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中状元,85岁退休,一生未被贬:他是大唐最安稳的诗人

发布时间:2025-09-21 19:10  浏览量:1

《——【·前言·】——》

在国力强盛的时代,诗人遭遇坎坷是常见现象,被贬官、被放逐几乎成为读书人仕途的普遍经历,韩愈被驱逐,柳宗元被发配到偏远之地,白居易多次受到排挤。

有一位诗人却走出了一条几乎无人能及的安稳之路。卢纶是唐代大历年间著名的诗人,位列十才子之中。他三十六岁时考中状元,一生仕途顺利,没有经历过贬谪。八十五岁时,他辞官回到家乡。这样的经历,在动荡的大唐诗坛,显得格外罕见。

早年求仕

卢纶生于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其家乡位于河中永济,此地地处黄河之滨,自古便是水路交通要冲,商贾云集,往来频繁,且人文气息蔚然。卢氏家族在当地声望很高,属于名门望族,虽然不是掌握权力的家族,不过已经拥有了稳固的社会地位。这样的出身让卢纶自幼便能接受较为完整的教育。

唐代的学习架构主要依靠州立学校、个人创办的学院和家庭传承的学问,最顶尖的教育机构位于首都,名为国子监。卢纶所处的时期,正值唐朝盛世后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文学领域十分活跃,读书人普遍将前往京城、参与科举视为首要追求。卢纶很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五六岁就能背诵诗歌文章,到了十多岁已经会写诗了。他的家族很看重学习,经常用古代典籍来教导他,同时让他学习写诗和作赋。

唐代科举制度历经多年演进,进士科逐渐成为关键性的官场晋升通道。考中进士,既是文学能力的体现,也是社会身份的显著提升。唐玄宗开元年间达到鼎盛之后,科举考试的竞争变得更加白热化。特别是天宝、至德时期,安史之乱冲击了门第世家的传统优势,出身平民的读书人由此获得了更多参政的机会。卢纶身为地方士族,既承袭家学,又必须依靠科举来获得仕途突破。

他在长安读书期间,和许多同龄的文人经常来往。到了大历时期,钱起、吉中孚、韩翃、李端、耿湋等人的名声开始逐渐传播开来,后人把他们合称为“大历十才子”。卢纶能够和他们相提并论,说明他的才华在当时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年纪轻轻的时候,诗歌风格大多效仿盛唐时期的先贤,特别是高适、岑参那种描写边疆风光的写法。他热衷军旅生活与边疆风光,创作激昂诗篇,与同龄诗人相互唱和,慢慢在诗界站稳脚跟。

他参加科举考试时,过程并不顺畅。唐代进士科考试包含诗赋和策论两部分,这两项考核都非常困难,很多考生无法通过后长期困在长安。卢纶也多次参加考试,但总是不能成功登科。在长安求仕的日子,他多次因落榜而生活困顿,靠朋友接济度日。唐代读书人群体推崇文采,落第的读书人常在京城聚集结成团体,用写诗作赋来消遣时光,伺机谋求发展,卢纶便是这些人中的一个。

这种踌躇持续了很长时间,过了很久,到了广德那个年份,他总算迎来了机遇。在那一年的他,已经36岁了,终于成功考中,并且获得了第一名。“36岁高中状元”成为他一生的重要节点。这既使他走出了长期的困境,又让他迅速被朝廷注意到,最终得到了监察御史的官职。

唐代时御史台是官府的侦察与检举单位,御史负责监察官员、检举违法之事。这个职位往往存在极大危险,众多御史因直言不讳而被贬黜,甚至被流放到南方偏远之地。卢纶却不一样,他以稳重闻名,举止得体,不靠激烈言辞博取声望。在风声鹤唳的御史台,他平稳地度过了任期。

他那个阶段,文采和官场生涯慢慢缠绕在一起。他所作的《塞下曲》涉及胡地胡人乐器骑兵以及边塞的风雪,刻画了军人作战的情景。这些诗句言辞精练很有力量,充满了战斗的韵味,和那个时代崇尚武力的风气很合拍。大历时期边疆战事接连不断,描写边防的诗歌受到广泛喜爱。卢纶正是通过这些诗作慢慢博得了大家的认可。

