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太平广记_167_卷三十一·神仙三十一_2

发布时间:2025-09-19 04:18  浏览量:2

许老翁者,不知何许人也。隐于峨嵋山,不知年代。

有一位叫许老翁的人,不知是何处人氏。他隐居在峨眉山,无人知晓他生活的具体年代。

唐天宝(742年正月—756年七月)中,益州(现在的成都市。)士曹(唐三都、诸州、都督府、王国复置士曹,开元年间,改诸府司士参军事为士曹参军事。多省称为士曹参军。三都各置二员,正七品下;大都督府各置一员,正七品下;中都督府各置一员,从七品上;下都督府各置一员,从七品下。掌河津、舟车、桥梁、廨宇[xiè yǔ](官舍。)、采冶、工艺诸事。)柳某妻李氏,容色绝代。时节度使章仇兼琼,新得吐番安戎城,差柳送物至城所,三岁不复命。

唐朝天宝年间,益州士曹参军柳某的妻子李氏,有着绝世容貌。当时节度使章仇兼琼刚攻克吐蕃的安戎城,派遣柳某押送物资到安戎城驻地,谁知柳某一去三年杳无音信。

李在官舍,重门未启,忽有裴兵曹(品级参考士曹,司兵参军,掌军防、门禁、田猎、驿传、仪仗之事)诣门,云是李之中表丈人(父母的表兄弟,即当事人的表姑父或表姨父或表舅。中表”关系本就盘根错节,若非非常亲近的家庭,很难立刻理清所有远亲。李氏无法立刻断定“无裴家亲”。)。李云:“无裴家亲。”门不令启,裴因言李小名,兼说其中外氏族。

李氏独居官邸,终日紧锁重重门户。某日突然有位裴兵曹登门求见,自称是李氏的表姑父。李氏回应:"我并没有姓裴的亲戚。"拒绝开门。裴兵曹当即说出李氏的乳名,并详细列举她家族内外亲属的姓名渊源。

李方令开门致拜,因欲餐。裴人质甚雅,因问柳郎去几时。答云:“已三载矣!”裴云:“三载义绝”,古人所言,今欲如何?且丈人与子,业因合为伉俪,愿无拒此。而竟为裴丈所迷,似不由人可否也。裴兵曹者,亦既娶矣。

李氏这才开门行礼,并准备饭菜招待。裴兵曹仪态风雅,席间问起:"柳郎君离家多久了?"李氏答:"已三年了。"裴兵曹便说:"三年不归情义当绝,这是古人留下的训诫。如今您有何打算?况且以我与您的亲缘关系,本就应当结为夫妻,望莫要推拒。"李氏最终被这位裴姑父迷惑,仿佛身不由己般听从安排。而这位裴兵曹,其实早已娶妻成家。(另外一种翻译:这位裴兵曹,就娶了她。这个翻译似乎更贴切)

而章仇公闻李姿美,欲窥觇[kuī chān](暗中察看;探察)之。乃令夫人特设筵会,屈府县之妻,罔[wǎng](无,没有)不毕集。唯李以夫婿在远辞焉。

节度使章仇兼琼听闻李氏容貌绝世,想要一睹真容。于是让夫人特意举办筵会,邀请辖区内所有府县官员的妻子,几乎无人缺席。唯独李氏以丈夫远行为由推辞。

章仇妻以须必见。乃云:“但来,无苦推辞。”李惧责遂行。着黄罗(指材质,罗是一种轻软、有孔眼纹路的丝织品,是唐代高级面料之一。)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这是核心的装饰工艺。泥: 此处指一种 “泥金”或“泥银”工艺。将金银打成极薄的箔片,再捣碎成粉末,与胶料混合成糊状的“泥”,然后用它来绘制图案。银泥: 即用银粉调成的“泥”,用于描画花纹。)衫子,单丝罗红地银泥帔子,盖益都之盛服也。

章仇夫人坚持要求必须到场,传话道:“尽管前来,不必苦苦推辞。”李氏害怕被责罚只好赴宴。她身着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罗红地银泥帔子——这已是益州最华贵的礼服。

裴顾衣而叹曰:“世间之服,华丽止此耳。”回谓小仆:“可归开箱,取第三衣来。”李云:“不与第一而与第三,何也。”裴曰:“第三已非人世所有矣。”

裴兵曹看着衣裳叹息道:“人间的服饰,华丽程度到此为止了。”回头吩咐侍童:“回去开箱,取第三套衣裳来。”李氏不解:“不取第一却取第三,这是为何?”裴兵曹答道:“第三套已非凡间之物。”

