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展】来自上海明代的“天团”和“达人”,向您发出邀请!

发布时间:2025-09-18 18:35  浏览量:1

上海之美,美在人文。上海地区自古人文荟萃,望族迭出,名儒硕彦,著述宏富。明代,则是上海古代人文著述发展的一个高峰。

“沪渎有典——上海历代著述系列展”第二期“盛兴”(明代)正在上图东馆七楼馆藏精品馆展出。本期展览分为文光璀璨、经世实学、杂学异彩三个单元,展现以文学、实学、杂学为突出特色的上海明代著述成就,反映出明代是上海从传统江南文化向独特海派文化嬗变的转型期。展览陈列的29种珍贵古籍原本,绝大部分为善本,且不乏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珍稀古籍、《四库全书》底本、名家稿本等。展览将开放至2025年10月12日。

诗文集被收入《四库全书》的

明初才子

袁凯,字景文,号海叟,元末明初松江府华亭县人。长身古貌,言议英发,性诙谐,雅善谈谑,尤长于诗。居闾巷数年,以寿终。曾作《白燕》诗,用典贴切,构思巧妙,为人称赏,人称“袁白燕”。

袁凯诗集通名《海叟集》,传本与卷帙颇为复杂。据《四库全书总目》:“其集旧有祥泽张氏刻本,乃凯所自定,岁久散佚……隆庆时何元之得祥泽旧刻,以活字校印百部传之。万历间张所望复为重刻。此本乃国朝曹炳曾所校,以张本为主,而参以何氏本,正其谬误,较诸本差完善焉。”

袁凯《海叟诗集》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

曹炳曾城书室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管时敏,名讷,字时敏,号竹间,以字行。工诗能文,明洪武间以秀才任楚王府纪善,随楚王桢就藩武昌。恭谨强力,忠诚谨恪。年七十乞致仕,楚王桢请命于朝,留居本国,禄之终身。子孙皆仕于楚,遂为楚人。

《蚓窍集》为管时敏诗集,书名取自韩愈《石鼎联句》“时于蚯蚓窍,微作苍蝇鸣”之意。此集楚王所刊,自永乐后未翻刻,原刻传世尤罕。今存世多清抄本,且多摘抄删减。丁鹤年与管时敏皆为楚王所礼重,刻本中有丁氏评语。展品卷端钤有翰林院满汉文印,是《四库全书》底本。书内有四库馆臣墨笔批语。

管时敏《蚓窍集》明永乐元年(1403)

楚藩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王彝,字常宗,自号妫蜼子。其先蜀人,父仕元为昆山学教授,因著籍嘉定。读书天台山,师事王炜,得兰溪金履祥之学,学有端绪。长有文名,与高启等游,名列“北郭十才子”。王彝为文抒所自得,不逐时好,平顺和畅,根于至理,对嘉定文风、士风影响深远,嘉定后学视其为嘉定文脉之宗。

《王常宗集》为王彝诗文集,现存最早版本为明弘治十五年(1502)刘廷璋刻本。展品为清抄本,有清末常熟藏书家张蓉镜跋,今人黄裳题识五则。由题跋可知,此本曾为钱曾述古堂故物,后入潘氏滂喜斋。此版本较之弘治本新增续补遗一卷,由明末清初陆嘉颖、徐守和等人辑补,故与《四库全书》本内容一致,与四库本底本同源。展品书写精妙,用笔古雅。卷内有钤印二十余枚,曾经陆嘉颖、钱曾、张蓉镜、乔松年、潘祖荫、张珩、黄裳等经眼或递藏,极具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

王彝《王常宗集》

清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通今博古的“陆家嘴”先人

文学世家是上海文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据学者研究,明清上海地区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有三百多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上海陆氏。

陆深是明代中期享誉文坛的大家。以陆深为代表的陆氏家族,是典型的文化世家大族,诗礼传家,在文史、书画、金石等多个领域成就斐然。自明代陆深起,至清末三百余年间,世代业儒,陆深及其后人的文学创作和艺术成就,对上海历史文化发展影响深远,浦东“陆家嘴”地名即来源于这一世家望族。

陆深像(来源:《云间邦彦画像》)

陆深涉猎广泛,著述宏富,词赋精工,书法遒劲,好辨鼎彝,藏书甚丰,被誉为文章宗匠。其著述《俨山集》一百卷外集四十卷续集十卷,总计一百五十卷,内容涉及经史子集诸类,兼通今古。

陆深子陆楫受其影响最深,著有《蒹葭堂稿》,编有中国第一部小说丛书《古今说海》。从孙陆明扬,性耽古文辞,与屠隆、张鼐、徐光启、陈继儒等友善,著有《紫薇堂集》《五经辑要》等。玄孙陆鑨砥砺名行,于经史子集诸书无一不窥,辑《陆氏宗谱》《文裕遗稿》,补刻《俨山文集》,著有《百一诗集》等;陆铠工古诗文。从曾孙陆起龙、陆起凤均以诗文名,陆起凤著有《随庵集》《映玉堂稿》等。

引领时代风潮的文学“天团”