卢纶的早年生涯,起初是一位屡屡落第的书生,后来在36岁时终于考中状元,从一位不得志的文士,逐步成长为御史台的官员,他的成长历程仿佛一条持续汇聚能量的河流。他并非像王维那样年少便声名鹊起,也并非像孟浩然那样早早就已功成名就,然而他依靠不懈的努力和持久的恒心,最终在人生中途获得了显著的进展。

仕途起点

考中进士后,卢纶开始担任官职,担任监察御史之职。此官职颇为难当。监察官员要巡行各地,检举官员不法行为,同时需向皇帝进谏,规劝君主。此官常被称为“风宪”,其任务是维持朝廷法度。不过,此职也极有可能遭遇危险。唐代政治错综复杂,派系斗争激烈,稍有不慎就可能招致祸患。

卢纶担任御史期间行事十分小心。他并未因通过科举考试就急于表现自己,而是采取稳妥态度,防止与有权势的大臣发生矛盾。那个时期太监们的权势持续增强,牛李两派开始明争暗斗,一些谏官由于选择阵营或直接批评而遭到贬谪。卢纶却没有卷入其中,他选择避开锋芒。

他的诗作慢慢传遍四方。那个时代,边塞诗的创作进入鼎盛时期,继高适、岑参之后,卢纶担当起新一代的领军人物。《塞下曲》六首写尽战士从戎的艰辛与壮烈:这类诗句,言简意赅,气势磅礴,总是受到后人的广泛传颂。它既抒发了边塞将士的壮志,也反映了作者对军旅生涯的深切关注。

任御史期间,卢纶不曾因诗作得罪权要。许多诗人因讽喻时事而被贬谪,比如韩愈、白居易都曾因直言而受排挤。卢纶懂得把握尺度,用诗词描绘军旅生活,不去抨击官场黑暗。这种取向,使他在险恶的仕途中保持安稳。

数年过后,他被任命为国子博士之职。国子监乃是最高教育机构,博士需承担传授经义之责,并培育太学生。此职位虽无大权,却享有体面且安稳。卢纶在国子监供职期间,依旧秉持审慎作风。他专心治学,不参与无谓之争。这份低调成为他仕途的保护伞。

在国子监任职期间,他结识了许多读书人,从而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和韩翃、李端、钱起等人往来密切,常常互相唱和,诗酒唱和不断。“大历十才子”的名号逐渐传遍京师。在这个群体里面,卢纶的官场生涯最为平稳,别的文士有的寿命不长,有的被贬谪放逐,唯独他一直顺利前进。

卢纶在监察御史和国子博士这两个职位上,确立了其政治生涯的基本方向:既能够参与朝廷事务,又能够避开权力争斗。他的个性左右了其人生轨迹。他不像韩愈那样锐利,也不似柳宗元般果敢,不过他具备沉稳内敛的品格,恪守本分。正是这种守分,让他在风雨飘摇的唐代官场中站稳了脚跟。

中年稳定

中年时期,卢纶的官场生涯逐渐平稳,历任太子中允、户部侍郎等官职。太子中允作为东宫的官员,职责在于辅佐太子,处理文书工作,职位清高。户部侍郎则掌管国家财政,具体负责税收和国库事务。唐代在安史之乱后,财政状况陷入困境,藩镇势力强大导致赋税流失,中央财政十分困难。因此,众多户部官员因财政问题受到牵连,甚至被指控弹劾。卢纶在户部任上,没有被卷入任何纠纷。这种在财政要害部门全身而退的经历,在唐代仕途尤为难得。

那个阶段,他的个人经历和诗歌创作紧密相连。唐代读书人依靠文章结交,派系众多。卢纶虽位列大历十才子,却以尖锐批评著称,却以边塞诗和感怀诗知名。他描绘军队作战,刻画风雪边防,抒发深夜鼓声。“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一句,被誉为传神之笔。这种简洁的雄浑之风,使他成为继高适、岑参之后的边塞诗代表。