须臾衣至,异香满室。裴再眎[shì](视),笑谓小仆曰:“衣服当须尔耶?若章仇何知,但恐许老翁知耳。”乃登车诣节度家,既入,夫人并座客,悉皆降阶致礼。李既服天衣,貌更殊异。观者爱之。

片刻后衣裳送到,异香弥漫满室。裴兵曹检视后笑着对侍童说:“服饰本当如此啊!章仇之流怎识得此物?只恐许老翁知晓罢了。”李氏乘车来到节度使府邸,刚进门,夫人与满座宾客都主动降阶行礼。李氏穿上天衣后,容貌愈发超凡脱俗,引得众人倾慕不已。

坐定,夫人令白章仇曰:“士曹之妻,容饰绝代。”章仇径来入院,戒众勿起。见李服色,叹息数四,乃借帔观之,则知非人间物。试之水火,亦不焚污。因留诘之。

入座后,夫人特意派人禀告章仇:“柳士曹之妻的容貌妆饰堪称绝代。”章仇直接来到后院,示意众人不必起身。他凝视李氏的服饰,连连惊叹,借来帔子仔细观察,立即认出并非人间织物。用水火测试,既不燃烧也不沾污。于是留下李氏严加盘问。

李具陈本末。使人至裴居处,则不见矣。兼琼乃易其衣而进,并奏许老翁之事。敕令以计须求许老。章仇意疑仙者往来,必在药肆。因令药师候其出处,居四日得之。

李氏将事情始末详细禀告。官府派人到裴兵曹住处搜查,早已人去楼空。章仇兼琼令李氏换下仙衣封存,并将许老翁之事具表上奏朝廷。玄宗皇帝下诏要求务必寻访到许老翁。章仇推测仙人往来市井,必然出现在药铺附近,于是派药师蹲守探查。第四日果然有所发现。

初有小童诣肆市药。药师意是其徒,乃以恶药与之。小童往而复来,且嘱云:“大人怒药不佳,欲见捶挞[chuí tà](杖击,鞭打。)。”因问:“大人为谁?”童子云:“许老翁也。”药师甚喜,引童白府。

先是有一个小童到药铺买药。药师怀疑是仙童,故意给了劣质药材。小童去而复返,着急地说:"我家大人责怪药材品质低劣,正要责罚我。"药师趁机询问:"您家大人是谁?"小童答道:"是许老翁。"药师大喜,立即带着小童禀告节度使府。

章仇令劲健百人,卒吏五十人,随童诣山,且申敕令。山峰巉绝[chán jué](险峻陡峭),众莫能上。童乃自下大呼。须臾老翁出石壁上,问何故领尔许人来,童具白其事。老翁问童曷不来,童曷不来,(“童曷不来”四字,明抄本不重。)童遂冉冉蹑虚而上。

章仇派遣百名精壮士卒与五十名衙役,跟随小童进山,并郑重宣示皇帝诏令。但见山峰险峻陡峭,众人无法攀登。小童便在山下高声呼喊。片刻后许老翁现身悬崖石壁间,质问为何带领这许多人前来,小童如实回禀。老翁招呼小童为何还不上山,但见小童身形轻盈凌空踏步,宛如踩着无形的阶梯冉冉上升。

诸吏叩头求哀云:“大夫之暴,翁所知也。”老翁乃许行,谓诸吏曰:“君但返府,我随至。”乃吏卒至府未久,而翁亦至焉。章仇见之,再拜俯伏。翁无敬色。因问娶李者是谁。翁曰:“此是上元夫人(古代中国神话中的仙女,名阿环。传说她是西王母的小女、 三天真皇之母。任上元之官,统领十方玉女名录。 汉武帝元封元年七月七日夜, 王母感于武帝屡祷山岳,祭祀灵神,特降汉宫,命侍女郭密香往邀上元夫人前来宴会。详见《太平广记·卷三·神仙三》)衣库之官,俗情未尽耳。”

众官吏连忙叩首哀求:"节度使大人性情暴烈,老翁您是知道的。"许老翁这才答应下山,对众人说:"你们先回府衙,我随后就到。"当这些官吏刚返回府衙不久,老翁果然如约而至。章仇兼琼见到老翁后立即伏地拜谒,但老翁却毫无敬畏之色。章仇趁机询问娶李氏者究竟何人。老翁淡然道:"不过是上元夫人衣库的守官,凡心未褪才私下凡间。"

