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西牺牲的著名烈士——闽西武装暴动总指挥王海萍

发布时间:2025-09-19 06:11  浏览量:1

王海萍(1904-1932),原名王朝鸾,海南琼山县(今海口市长流镇)堂善村人。13岁考入琼崖中学时即以文采斐然闻名,被誉为"那流才子"。1922年进入上海沪江大学后,他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1925年五卅运动中组织学生游行并创办《琼崖青年》杂志,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琼崖地区早期革命播火者。

王海萍

1927年秋收起义后,王海萍奉命转战福建。在漳州重建党组织时,他创造性地提出"三结合"工作法:白天以小商贩身份深入市集发动群众,夜晚在鼓浪屿秘密印刷《烈火》刊物,深夜则率赤卫队突袭地主庄园。1928年7月,面对国民党张贞部重兵围剿,他主持成立闽西暴动总指挥部,创新采用"梯田式游击"战术:以永定溪南为基点,分三路向龙岩、上杭、永定推进,三个月内建立7个区苏维埃政权。

王海萍烈士和妻子梁惠贞

1930年3月,王海萍将闽西6支农民赤卫军整编为红十二军,首创"三三制"编制:每团辖3个营,每营辖3个连,每连配备3挺仿制马克沁机枪。在配合毛泽东攻克漳州的战役中,他率领红十二军奇袭天宝山防线,用竹制迫击炮摧毁敌军碉堡群,缴获枪支1200余支、食盐500担,为中央苏区解了燃眉之急。1932年4月,他在漳州中山公园发表著名演说:"我们不是为了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要唤醒四万万同胞的觉醒!"其演讲手稿现存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

东征漳州纪念碑

1932年6月,因叛徒出卖,王海萍在厦门中山公园秘密接头时遭国民党特务围捕。面对严刑拷打,他写下"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的血书。就义前夜,他将珍藏的《共产党宣言》缝入衣襟,对狱友说:"告诉海南的同志,革命火种永不熄灭。"6月23日,这位28岁的革命者在厦门港被秘密杀害,遗体被抛入大海。

王海萍烈士及王海萍故居

五、精神永续:从将军亭到红色基因

为纪念这位"琼崖骄子",海口市在长流镇修建王海萍故居,陈列其使用过的德制怀表(现存海南省博物馆)和手绘的《闽西游击战地图》。2019年,厦门市将中山公园旧址辟为"海萍事迹陈列馆",通过VR技术复原1932年那场惊心动魄的逮捕现场。闽西革命烈士纪念馆专门开辟了王海萍烈士专版。

王海萍纪念馆

这位从琼州海峡走向闽西红土地的革命先驱,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正如《回忆王海萍同志》中所述:"他像一颗流星,虽然短暂,却在黑暗的夜空划出了最耀眼的光芒。"

王海萍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