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业态升级、工业遗产再生,创新文化赋能北京区域转型

发布时间:2025-09-18 21:01  浏览量:1

从乡村工业院到科创园区,从炼钢旧址到光影新空间,科技驱动、文化筑基,北京城市更新正不断释放出发展活力。9月17日,北京商报记者跟随“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巡礼”主题采访团,走进AI原点社区、RE睿·国际创忆馆及RE睿·三高炉数字博物馆。在交流探访中,记者获悉,地处北京市海淀区创新核心区的东升镇,累计改造升级产业空间260万平方米,目前园区入驻企业约4000家,下一步将持续巩固“科技—文化—生态”的创新文化体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开源创新生态社区;依托于石景山区首钢园工业遗产,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城睿现”)落地开展数字圆明园、数字中轴线等文化遗产数字化再生项目,并将通过前沿的数字语言和跨界体验,进一步引领北京文化新消费浪潮,塑造“可观、可玩、可购、可沉浸”的文旅消费新范式。

从乡村工业院到具有“创客”特色的科创园区

走进东升镇的AI原点社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区域内科创企业的新兴产品展示和最新科创活动排期表。东升大厦科创服务总经理刘雨晨表示,AI原点社区打造的是青年友好型服务生态新范式,即为有创业精神和年轻心态、愿意奋斗的群体,提供适合成长的社群氛围。同时,展厅免费对外开放,周边居民也可以随时进入展厅、参观体验前沿科技产品。

除一层展厅外,AI原点社区还为创业者们提供顶层的空中花园,可进行演讲分享、合作洽谈以及娱乐休憩等。此外,在配套服务方面,强化住房保障,配套2000余套“拎包入住”的集体土地租赁住房,满足企业人才的多元住房需求;联合十一学校建设海淀未来学校,开设幼儿园到高中部,解决企业人才子女入学问题;依托蒲绒健康管理中心、东升瑞每医疗等机构,为企业人才提供健康管理与医疗康养服务;打造“职住行学医商”15分钟生活圈,组织筹办市集、落日音乐会、开放麦脱口秀、读书会等各类线下社群活动。

据了解,AI原点社区已完成周边31个公共空间及内部楼宇的改造项目,累计实现约1万平方米的环境提升。以AI技术展示、应用、体验为重点,为企业提供场景展示条件,推动康养小屋、无人巡检机器人、IPV6国际互联网、冰激凌机器人等20余个智能场景落地。

在东升镇副镇长赵炜看来,东升镇自带“创业者”气息。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创新核心区的东升镇,行政辖区8.28平方公里,产业空间辐射原东升乡54.6平方公里,南接西直门、北邻西三旗、东连朝阳、西至中关村大街,周边聚集清华、北大等3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

赵炜表示,东升镇曾是拔丝厂、锅炉厂、变压器厂等工业企业聚集之地,此后顺应改革浪潮,该地逐渐从工业大院转向科技园区。自2012年起,东升镇创新探索“自主腾退、自主开发、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特色路径,推动区域经济从传统业态向科技服务转型。经过十余年深耕,累计改造升级产业空间260万平方米,构建起“海淀AI原点社区引领、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一至三期主体、十余个专业产业园协同”的立体化发展格局。

目前,东升镇园区入驻企业约4000家,其中科技类企业1979家、上市公司总部18家、独角兽企业7家,“东升模式”已成为全国乡镇集体经济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赵炜表示,未来东升镇将持续巩固“科技—文化—生态”的创新文化体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开源创新生态社区。

据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李晔晗介绍,2025年大学生AI艺术季将于9月22日举行开幕式,此次活动吸引了全球160余所高校、2000余名大学生投稿,最终选出60余部优秀作品进行颁奖和展示。另外,9月17日—21日,AI创作者嘉年华活动也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上开展。下一步,海淀区还将围绕“人工智能+文化”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从炼钢旧址到沉浸式复现遗产的光影新空间

“在我们面前的料堆就是曾经炼铁留下的工业遗产。当初,为分解铁矿石建造的三层空间和底部桶椎已经摇身一变成了数字投影的大背景。”在石景山区RE睿·国际创忆馆内,清城睿现院长贺艳正在预告一场特别的数字秀——《重返·圆明园》光影感映展。

据介绍,RE睿·国际创忆馆依托首钢园原4号炼铁筒仓内28米高的异形空间结构和数字文化IP资源,结合720°沉浸式漫游、裸眼3D、VR/AR数字化虚拟现实交互的体验形式和创意设计,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智慧阐释。其中,《重返·圆明园》光影感映展作为文化遗产数字化再生的明星项目之一,一经亮相便迅速在网络上掀起热潮,吸引超过千万的流量关注。

步入展馆,观众不仅能身临500平方米、纵深超20米的联动影像空间,以数字复原研究者的视角,亲眼见证圆明园海晏堂在数字世界中再生,还能打卡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武陵春色”展览,了解圆明园数字复原过程,例如,中外专家团队跨越中国、欧洲古籍馆,探寻传教士书信与建筑水利书籍,最终揭示西洋楼水利奥秘等。

“这样的创新展示方式,既能让观众领略圆明园曾经的瑰丽辉煌,深刻感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利于持续推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播与活化利用。”贺艳表示,通过科技赋能,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开发出无限的文化内容。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这一新模式也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可向全国多地甚至海外拓展。

另外,清城睿现团队打造的鼓楼“时间的故事”数字展,对北京中轴线整体价值和中国传统时空观、宇宙观、城市规划理念进行了生动阐释,累计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该项目还入选2023北京十大“优秀策展案例”,探索出“不可移动文物+博物馆”策展的新路径。

今年9月,首钢园三高炉更新改造完成并由清城睿现投资运营。新开放的RE睿·三高炉数字博物馆将这座“功勋高炉”转变为数字文化综合体,在试运营期间,推出了《致敬钢铁》光影活动,运用全域沉浸投影技术将三高炉炉芯转化为叙事现场,精准复原了宏大背景下钢铁工业区的原始面貌,使观众从旁观者变身为钢铁时代的亲历者,以第一视角沉浸“钢铁轮回”。

贺艳表示,除数字展外,观众还可以体验XR大空间、遗产地风物市集,品尝高炉特色咖啡,以及参与相关的文化沙龙、工作坊、特别活动和主题liveshow等。以前沿的数字语言和跨界体验,进一步引领了北京文化新消费浪潮,塑造“可观、可玩、可购、可沉浸”的文旅消费新范式。

据悉,未来,石景山区将瞄准“工业遗存+文化科技”独特路径,以首钢园为核心,联动石景山全域,市区企共建特色鲜明的数字空间产业矩阵。将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北京未来数字空间创新试验区;到2026年底,落地一批公共服务和创新平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成北京未来数字空间创新中心,构建“一核引领、多链协同”模式;到2027年,打造北京市数字空间产业集聚地,成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践主阵地,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力争超过2200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超过60%,为首都数字转型提供“石景山方案”。

北京商报记者 刘洋 程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