章仇求老翁诣帝。许云:“往亦不难。”乃与奏事者克期(在严格规定的期限内克期完成)至长安。先期而至。有诏引见。玄宗致礼甚恭。既坐,问云:“库官有罪,天上知否?翁云:“已被流作人间一国主矣。”又问:“衣竟何如。”许云:“设席施衣于清净之所,当有人来取。”上敕人如其言。初不见人,但有旋风卷衣入云,顾盼之间,亦失许翁所在矣。(出《仙传拾遗》)

章仇恳请老翁面见圣驾。老翁应允:"前往京城倒也不难。"便与朝廷信使约定日期同赴长安。不料他竟提前抵达京城。玄宗皇帝下诏召见,以恭谨的礼仪相待。落座后,玄宗询问道:"天库官吏犯罪,天庭可知晓?"老翁答:"已被贬谪人间,转世为一国之君。"玄宗再问:"那件仙衣该如何处置?"老翁指示:"设净坛铺展仙衣,自会有人来取。"玄宗敕令依言布置。起初不见人影,但见旋风卷衣直入云霄,众人回首之际,许老翁也已消失无踪。

又一说云:天宝中,有士人崔姓者,尉于巴蜀,才至成都而卒。时连帅章仇兼琼,哀其妻少而无所投之,因于青城山下置一别墅。又以其色美,有聘纳之意。计无所出,因谓其夫人曰:“贵为诸侯妻,何不盛陈盘筵,邀召女客?五百里内,尽可迎致。”夫人甚悦。

另有传说记载:天宝年间,有位崔姓士人赴巴蜀任县尉,刚抵成都便不幸亡故。节度使章仇兼琼怜惜其妻年轻无所依托,于是在青城山下安置别墅供其居住。又因贪图她的美色,萌生纳妾之意。苦于无计得手,便对夫人说:"您贵为节度使夫人,何不举办盛大筵席,邀请辖内女宾?五百里内的女子尽可邀来。"夫人欣然应允。

兼琼因命衙官,遍报五百里内女郎,克日会成都,意欲因会便留亡尉妻也,不谓已为族舅(父母辈的、关系已经比较疏远的表亲,属于“拐了几个弯”的亲戚。如果卢生是“嫡亲舅舅”或“堂舅”(关系很近),那么他“纳之”(娶李氏)的行为就会触犯“收继婚”的礼法大忌,会被视为乱伦。而“族舅”关系已出五服,法律和礼制上的禁忌大大减少,使得“纳为媵”在程序上成为可能)卢生纳之矣。卢舅密知兼琼意,令尉妻辞疾不行。兼琼大怒,促左右百骑往收捕。卢舅时方食,兵骑绕宅已合。卢谈笑自若,殊不介怀介意。食讫,谓妻曰:“兼琼意可知矣,夫人不可不行。少顷,即当送素色衣来,便可服之而往。”言讫,乘骡出门。兵骑前揽不得,徐徐而去,追不能及。

章仇于是命属官通报五百里内所有女子,约定日期齐聚成都,企图趁机强留寡妇。不料崔妻早已被族舅卢生纳为继室。卢生暗中察觉章仇意图,让崔妻称病推辞。章仇大怒,派遣百骑卫队包围宅邸抓捕。当时卢生正在用餐,宅院已被团团围困。他却谈笑自若毫不在意,用餐完毕后对妻子说:"章仇的野心显而易见,夫人不得不赴宴了。稍后有人送来素色衣裳,更衣后便可前往。"说罢乘骡出门,卫队上前阻拦未果,竟从容离去无法追及。

俄使一小童捧箱,内有故青裙、白衫子、绿帔子、绯(绯色是一种特殊的红色,它带有紫红色或桃红色的基调,比普通红色更为深沉。)罗縠[luó hú](一种疏细的丝织品。)绢素[juàn sù](未曾染色的白绢。),皆非世人所有。尉妻服之至成都。诸女郎皆先期而至。兼琼觇[chān](窥视;观测)于帷下,及尉妻入,光彩绕身,美色傍射,不可正视。坐者皆摄气(摄气是意识到呼吸的过程,然后有意识地深呼吸,以此来放松身心),不觉起拜。会讫归,三日而卒。

片刻后有小童奉上衣箱,内有旧青裙、白衫子、绿帔子、绯罗縠绢等衣物,皆非凡间织物。崔妻更衣后抵达成都时,其他女宾早已到场。章仇在帷帐后窥视,但见崔妻入门时周身流光溢彩,艳光四射令人不敢直视。满座宾客皆屏息凝神,不自觉起身拜谒。宴罢归家后第三日,崔妻无疾而终。

