、公子获救,顿时喜出望外。差役头目认出疯僧,愣了愣道:“你不是三年前在济南府破了盗银案的了然大师吗?怎么……”

疯僧闻言,眼神暗了暗,转身就走,嘴里依旧念叨着“有了,有了”。柳明远这才想起,三年前济南府有桩大案,官银失窃,官府查了半年毫无头绪,后来一个叫了然的高僧凭借细微线索擒获真凶,一时传为佳话,只是后来听说了然大师看破红尘,不知去向,竟成了这般模样。

次日,知府亲自带着厚礼去兴国寺道谢,疯僧却躲在后殿不肯见,只让小沙弥传话说:“些许小事,何足挂齿。若真要谢,便多给街头乞儿些吃食吧。”知府羞愧不已,当即下令开仓放粮,接济贫苦百姓。

柳明远得了疯僧的警示,考试时沉着应对,竟一举考中秀才。他特意买了新的瓷碗和素饼去谢疯僧,见疯僧正蹲在寺门口喂麻雀,便问道:“大师前日说我‘锦绣文,难换命一条’,可是指匪人之事?”

疯僧掰着饼喂鸟,头也不抬:“匪人是祸,功名亦是祸。你一心求名,却忘了读书本是为了什么,若日后得了官,忘了今日的苦,忘了百姓的难,那功名便是索命的绳。”柳明远闻言,如遭雷击,连忙躬身行礼:“大师教诲,学生谨记在心。”

疯僧嘿嘿一笑,把新瓷碗揣进怀里:“这碗好,能盛粥,也能盛心。”

图片为AI生成

后来,柳明远果然官运亨通,却始终清廉自守,常自掏腰包接济百姓。他时常回青州府探望疯僧,每次都带些素饼和干净的衣物,疯僧也不推辞,只是每次都会把饼分给路过的乞儿。有人问疯僧,为何放着好好的高僧不当,要做个疯和尚,疯僧总是笑道:“高僧有高僧的累,疯僧有疯僧的乐——穿得破,看得清;笑得傻,心不杂。”

一日,柳明远再去兴国寺,却见寺门紧闭,小沙弥说疯僧昨夜走了,只留下那个新瓷碗,碗底刻着“心清”二字。柳明远捧着瓷碗,想起疯僧的话,忽然明白,所谓疯癫,不过是看透世事后的通透;所谓“有了”,是有了慈悲心,有了清醒魂。

后来有人说,在泰山脚下见过疯僧,正帮挑山工推车;也有人说,在江南水乡见过他,正给迷路的孩童指路。柳明远却知道,疯僧从未走远,他就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身边,用最不起眼的模样,做着最温暖的事。而那个刻着“心清”的瓷碗,柳明远一直带在身边,每当处理政务心烦意乱时,便拿出来看看,瞬间就想起那个赤脚疯僧的傻笑,想起那句“碗能盛粥,也能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