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丨抗战时期的新蒲印记

发布时间:2025-09-21 12:03  浏览量:1

五四运动发生后,在北京大学求学的新蒲(今新蒲新区)人杜叔玑(杜运枢,今永福社区人)、庹俊生(今金钟村人)等,通过书信、邮寄书刊等传播新文化新思想。遵义女子师范学堂(今遵义市第四初级中学)学生卢葆华(今虾子镇宝合村人),登台发表演说,号召民众救国。1925年,杜叔玑、庹俊生等回到“黔北十县联立中学”(今遵义市第十一中学)教书,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20世纪30年代初,在北平、上海等地读书的新舟镇夏尊一(夏遵一,今新舟村人)、夏爵一(夏觉一,今金钟村人)、陈沂(今永福社区人)、胡畏(胡瑞蓂,今平溪村人)和余正邦(今永乐镇源泉村人)等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遵义县志》载:1932年,夏尊一、夏爵一、陈沂等在上海创办《黔民》刊物并邮寄回乡。1933年夏,在北平中国大学读书的余正邦,回到“贵州省立第三中学”(今遵义市第十一中学)和女中(今遵义市第四初级中学)任教,还引导三中图书管理员谢树中(谢家新,今播州区团溪镇人),今平溪村的学生罗俸宽(罗有余)、罗俸永(罗红)和萧汝福(今播州区团溪人)等人成立“马列主义读书会”,传播爱国民主思想。同年底,罗俸宽自编教材,在埃山(今平溪村)办起“农民夜校”,宣传进步思想。

《中共遵义县历史》载:1931年6月起,中共党员先后有遵义县城周守如(周济,今红花岗区人)、四川人曾慕琴(曾仲)和大足县周司和(周雏群)、荣昌县刘家国等在遵义县境内开展隐蔽活动;使今新舟镇平溪村罗俸永、罗俸宽、罗俸余(罗君彝)、胡瑞熊和孙玺常(孙云,今永福社区人)等一大批进步青年先后走上革命道路。1934年5月,周司和、刘家国和翁乾盛成立临时党小组——中共遵义小组。《遵义县志》载:“1930年在老蒲场东侧(今新蒲街道)建飞机场;1934年,郝梦龄部47师、54师继建;抗战初期,曾试降三次小型飞机。因缺水、风向和近周多高山而废弃。”刘家国、翁乾盛参与修飞机场并就地开展活动;后因翁乾盛病逝,临时党小组解散。

展开剩余81%

《遵义县志》载:1935年1月至4月初,中央红军长征时“三进三出”遵义县。其中,红一军团红十五师(即少共国际师)、红九军团过驻新蒲长达10余天,先后在境内建立了多个地方组织、政权组织和群团组织。1月,成立贵州省境内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遵义县委”,林青兼任县委书记。10日,在红军总政治部指导下,在老城祝厘寺成立“革命先锋队”,约100人;11日,老蒲场农协会、文武乡革命委员会、礼仪乡革命委员会和礼仪乡、文武乡武装游击队相继成立,韩银昌和喻作宾分别任主席,苏少成、孙现章和张世臣分别任队长。文武乡政权组织和游击队是红十五师在长征路上唯一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红色武装的地方;12日,在红军总政治部的直接领导下,在遵义老城协台坝“省立三中”召开遵义县群众大会,宣布成立遵义县苏维埃临时政府——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它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领导建立的一个有较大影响的县级革命政权组织;3月4日,中革军委在老城杨柳街成立“遵(义)湄(潭)绥(阳)游击队”,由红九军团地方工作部部长王友发任政委,共120余人,设4个分队,转战于遵义、湄潭、绥阳三县交界之地;19日,“洞上会议”决定西南籍队员转入地下开展战斗,李小侠(今红花岗区人)、何恩余(石果,今湄潭县人)、谢树中等曾得到今绿塘村汪家山汪伯琳帮助,坚持在火烧舟、绿塘河一带从事地下活动;9月21日,从遵义各地选出的30余名代表,从埃山罗君彝家中,转移至李家坝小学(今永乐镇民群小学)召开“反帝拥苏同盟”成立大会,从北平回遵义的谢丰(谢家彦)当选为书记;11月,“黔北书店”股东大会在县城召开,罗君彝为采购员,王坪(今团溪镇人)、周先民(今永乐镇爱国村人)、胡瑞熊为店员,并创办《扁舟》刊物等;12月,报经省工委批准,重建中共遵义县委,杨天源任书记,主办刊物《新民月刊》,演出进步话剧,开展学生运动。1935年冬,经杨天源介绍,谢树中、罗俸宽、罗俸永等9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7月,中共遵义临时县委在老城水硐街(今红花岗区碧云路)组建,谢树中任书记,罗俸宽任组织委员,罗君彝任军事委员兼红军遵湄绥游击队队长,恢复的游击队辖3个支队和一个稽查组,全队共100余人。同时,组建了“中共火烧舟区委”,罗俸永任书记,配合游击队开展革命斗争。11月16日,谢树中、周济、罗俸宽被捕,临时县委被敌人破坏。1936年冬,由夏尊一出面动员夏仲福、夏开合、夏华斋、夏和清等人士,在中共火烧舟区委的领导下,在黄池寺(今新舟村)成立“火烧舟新三民主义研究会”。