兼琼大骇,具状奏闻。玄宗问张果。果云:“知之,不敢言。请问青城王老。”玄宗即诏兼琼,求访王老进之。兼琼搜索青城山前后,并无此人。唯草市药肆云:“常有二人,日来卖药,称王老所使。”二人至,兼琼即令衙官随之,入山数里,至一草堂。王老皤然[pó rán](白貌。多指须发,头发斑白的样子。)鬓发,隐几(靠着几案,伏在几案上。《孟子·公孙丑下》记载“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描绘了有人想为齐王挽留客人,客人坐着说话,主人却不回应,靠着几案睡觉的情景。)危坐([wēi zuò](古人以两膝着地,耸起上身为危坐,即正身而跪,这种姿势表示严肃恭敬。危”在古文中有“端正”之义,有人认为,小篆的“危”字的形体构造是山崖下跪着一个人,人跪着的姿势是双膝着地,这一姿势与古人席地而坐要求端正的姿势相似,所以“危”字有“端正”之义,进而有了“危坐”一词。)。衙官随入,遂宣诏,兼致兼琼意。王老曰:“此必多言小儿张果也。”因与兼琼克期到京师。

章仇兼琼大惊失色,火速将此事具表上奏。唐玄宗咨询张果老,张果回奏:"此事臣虽知晓,却不敢妄言。请陛下诏问青城山王老。"玄宗立即敕令章仇寻访王老进京。章仇派人搜遍青城山前后,根本找不到此人。只在草市药铺打听到:"常有二人每日来卖药,自称是王老差遣。"找到这两个药童后,章仇派衙官尾随进山数里,果然发现一处草堂。只见王老鬓发如雪,凭几端坐。衙官入内宣示圣旨并转达章仇之意。王老叹道:"这必是多嘴的小儿张果泄密。"于是与章仇约定日期同赴京师。

令先发表,不肯乘传。兼琼从之。使才至银台(大明宫右银台门:位于西宫墙中部,是大明宫西宫墙的宫门之一,位于紫宸门以西,与左银台门东西相对,门上建有楼观。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在右银台门东侧设置了翰林院和学士院,以方便翰林学士们随时听候皇帝的召唤,右银台门也就成了翰林供奉和翰林学士们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此门多代指银台门。),王老亦到。玄宗即召问之。时张果犹在玄宗侧,见王老,惶恐再拜。王老叱果曰:“小子何不言之。又遣远取吾来。”果言“小仙不敢,专候仙伯言耳。”王老乃奏曰:“卢二舅即太元夫人库子。因假下游,以亡尉妻微有仙骨,故纳为媵[yìng](妾)。无何,盗太元夫人衣服与着,已受谪至重。今为欝[yù](郁)单天子矣。亡尉妻以衣太元夫人衣服,堕无间狱矣。”奏讫,苦不愿留。玄宗命放还,后不知所在。(出《玄怪录》)

王老要求先行发出奏表,却不肯乘坐驿车。章仇只得遵从。当信使刚抵达长安银台门,王老竟同时到达。玄宗立即召见询问,此时张果老仍在御前侍立,见到王老后惶恐叩拜。王老呵斥张果:"小子为何不直言?偏要劳我远途奔波。"张果忙答:"小仙不敢僭越,专候仙伯亲述。"王老遂奏明:"卢二舅实为太元夫人衣库仙官,因私游凡间,见亡尉之妻略有仙骨,便纳为侍妾。后又盗取太元夫人仙衣给她穿着,现已受重罚——被贬为郁单天子(佛教北俱芦洲之主)。而亡尉之妻因僭穿仙衣,已堕入无间地狱。"奏毕坚决不愿停留。玄宗只得放归,此后无人知其踪迹。

章仇兼琼(?-750 年),复姓章仇,乃鲁郡任城县(今山东嘉祥县)人,系唐朝时期之大臣。其初任殿中侍御史,后外任益州长史、司马。他曾攻取吐蕃之安戎城,凭借卓越战功,累迁至剑南节度使。在治理蜀地期间,章仇兼琼广施德政,政绩卓著,当地百姓常念其恩惠。为表感恩,百姓捐资助力建造乐山大佛。

章仇兼琼与杨贵妃、杨国忠交好。天宝五载五月,鲜于仲通接替章仇兼琼出任剑南节度使。此后,章仇兼琼经杨家引荐,入京担任户部尚书、殿中监等职。天宝十年(750 年),章仇兼琼与世长辞,朝廷赐予谥号“忠”。

