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户县传奇人物:北大高材生张志俊的三任要职,百岁魂归故土

发布时间:2025-09-18 12:00  浏览量:1

从北大才子到民国三任要职,他的一生为何如此传奇?

西安晚报报道的张志俊

在民国陕西的历史长河中,户县文义村走出了一位传奇人物——张志俊(1899-2001) 。他出身不凡,一生宦海浮沉,留下诸多故事,最终百岁高龄魂归故土,其一生就像一部生动的时代简史,展现了民国基层官员的真实写照。

张志俊,又名张仲维,出生于户县的名门望族,家族兼具书香底蕴与革命精神。他的祖父张善培是清代辛丑科举人,也是同盟会元老。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张志俊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熏陶。后来,他成功考入北京大学,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学生,在那里积累了深厚的学识,开拓了广阔的视野,为日后的仕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赫赫有名的苍溪学校

张志俊的仕途之路,离不开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于右任的赏识与大力提拔。他先后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每一段经历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他的第一站是担任眉县县长。虽然这段任职时间不长,但却充满挑战。当时眉县财政收入不佳,经济状况窘迫,张志俊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努力施政。他积极想办法解决财政难题,推动地方发展,尽管困难重重,但他的努力和付出为当地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

张志俊先生遗照(家属提供)

之后,张志俊调任西安市公安局局长,这一职位转变源于一段有趣的轶事。据说,于右任前去探望时任眉县县长的张志俊时,发现他住所的院子里荒草丛生。这一细节让于右任看到了张志俊专注于工作、不拘小节的一面,也成为他职务调整的一个契机。从地方行政转向城市公安系统,张志俊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他努力维护城市治安,整顿公安队伍,为西安的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时期,张志俊迎来了他仕途上的又一个重要角色——陕西省粮食厅厅长。在那个特殊时期,粮食供应关乎抗战大局和百姓生计。张志俊肩负重任,精心统筹战时粮食的供应,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保障粮食稳定,为支援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多年前被媒体报道的张志俊

在生活中,张志俊有着传统家庭的特征。他有两位太太,大太太留在户县文义村,操持家中事务,养育了两个儿子。长子张巨礼成为中学物理教师,用知识培育下一代;次子张儒礼则在农村扎根生活。二太太住在西安,这样的家庭格局在当时并不少见。

村中的古柏

2001年,张志俊以102岁的高龄与世长辞。按照他的遗愿,骨灰安葬在户县文义村村中公墓。他的一生,从名门之后到北大高材生,再到历经多地多职的官员,最后魂归故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张志俊的故事,不仅是他个人的传奇经历,更是民国时期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基层官员的奋斗与坚守。