——嘉定派与云间派

嘉定派与云间派是明代上海地区的两大文学流派,前者高举复兴古文、直抒性情的旗帜,后者更集明代复古文学之大成,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虽为地方诗文流派而实具全国性影响。

今嘉定区在明代属苏州府,民风淳朴敦睦。明嘉靖、隆庆时期,昆山著名文学家归有光在嘉定安亭江畔聚徒讲学二十年,以修养情性为目标,以通经学古为旨归,以经世致用为己任,从学者众多,嘉定文派初起。承其余绪者为礼部尚书徐学谟。至明万历、天启年间,以唐时升、娄坚、程嘉燧、李流芳等四人为首的嘉定学人追随归有光之学,复兴古文,抒写真情,人称“嘉定四先生”,这是嘉定派的成熟期。崇祯时,黄淳耀等以直言社聚集一批年轻学人,吟诗作文,切磋学问,为嘉定派的传承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明末,经文学家钱谦益大力弘扬,嘉定文派名震文坛,余脉延及清代中期。

本展览陈列的“嘉定四先生”作品中,李流芳《(檀园)题画诗跋》和程嘉燧《松圆居士浪淘集》都是作者手稿。其中《松圆居士浪淘集》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李流芳《(檀园)题画诗跋》稿本

(上海图书馆藏)

程嘉燧《松圆居士浪淘集》黑格稿本

(上海图书馆藏)

松江古称云间,云间派是以几社为核心的松江地区诗文流派,形成于明末,延续至清初,集明代复古文学之大成,具有强烈时代精神。

几社创立者有六位,即夏允彝、陈子龙、周立勋、杜麟征、徐孚远、彭宾,称为“云间六子”,其中陈子龙文名最盛,为几社领袖。陈子龙又与李雯、宋征舆齐名,号称“云间三子”。 云间派人数众多,非师生不同社,具有明显地域性与家族性。其文学主张崇儒复古、写真尚实、忧时托志,诗宗汉魏盛唐,词尚南唐北宋。在明末清初高举复古主义大旗,活跃在文坛达半个世纪。

陈子龙像(来源:《云间邦彦画像》)

《几社壬申合稿》又名《几社壬申文选》《壬申文选》《几社合稿》,为诗文合集。作者十一人,依次为李雯(字舒章),彭宾(字燕又),陈子龙(字卧子),朱灏(字宗远),徐孚远(字闇公),顾开雍(字伟男,一作伟南),夏允彝(字彝仲),宋存楠(字让木),周立勋(字勒卣),王元玄与宋存标(字子建),皆松江一郡彦秀。

壬申为明崇祯五年(1632)。崇祯四年(1631)秋,几社诸人约定限时作诗文,崇祯五年冬,均履约成稿,计十一人,成二十卷。

《几社壬申合稿》清初小樊堂刻本

(上海图书馆藏)

扫眉才子,管领春风

明代苏州府、松江府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世家望族众多,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上海地区以闺秀为主体的女性作家诗文水平较高,且呈现出以亲属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化特征。其中代表人物有范壸贞、王凤娴等。

范壸贞,字淑英,苏州举人范选女,范允临从孙女,能诗词。归华亭诸生胡畹生。其诗尤长于古,慷慨时事,声情横溢。是集之名,乃范壸贞叔祖范允临取《离骚》“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句,意为“胡绳香草,用索为维,流香远矣”。 《胡绳集》版本卷帙颇为复杂,曾有范允临选刻八卷本,板毁兵火,书亦散佚。展品为清乾隆间,范壸贞曾孙胡鲸发捃摭散佚,录各体诗,重为编辑之稿本。

范壸贞《胡绳集诗钞》清乾隆间重编稿本

(上海图书馆藏)

从“脚踏实地”到“放眼全球”

明中期以后,明社日倾,危机日重。江南一带聚集了大量失意官员,与在朝者意见相左。时值西学东传、东学西渐,社会倡导经世致用、积极用世,为江南文化带来一股崇尚实学的思潮,对整个明代的学风和社会价值观有积极影响。此时的上海地区著述中,产生了一批影响颇为深远的实学文献。其中徐光启、王圻,更被目为“开眼看世界”的先驱。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明松江府上海县人。居法华汇(今徐家汇)。跟随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学习天文、历法、数学、水利等科学技术,并翻译西方科学重要著作。编著有《农政全书》,主持编译《崇祯历书》,译著《几何原本》等。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是明代后期实学思潮的有力推动者,是将欧洲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上海徐汇光启公园内的徐光启像

《农政全书》是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典籍,是徐光启收集整理历代农学文献,亲自种植,实地考察,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用科学方法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知识与生产经验的成果。徐光启去世时,《农政全书》尚未全部完成,两年后,陈子龙从徐光启孙徐尔爵处借录原稿,又请应天巡抚张国维及松江知府方岳贡阅看,皆大为激赏,乃共谋整理。参与整理者皆博学多识、崇尚农本。历四年寒暑,最终由陈子龙定稿,于崇祯十二年(1639)岁末刻竣问世。