从章仇兼琼的履历来看,天宝五年五月,章仇兼琼回京担任户部尚书,故此事最迟发生在天宝五载(746 年)。

自唐朝建立以来,其与吐蕃之间的关系便在和平与冲突的交织中跌宕起伏,多次爆发战争。唐朝初期,国家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力量也日益强大。而吐蕃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逐渐崛起并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成为西部一支不可小觑的势力。松赞干布出于对唐朝先进文化与强大国力的倾慕,曾多次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为了边疆的和平与稳定,答应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的中原文化、科技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开启了唐蕃之间一段和平友好的时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在领土、资源以及政治影响力等方面的矛盾逐渐凸显。唐高宗时期,吐蕃势力不断向外扩张,开始与唐朝在西域和青海地区产生利益冲突。咸亨元年(公元 670 年),吐蕃出兵攻占了唐朝的安西四镇,这一军事行动引发了唐蕃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唐朝派遣薛仁贵率领大军西征,试图夺回安西四镇。但在大非川之战中,由于种种原因,唐军遭遇惨败,吐蕃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西域的势力范围。

此后,唐蕃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武则天时期,唐朝为了重新夺回西域的控制权,多次派遣军队与吐蕃交战。长寿元年(公元 692 年),王孝杰率领唐军大破吐蕃,收复了安西四镇,并在龟兹重新设立安西都护府,加强了唐朝对西域的管理和控制。

唐玄宗时期,唐朝国力达到鼎盛,但吐蕃也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实力。双方在河陇、剑南等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据《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七月,剑南节度使王昊率领剑南军队围攻安戎城。书中如此描述此次战役:“吐蕃悉锐以救安戎城,官军大败,两城并为贼所陷,昊脱身走免,将士已下数万人及军粮资仗等并没于贼。

这段记载表明,安戎城及其周边战场地域广袤。除作战军队外,尚有负责运输保障的人员,此地可容纳的人数总计达数万人之多。倘若将吐蕃军队纳入考量,该地域能够容纳的人员数量将会更为庞大。由此可以判定,安戎城及其周边地形开阔宽大。

开元二十七年(739 年),章仇兼琼担任尚书主客员外郎,之后迁任益州司马、剑南防御副使。彼时,益州长史、剑南防御使张宥[yòu]身为文官,不通攻战之谋略。于是,章仇兼琼得以独掌军事大权,并向唐玄宗上奏攻取吐蕃安戎城之策略。唐玄宗采纳其建议,提升章仇兼琼主持益州长史事务,取代张宥节度剑南道,并且亲自为章仇兼琼谋划夺取安戎城之具体方略。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春,章仇兼琼打听到安戎城吐蕃一个叫做翟都局的五百总长甚为贪财。章仇兼琼与维州别驾董承晏一道花重金收买了翟都局,并允诺事后接翟都局进长安城脱离吐蕃。三月,翟都局等人充当内应,打开城门,放唐军入城。唐军入城后,将城中吐蕃将士尽数诛杀,安戎城遂落入唐军掌控之中。章仇兼琼随即任命监察御史许远率兵镇守该城。唐玄宗听闻此捷报后,龙颜大悦。十月,吐蕃再次引兵攻打安戎城及维州,章仇兼琼派遣将领成功将其击退。为此,唐玄宗下诏,将安戎城更名为平戎城。如此重镇,吐蕃不可能坐视不理,其后数年间,双方又数次发生战争。

关于唐代安戎城(后改称平戎城)现今的位置,学术界尚有争议,主要的说法集中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内的黑水县、红原县、理县、马尔康市以及小金县东北这一片区域。安戎城(平戎城)的确切位置虽有争议,但所有推测都位于川西北高原。因此,无论采用哪种说法,其直线距离都在180-250公里之间,但由于需要穿越崇山峻岭,实际距离会远高于此,加上兵荒马乱,也难怪益州士曹柳某一去三年杳无音信,多半是客死异乡了。

结合上文推理,故事发生的时间大致在743年(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加三年)~746年间。

唐初妇女日常服装三件套

文中,李夫人出门时,初“着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罗红地银泥帔子,盖益都之盛服也。”而巴蜀尉之妻赴宴时穿“故青裙、白衫子、绿帔子”,“裙、衫、帔”这是唐时女装的三要素,无论地位尊卑、服饰丰俭,这基本的三件是必不可少的。(以下图文资料均来自于网络)

唐初期,妇女日常着装主要由衫襦、长裙与帔子三件构成。至盛唐时期,虽依旧沿袭此传统服饰搭配,但贵族妇女却在此基础上演绎出新的风尚。除特定场合外,妇女可依据个人喜好与流行趋势自由选择服饰。衫袄色彩丰富多样,涵盖红、紫、绯、绿、黄、白等诸般颜色;裙子颜色则以红、紫、绛、黄、绿、青居多,其中红裙最受青睐。