《遵义县志》载:“中央红军长征离开遵义后,国民党与地方土豪劣绅相勾结,先后杀害红军伤病员及群众积极分子500余人。”其中,有游击队员龚玉林和数名无名红军,以及韩银昌、张敬之、张世臣、罗明华等。目前,新蒲境内有雨台山、新蒲烈士陵园和杨录村亭子台红军标语,罗君彝、罗俸宽、苏(舒)洪贵烈士和遗留红军袁玉明、朱心武等墓,以及卢葆华、余正邦、陈沂等旧居。还有东绥寨(今同心社区)、文昌阁(今文武村)、陈家塘(今青城桥社区)、磨刀溪(今平溪村)、宋家坝(今虾子镇宝合村)、洞上会议(今三渡镇花桥村)等红色文化遗址遗迹。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广大遵义儿女积极投身抗日救国活动。为了联合抗日,遵湄绥游击队队长罗君彝与国民党贵州驻遵暂编第五旅柳际明谈判达成协议,将在火烧舟(今新舟)新招的100人组建为“黔东北抗日武装宣传队”。1937年秋,中共火烧舟区委停止活动并随之解散。9月,罗俸宽牺牲于重庆巴县监狱。1938年1月,罗君彝、胡伯舟被秘密杀害于今中桥村阎王寨。

《遵义抗战纪事》载:从1937年到1940年间,遵义县有32名男女青年奔赴延安。其中,新蒲境内有罗俸永、余正邦、胡畏、佘福谦、孙玺常、萧鉴、罗茜、李坚屏(李洪福,今金钟村人)、杜淳(杜龙萱,今新舟村人)、文晓征(文发谦,今永福社区人)、黎以宁(刘廷昌,今金钟村人)等10余人,分别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女子大学等学习。毕业后,分别分配到党政、军队、文教、文艺等单位工作,为党的革命事业奋斗终身。

《遵义与抗战文集》载:“民群小学有‘反帝拥苏同盟’成立时的校门”“新蒲中桥有1940年路过此地的随军工匠裘宗熙留下的‘抗日救国桥墩’等。”《遵义县志》载:“1938年夏,‘青年抗日救国会’,先后创办《新声》《游击队》《活路》等墙报,在遵义县城和团溪、火烧舟、茅坡、板桥等地张贴,鼓舞民众支持抗日。”

据不完全统计,遵义县有名有姓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牺牲的抗战烈士452人。其中,1930年,张登仪(今新舟镇群乐村人)在延安进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毕业后任延安警备司令部参谋,1933年牺牲。1940年冬,八路军115师687团团组织干事佘福谦在护送去敌后开展工作的同志时,遭遇日寇攻击,佘福谦在战斗中牺牲。1943年9月25日,胡畏所率领的《抗敌报》报社队伍在夜宿河北阜平县小水峪沟时被日军包围,胡畏等7位同志在突围过程中牺牲。1945年7月,茅坡区官田乡(今永乐镇官田村)人、中共上海地区地下工作者杨永泰牺牲。