卢纶的为人,在同辈文人当中显得与众不同。韩愈向来直言进谏,却多次遭到贬谪;柳宗元因为永贞革新失败,被流放到湖南南部;白居易在《新乐府》里批判时政,也曾经丢掉官职。卢纶却能在政治风浪里稳住阵脚。他既有很高的诗歌声誉,也有顺利的官场生涯,却一直恪守本分。《旧唐书》称赞他为人谨慎敦厚,恪守本分,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个处理事务稳妥的官员风貌。

担任国子博士期间,他经常和学生们探讨儒家经典。他的学术研究不追求新奇险峻,而是强调遵循传统儒学。学生群体里有很多后来成为官员的人,他们对这位由诗人转变来的博士非常尊敬。卢纶并非因为教学而出名,而是通过这个途径巩固了官场上的关系网。

中年阶段,他在朝廷之中没有参与牛李两派纷争。唐宪宗、唐穆宗掌权期间,党派斗争是朝廷主要现象,众多官员由于选择阵营而经历起伏。卢纶始终维持中立立场,既没有因为投靠某一方而快速获得晋升,也没有因为选错阵营而遭到惩处。这种不偏不倚的姿态,使他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持续稳健。

诗歌创作依然在进行。在十才子群体里,钱起去世得早,韩翃官场经历不顺,耿湋心情一直不高。只有卢纶,既擅长写诗,又担任过官职。他的《塞下曲》现在还被人广泛传诵,是边塞诗派中一个很出名的人物。他到了中年,诗作名气在长安到处都能听到,这与他官场生涯比较平稳是相互配合的。

这一时期的卢纶,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却能够在官场中待上很多年。和那些经历波折的同僚相比,他的人生更像是平静的水面。没有惊涛骇浪,却能长久安宁。

晚年安逸

九世纪来临,大唐王朝步入藩镇割据的中唐阶段。宫廷内部依旧风波不断,牛李两派纷争不断升级,太监干预朝政的情况愈发严重。众多官员因为牵涉党派斗争而被降职,有的被发配到南方偏远地区,有的则流放到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带。唯独卢纶,却能够幸免于难。

大约在公元822年,卢纶年届85岁时正式辞官返乡。唐代人生平均年岁不高,文人因政见受挫而过早离世的情况非常普遍。能活到八十五岁,并且官场生涯平顺,这真是难得的幸运。

他回到家乡,在河边老家安家落户。晚年过得平静,不再过问朝廷事务。他整理诗作,时常和朋友们互相唱和,创作了许多描写边疆风光的诗歌。他写的《塞下曲》六首最为出名,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意境开阔,是后代学习范本中的常选篇章。

卢纶晚年境遇,和同代士人情况大相径庭。韩愈被贬谪时仍坚持写作,最终老年得以重新起用,然而饱经风霜;柳宗元在永州孤独中去世,年纪仅四十七岁;白居易虽然寿命很长,仕途上却多次起落,直到老年才获得安稳。卢纶则从未经历贬谪,一生仕途平顺,晚年安逸归乡。

他的年龄很大,受到当时读书人的赞扬。唐代战祸不断,文人往往英年早逝。卢纶活到八十五岁,实属罕见。他在家乡平静地度过晚年,成为当地士人的尊长。他的生命历程,迥异于众多遭遇不幸的文人,堪称唐代文坛中一股难得的纯净之风。

他晚年诗作依然在文学界备受传颂。由于战事不断,边塞题材的作品一直备受瞩目,他的《塞下曲》与岑参、高适的创作同列,被公认为军旅诗歌的典范。评论家们指出,他的诗作既抒发了边陲的壮志,又流露出日常的韵味,充分展现了大历时期诗歌独有的风范。

卢纶离世后,乡亲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他的人生没有留下什么影响深远的政治经历,也未曾有过令人称道的贬谪际遇,只是凭借一种平稳的生活节奏,度过了大唐王朝八十多年的时光。他的过往,恰恰显露出唐代诗人阶层的丰富性:有的起伏不定,有的时起时落,唯独他一直保持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