“衫”乃是唐代女性日常所着之长袖上衣,其式样呈现为窄袖短身之态。于唐代各类文献当中,但凡提及日常女装,其上装多被称作“衫子”或“衫”,诸如“藕丝衫子柳花裙”“红衫窄裹小撷臂”“香衫窄袖裁”等诗句皆可佐证。初唐时期,衫子之袖较为窄小;至中晚唐阶段,衫子则稍显宽松。衫子之领口样式颇为丰富多样,依据陶俑、壁画等文物资料可知,有直领对襟、交领、圆领对襟、圆领斜襟等多种形制。

初唐至武周的几种衫子领式和穿法

初唐至武周的几种衫子领式和穿法

值得关注的是,电视剧中常见的酥胸半露、领口低开之情形,并非在初唐时期便已出现。直至武周开元前后,衫子领口才逐渐开得较低,进而出现诸如“淡红衫子掩酥胸”所描绘的画面。此外,此类装束通常仅于特定场合穿着,例如宫廷与闺房之中。

唐代女装之中,常搭配有一件名为“半臂”的短袖上衣,亦称“半袖”。其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至隋代已然开始流行。在唐代,无论男女皆有穿着半臂之风尚,相对而言,女性穿着半臂的情况更为普遍。并且,半臂通常采用质地优良的织物制作而成。

法门寺地宫出土蹙金绣短袖衣

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常见描绘身着大袖上衣唐代女性的画像,这种上衣亦被称作“襦”。汉晋时期,“襦”指的是短外衣。至唐代,“襦”这一服饰开始朝着盛装化方向发展。在唐代文献里提及“襦”时,更多地会冠以“大袖”来指代宫人礼装、舞女装等华丽的大袖上衣,诸如“彩大袖裙襦”“广袖之襦”等称谓。民间隆重场合所着的盛装同样可用“襦”来称呼,白居易在《和春深二十首》中写道“春深嫁女家,紫排襦上雉”,此处便将婚服称为“襦”,且其上还有象征礼服的雉纹。不过,“襦”除具备大袖这一显著特点外,其领口式样与穿着方式和“衫子”并无显著差异。

初唐至开元身着大袖襦的宫人形象

中晚唐、五代身着华丽大袖上衣的女性形象

上身为“衫”,下身则着“裙”。唐初,妇女着装基本承袭隋朝风格,为短衫搭配长裙,裙腰束得甚高,处于腰部以上,甚至系于腋下位置,使得裙子显得修长。唐代妇女大多钟情于色彩浓艳之裙。开元天宝年间,“长安仕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由此可见,彼时仕女穿着红裙者颇为常见。

元稹《樱桃花》(出自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是张生(原型即元稹自己)写给初恋情人崔莺莺的两首《春词》中的第二首。):“花砖(装饰有花纹的地砖,常指华美的庭院或宫殿中的地砖。这里指代两人曾经相会的美好场所。)曾立摘花人(指代崔莺莺。),窣[sū](形容细小的摩擦声)(“破”在这里是“划破”、“掠过”的意思。“窣破”生动地描绘了罗裙快速拂过花枝的瞬间,既有声音,又有动作。)罗裙红似火”(在铺着花砖的地方,曾经站立着那位摘花的佳人。(她的)罗裙窸窣一声拂过花枝,那鲜艳的红色耀眼得像一团火。)、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越女(原指春秋时越地的美女西施,后泛指来自江南水乡的美女。)红裙湿,燕姬(原指燕赵之地(今河北、北京一带)的美女,历史上燕赵多出慷慨悲歌之士,也出美人,后泛指来自北方的美女。)翠黛(描画成青黑色的眉毛因发愁而紧蹙。“翠黛”是古代女子用螺黛(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眉的代称。)愁”(南方姑娘的红裙被雨水淋湿了,北方佳人的黛眉因愁绪而紧锁。)都是描写唐代女性流行的红裙现象。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当时染红裙的颜料,主要从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红裙还被称为“石榴裙”。张谓《赠赵使君美人》(ps:网络上还有说这是杜审言所做,实际上这是明代 孙蕡[fén]的《送赵参政赴京》。孙蕡是“岭南诗派”的开山大家,明初“南园五先生”之一。网上流传的这首所谓的“张谓的诗”本身就是后人将孙蕡的诗句截取、拼凑并安上张谓名字的伪作。 这是一个“先有假诗,再安作者”的过程。):“红粉青蛾映楚云(诗人将美人乌黑浓密、挽成高髻的秀发比喻为“楚云”。这首诗是送人“赴京”(京城),从诗中前文“翁媪继逝何太频,九原漠漠黯孤云”等句看,赵参政可能是从荆楚一带的家乡服丧期满,返回京城。因此,“楚云”也巧妙地点明了这位女眷的来历或旅途的背景环境(楚地天空的云)),桃花马上石榴裙”(这句诗通过密集的意象堆叠(红粉、青蛾、楚云、桃花马、石榴裙),描绘了一位身份高贵、容颜娇美而又不失英气的女子形象。她不仅是传统的闺中佳人,更是能骑骏马、伴夫远征的潇洒女性。此诗是明代诗人孙蕡为一位即将赴京任职的赵姓友人(参政为官名)所作的送行诗。根据诗中“翁媪继逝何太频,九原漠漠黯孤云”等句推断,赵参政可能是在父母接连去世后服丧期满,被召还朝廷。诗人想象并描绘了赵参政携家眷一路上的情景,既有对友人前程的祝愿,也有对其丧亲之痛的安慰。这两句将女子的静态容颜之美与动态骑射之姿完美结合,柔媚与英气并存,色彩绚丽,画面感极强,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和明代特有的浪漫豪情。)