《贵州通史》载:文化将军陈沂的《九一八在北平》《五月十八》《北迁》《天灾与战祸》《祖父临终的时候》;民国女作家、女诗人卢葆华的《愤暴日据东北》(三首)《沪市提倡国货有感》《告慰蔡廷锴将军》《寄缅北前线四阙》《寄芷江前线阿儿绍华》等抗战文艺作品深入人心。

抗战期间,遵义接纳了数万避难民众及100多个内迁机构和学校。特别是1940年,浙江大学由杭州迁到遵义、湄潭,并坚持办学七年。当时,中共中央南方局还指派部分党员到遵义地区,在浙大筹建了党的活动地点。《遵义市志》载:“在1937年,面对严峻的难民问题,已是年逾花甲的胡忠相(今虾子镇乐安村人)临难受命,组建遵义老残救济院,并出任首任院长。”《竺可桢日记》共有7处记载了胡忠相,均与浙大一年级选址有关。1941年农历正月初七,浙大副教授丰子恺、长沙人罗展(巴山)、浙江才子李瑜、江苏名流冯励青、遵义名宿赵乃康一行5人到沙滩等地游学交友,促成《子午山纪游册》出版,丰子恺有清乘桥、沙滩、节孝祠等漫画,成就浙大西迁遵义的一段佳话。《遵义县志》载:“三渡关小学的师生还利用赶场天,演出舞台剧和街头剧。”1940年夏,20余名浙江大学学生组成“暑假工作队”,在三渡关住了一周,广泛开展抗日救国活动。《竺可桢日记》载:1941年7月、1942年1月,竺可桢校长两次在会上提出:“浙大史地系师生将为遵义再编一部‘府志’之类的志书。”浙大史地系主任张其昀等专家学者历时6年,于1948年《遵义新志》成书出版,共11章,17万字,附图22幅。同时,首次为遵义历史作了九个发展期,其中第八期为“沙滩期”,“沙滩文化”开始为学界所瞩目。

1942年,浙大教授刘之远发现团溪洞上村(今团溪镇)锰矿床。1943年3月,浙大师生们又先后在长沟、铜锣井(位于今礼仪街道办事处)等地发现了质佳量丰锰矿,有力地推动了锰矿勘定开发和支援抗日前线。《遵义县志》载:“1938年春,在城东今新蒲街道黄泥堡建‘贵州省建设厅农业改进所’。”秋,在四牙坝建柞蚕试验基地为“贵州省柞蚕试验场”。1939年9月,“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先后为贵州培养了100多名茶叶专业人才。12月,浙大生物系主任蔡堡在城南百艺厂(今遵义市第三中学)建“中国蚕桑研究所”。《遵义民国工商金融》载:“抗战时期,一群众在飞机坝一带养蚕,浙大教授用老蒲场农房保全家蚕品种。”到20世纪20年代,遵义城区有丝织作坊60余家。《湄潭茶·故事》载:“1941年4月,新舟街上17岁的祝敬奇与同街坊刘其志、王正容一起,从新舟步行两天到茶场参加制茶训练班学习,其中,刘其志曾任遵义湄潭茶科所高级农艺师。”另外,抗战时期,在虾子镇八吉滩的甘蔗种植户达32户,户产数百斤。

《新蒲新区红色文化述略》载:“当时在群众保护下,定居虾子、三渡的红军战士还有刘元兴、吕树清、赵学良、马少云、陈兴培、高定龙和游击队员蔡伯学、古强玉、李三星等。”近年来,境内杨录、平溪、花桥等村建起了历史文化陈列室,礼仪红军小学挂牌,并开展了一系列红色文化进校园、进乡村和进机关活动。

参考文献:

《中央红军在遵义》,贵州民族出版社。

《遵义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共遵义县历史》,贵州民族出版社。

《抗战的遵义》,中国文联出版社。

《遵义抗战老兵珍影》,遵义市档案馆。

《遵义与抗战文集》,遵义市政协文史委。

《遵义会议与川滇黔边苏区创建》,中共遵义市委党史研究室。

《新蒲新区红色文化述略》,贵州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