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崇祯十二年(1639)

陈子龙平露堂刻本

(上海图书馆藏)

本展览《农政全书》艺术造景

王圻,学养深厚,前半生为官,明万历十三年(1585)辞官,后乡居三十年,专事著述。王圻著述活动以辞官还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为官时期,著述多供科举士子举业使用;后三十年乡居期间,荟萃历史文献,考古研今,多经世致用的实学著述。王圻一生编刻著述二十余种,皆志于改进社会教化,既向民众传授百姓日用之学,也向士人传授经世致用之学。

由王圻、王思义父子二人齐心协力,采摭群书、汇为一编的《三才图会》是我国第一部图文并茂的图录类百科全书,分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十四门,收录图表六千余幅。各卷先图绘,次论说,间有编者按语,图文互证,考核详备。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物,包罗万象。

《三才图会》地理卷一《山海舆地全图》

子杂著述,异彩纷呈

明代中期,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也趋于多样,在上海地区著述中的表现,是子部杂类文献异常丰富,笔记、书画、赏鉴、博物、医籍等方面,均有代表性著述存世,在各自领域颇具影响。

明代的松江地区,人文荟萃,文艺兴盛。书画艺术方面,以董其昌、顾正谊、“云间二莫”等为代表的松江画派艺术造诣极高,开宗立派,翰墨传世。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明松江府华亭县人,居马桥。文才俊逸,通禅理,书画妙天下。《画禅室随笔》是董其昌小品,存世版本较多。展品为清大魁堂刻本,有清翁同龢批校并跋。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清大魁堂刻本(清)翁同龢批校并跋

(上海图书馆藏)

晚明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发展,社会风尚也随之悄然变化,产生一批以诗文书画闻名又不出仕的特殊文人,追求物质享受与精神独立,又与达官显贵往来,时称“山人”,陈继儒是其中典型代表。陈继儒的小品文最具特色,文风精巧俊逸,生动传神,书写自己独到的生活趣味。

陈继儒像(来源:《云间邦彦画像》)

明代上海地区经济发达、科技进步、交通便利,为从医者外出访学及医学著作出版提供极大便利。据方志记载,明代上海地区名医多达九十多人。医籍数量激增,亦更注重实用性,介绍医方,详列医案。秦昌遇、李中梓等医家著述,数百年来依旧被奉为医学经典。明代上海的医学贡献与学术影响颇为深远,是近代海派中医的雏型,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秦昌遇是上海城隍秦裕伯裔孙,年少弃举,研习医家经典和各家著述,医术精湛,尤擅儿科,《幼科金针》是其儿科医案。

秦昌遇像(来源:《云间邦彦画像》)

附:“沪渎有典——上海历代著述系列展”简介

据研究统计,自汉末至清末两千余年间,约有3200余位著者在上海历史上留下了13000余种各类著述,流传至今的有5500余种,其中约45%在上海图书馆有版本收藏,不乏名家名著、珍贵善本。

“沪渎有典——上海历代著述系列展”由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上海通志馆承办,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协办。展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0多种上海历代著述珍本依次展出,古色纸墨间流淌着“襟江带海”之地孕育的思想与情怀,也蕴含着江南文化的肇兴繁盛,以及向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的创新嬗变的“密码”。

图文来源:上海通志馆

图文编辑:徐俊晖

审稿:夏磊 赵翰露

签发:林峻

点此查看

上海图书馆淮海路馆开放时间

具体区域开放时间详见下表

点此查看

上海图书馆东馆开放时间

具体区域开放时间详见下表

点此查看

徐家汇藏书楼开放时间

暂停开放(修缮中)

预约方式

上海图书馆微信公号

预约服务

预约系统操作指南

1、进入小程序以后,请点击首页右下角我的”前往登录,使用手机号或读者证号登录,没有读者证的读者可注册进入。

2、各类展览讲座等活动,读者请通过“上海图书馆微信小程序”点击“活动预约”报名参加。

3、需要使用东馆三楼阅读广场座位或多人学习舱的读者,请点击“座位预约”。所有活动需凭预约码参与,点击首页“我的预约”即可查看预约码。所有展览及展示无需单独预约,入馆即可参观。

东馆预约注意事项

1、如需取消预约,“活动预约”请在活动开始前4小时取消;“座位预约”可在预约过期前随时在“我的预约”中取消。

2、“活动预约”请在活动场地内找到签到馆员进行手机扫码签到,预约开始时间的前后30分钟内可签到。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签到的会记录一次违约,满违约三次记录的将在30天内无法使用预约系统。

3、“座位预约”请仔细阅读,违反服务规则满三次的将被暂停座位预约服务30天(自最后一次违规当日起计算)。

4、未成年人读者如需使用“活动预约”“座位预约”,需要单独预约。

东馆咨询:转81037分机

淮海路馆咨询:转62000分机

徐家汇藏书楼咨询:转66808/66803分机

入馆须知

1、入馆读者请按指示牌或听从工作人员安排,遵守馆内秩序。

2、谢绝读者携带各类食品和有色饮料入馆。

查看淮海路馆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