武则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我)把红色的东西都看成了绿色,只因思绪纷乱如麻;身体憔悴,精神恍惚,全都是因为思念你。(陛下)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为思念你而终日流泪,那就请你打开箱子,查验一下我那件石榴裙(上面还沾着我斑驳的泪痕))

此诗相传是武则天在唐太宗去世后,于感业寺为尼时,写给即位的新皇李治(唐高宗)的。其目的是为了重新唤起李治对她的旧情,从而改变自己青灯古佛的命运。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仕女的石榴裙

除了石榴花,唐代红裙还可用茜草浸染,故也称“茜裙”。李群玉《黄陵庙》:“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儿茜裙新。”李中《溪边吟》:“茜裙二八采莲去,笑冲微雨上兰舟。”

唐代舞女绢木俑(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张礼臣墓出土)

此外,绿色之裙也深受妇女的青睐,时谓“碧裙”、“翠裙”或“翡翠裙” ,如白居易《江岸梨花》:“梨花有思[sì](作名词,表示“情绪”、“心绪”、“愁情”)(因为)和叶(如果只有花,没有叶,会显得光秃、孤单。而这株梨花花叶繁茂,花朵和叶子相互依偎、陪伴,看起来就像是彼此有情意、不孤单的样子。故而“有思”),一树江头恼杀君。最似孀闺(指寡妇(孀)的居所,代指寡妇本人。)少年妇(年轻的妇人。这个词组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悲剧性冲突。“少年”本该是青春、活泼、充满生命力的,却与代表死亡、孤寂、终结的“孀”字结合在一起。它点明了这位女性的核心特征:她正处在人生最美的年华,却遭遇了丧夫的不幸。),白妆素袖碧纱裙(碧绿色的薄纱裙。这里的“碧”是青绿色。)。”(梨花仿佛也懂得情思,因为它同时拥有花朵和绿叶;(这)一树梨花独立江头,其风姿美得简直要惹恼你。它最像那新守寡的年轻妇人,身着素白的衣裳、雪白的袖子,和一条青绿色的纱裙。)

白居易通过一株江头的梨花,看到了一个年轻寡妇的灵魂。他不仅写出了她的哀伤与恪礼(白妆素袖),更写出了她被命运压抑的、难以完全掩饰的青春风韵(碧纱裙)。这首诗是对梨花的礼赞,更是对诗中那位无名女性命运的深切悲悯与动人写照。

卢仝[tóng]《感秋别怨》:“莫似湘妃泪,斑斑点(沾染、洒上。)翠裙(女子自己所穿的青绿色裙子)。”这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诗。主人公在秋日里与爱人别离,感到肝肠寸断(自断魂)。她的魂魄仿佛消散在瑶台的月光中,心也追随爱人到了遥远的天边(巫峡云)。她再也没有心情去描画秀美的眉毛,也无人再与她共赏美妙的音乐。最后,她发出了深深的祈愿。“千万不要让我的结局像湘妃那样,只留下无尽的眼泪,斑斑点点的洒落在我的裙子上。” 这是一种害怕别离即成永诀的、充满绝望感的哀鸣。

戎昱[yù]《送零陵妓》:“宝钿香蛾翡翠裙,装成掩泣欲行云(字面指她即将如浮云般飘然远去。更深层是化用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典故,暗示她此去将成为他人(于頔)的姬妾。)殷勤好取襄王(表面指楚襄王,实则暗喻新的权贵主人于頔。)意,莫向阳台(是神女与楚王梦中相会之地,此处代指于頔的府邸闺阁。)梦使君(汉代对刺史的称呼,唐代成为对节度使、观察使等地方长官的尊称。这里明指楚王,实则是戎昱对自己的指代(他本人正在节度使幕府任职)。)(你)头戴宝钿,眉染香黛,身着翠裙,盛装打扮完毕却掩面哭泣,即将如行云般离去。(你)要殷勤小心地迎合新主人(于頔)的心意,可千万别在阳台梦会之时,心里还梦着旧主人(我)啊。

据《唐才子传》、《云溪友议》等记载):戎昱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任职时,非常宠爱一位歌妓。这位歌妓不仅美貌,而且歌声凄婉动人,尤其擅长演唱戎昱创作的“戎昱诗”。后来,权势更大的观察使于頔(dí)听说了这位歌妓,便强行向卫伯玉索要。戎昱虽万般不舍,但不敢违抗,只得在临行前写下此诗相赠。于頔得到歌妓后,令她演唱,她便唱了这首诗。于頔听后,被诗中的情感和戎昱的才华所触动,心生愧意,当即下令将歌妓送还给了戎昱。这个故事成为了“一首诗夺回所爱”的文坛佳话。

除裙、衫之外,唐朝妇女皆会穿戴“帔”。唐代的帔宛如一条长围巾,亦被称作“帔帛”或“帔子”,通常以轻透的纱、罗制成,披搭于肩上,并旋绕在手臂之间。帔帛常常印有花纹,或加以泥金银绘画,极为美观。在唐朝的部分小说文献中,常有“帔服鲜泽”“紫银泥罗帔子”等描述帔帛华丽色彩的记载。

此外,亦存在较为厚重的夹帔子,例如“绿绫夹帔子”“紫小绫(小绫:材质,细薄的绫。“绫”是一种质地轻软、表面有光泽的丝织品,比罗更密实。“小”可能指其纹理细密或质地轻薄。)袷[jiá](同“裌”。指双层的、有里子的衣服。《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衣无絮。”)帔子(用紫色细绫制成的、有衬里的双层披肩。)”等,可供寒冷时节使用。懿德太子墓壁画中的夹帔子,正反两面呈现红绿不同颜色,或许便是《霍小玉传》中所提及的“红绿帔子”。中晚唐时期,帔子的装饰愈发华丽。除印花、泥金工艺外,还运用了刺绣、彩绘、夹缬[jiā xié]

(是一项通过雕刻花版、夹紧织物进行防染印花的古老工艺,中国古代一种极其重要且美丽的防染印花工艺,堪称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印花技艺之一。它与“绞缬”(扎染)、“蜡缬”(蜡染)、“灰缬”(蓝印花布)并称为中国古代“四缬”技艺。夹缬在唐代发展到顶峰,是当时最时尚、最昂贵的织物之一。它不仅是贵族女性的衣裙用料,还常被用作屏风、帷帐等室内装饰,甚至作为军士的号衣(标识不同部队)。唐代诗歌中常有对夹缬的描写,如白居易写道:“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然而,由于夹缬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在宋代以后,随着朝廷颁布禁奢令以及更经济的其他染织工艺(如灰缬)的兴起,夹缬逐渐衰落并最终在中原地区失传)、

晕裥[yùn jiǎn](一种通过高超的防染印花或织造技术实现的、色彩呈现柔和渐变效果的纵向条纹图案。它是唐代服饰华丽风格的典型代表,常见于贵族女性的裙装之上,以其缤纷炫目、富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而著称。简单说,它就是唐代的“渐变色条纹”,是当时顶尖的时尚符号。。“晕裥”大量应用于唐代女性的裙子上,即著名的“裥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间色裙”,但晕裥裙的工艺和视觉效果比普通的间色裙(不同色块相间)更为高级和华丽。在本文《许老翁》故事中,李氏最初穿着的“五晕罗银泥衫子”中的“五晕”,指的就是这种包含了五种渐变色彩的晕裥纹样,是其“益都之盛服”(益州最华贵的衣服)身份的标志。)等多种装饰技法,诸如“晕绢帔子”“紫绣帔子”“黄画罗帔子”等。

唐代前、中、后期主要的帔子披搭方式

我们一起来看看三件套搭配效果

高宗时期的裙衫帔

武周前后的裙衫帔

初唐至中晚唐,裙衫帔组合的流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